今天,我心血來潮,在網上搜尋了以“醫院、開業”和“醫院、關閉”為關鍵詞,發現了乙個頗為有趣的現象:開業的醫院很多,有的開設了分院,有的開設了社會醫療機構,而且都興高采烈;被關閉的醫院,除了那些因違規被關閉整頓的醫院,都是非常少的,但哪裡有關閉,哪裡就少了一條新聞。 搜尋結果與您聽到和看到的基本相同:醫療機構總體上仍處於規模擴張的“大路”上。 為什麼要在“寬闊的道路”周圍加上引號?因為在我看來,醫療機構的擴張步伐真的應該放慢了。
這就牽扯到乙個底層邏輯,目前醫療市場的供給是否足夠。 我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必有餘地,缺區必有。 那麼,讓我們看一下整體資料。 2024年10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4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75萬張,年床位數由6張增加到6張70張增長達到6張92張。 每千人床位數應是衡量醫療資源的重要指標,也是推進醫療建設的主要抓手。 我認為我們可以在國際上檢視這些資料。 據《時代周刊》報道,根據經合組織的最新資料,美國每千人擁有2張病床8 張,英國 2 張4張,不到我國的一半。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床嗎?
規模不斷擴大的背後,床位持續增加的結果是住院率居高不下。根據2024年健康公報,該國每年的住院率達到175%。根據經合組織公布的資料,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住院率平均為14%。 特別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024年,在疫情的影響下,住院行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如果沒有疫情,這個數字肯定會被放大。 事實上,2024年全國住院人數已達2.6596億人次,而2020-2024年,在疫情影響下持續下降,2024年僅為2.4686億人次。
作為乙個普通人,或許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床越多越好。 然而,乙個隱藏的邏輯是,每張病床的背後,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住院需求,尤其是被刺激和誘導的住院需求。 在當前需要自創收入的背景下,任何醫院怎麼能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床位空置?因此,無論哪一級醫院,無論哪家地區醫院,只要患者能夠住院,必然的結果就是住院;只要病床能產生收益,就必然會讓病人和醫保**從每張病床上買單。 由於醫師專業群體是乙個非常獨特的群體,其突出特點是臨床專業自主決策,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影響力。 醫生說,病人必須住院觀察,應該住院手術,適合住院調理,有多少病人會不聽話?結果,那些不應該住院的人和那些不應該住院的人被送進了醫院加重了群眾負擔,浪費了醫療保險。
過去經常被批評醫保政策只能報銷住院,不能支付門診服務費用,因此理想的模式是在門診統籌政策實施時,應降低住院率。 今年以來,全面落實職工門診服務協調工作,住院醫師門診服務協調工作一直存在,但住院率從今年開始下降這個邏輯會實現嗎?我不樂觀,我從醫院看到的似乎沒有這樣的替代品。 再次回到上面的問題,有些床位一般不會空置,床位越多,入院和入院就越多。 事實上,隨著這種規模的擴大,將很難有效地規範任何其他措施,無論是醫療還是醫療。 例如,備受期待的DRG DIP改革,雖然乙個病組(種)的平均收費是根據歷史資料確定的,但這只能促進單個病例的合理診斷和治療,只能促進單個病例的成本控制。 也就是說,如果管理質量,就很難管理數量。 即使繳費標準低,一些慢性病、症狀輕微的患者仍有可能入院,他們總會按照你的標準賺錢。 畢竟,無論是大資料還是專家,可能都很難界定患者是否有住院指徵,也沒有能力逐一審核。
目前出現的現象是,醫療衛生行業忙著做加法,但似乎很少有人在做減法。 畢竟做乙個好人並不難,醫療機構的擴張在短期內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乙個幸福的結果。 但是,要進行結構調整和科學規劃,那就是得罪了很多人,很難擦這個屁股。 但是,只做加法不做減法是不是矛盾,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需要扶持和擴容,另一方面各醫療中心、各大醫院需要增加供給、加強資源?關鍵問題是:患者來自哪裡?在每千人床位數量已經比較樂觀的情況下,他們還忙著做加建,讓他們做加建,從長遠來看,恐怕要承受後果。
從醫改總邏輯來看,應該比較明確:一方面要提高群眾健康水平,享受更平等、更便捷、更優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要立足基本國情和舞台實際,決不能讓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給群眾帶來過重負擔。 因此,將實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集中批量採購、藥藥談判、醫保部門醫療服務專案調整等戰略性採購措施。 所有這一切,一切在保證醫療服務整體質量的前提下,推進醫療機構精細化管理,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提高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事實上,它背後的邏輯太複雜了,無法在一篇小文章中解釋。 然而,在當前戰略性購買醫保的背景下,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邏輯下,最殘酷的現實之一就是,乙個地區的住院醫療費用增速將得到穩步控制,最佳位置就在那裡。 過去多床位、多收入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醫療機構確實需要調整觀念,改變習慣,向內挖掘潛能,練練內功,在獲得盈餘回報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地方政府要認識到,醫療資源要合理規劃、結構調整、統管、規範推進,醫療資源不能越多越好,醫療機構也不能越大越大。 由於醫療資源和住院床位是一種特殊資源,因此其擴建不斷由當地人民支付。 一切都以人為本,很多問題應該得到更好的解決和更好的回答。
不久前,我走訪了當地兩家頭部醫療機構,一家在DRG啟動之初主動削減了150張床位,另一家在DRG實施一年後主動削減了100張床位,目的是提高服務效率,優化資源配置。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種遠見在更大的背景下特別有價值。 我期待著更多這些可喜的變化!
* |醫療之路在前行,藥物由你共享。
編輯 |楊子軒, 張文清.
熱門文章
調整醫保藥品清單,讓人民健康“靠醫”。
護理服務的新趨勢:CHS-DRG 分組計畫下的過度護理從機構轉向基於家庭護理的過度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