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刺痛研究所白露。2024年,消費者需求變化與商家預期之間將發生激烈碰撞。 一些風口軌道已經撕掉了概念上的遮羞布,頭部品牌不再高高在上。 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連鎖餐飲巨頭選擇嘗試以前沒有涉足過的新業務。 新消費賽道的競爭日趨激烈,促使各行各業的玩家為了迎接殘局,不斷抓住下沉的市場。
對於消費者來說,在經歷了“**刺客”的背刺和從消費公升級到消費分級的意識覺醒後,人們變得越來越理性,需求偏好開始轉向價效比和體驗導向。
事實上,過去一年發生的一系列行業變化和新的消費現象,都是整個消費市場重新定向的結果。 其中所體現的行業趨勢,也隱藏著消費行業在2024年迎來全面增長的新邏輯。
吃:預製菜挑戰傳統餐飲 今年以來,雖然社會上“抵制預製菜”的呼聲從未減弱,但並未影響到預製菜行業的快速發展。
根據iiMedia Consulting於7月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預製菜行業經營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2024年中國預製食品市場規模為4196億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5100億元,預計2024年將公升至萬億元。 在萬億市場規模的“召喚”下,無論是從實際需求還是產品優勢來看,預製菜市場已經是一座看得見的新金礦。
預製食品行業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傳統餐飲業近年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近三年來,線上下運營的壓力下,海底撈等頭部餐飲連鎖品牌相繼關店,遏制企業持續虧損。
但是,盲目縮小門店規模只能達到降低運營成本的目的。 而且雖然外賣可以作為替代品,但它只能接收一些訂單。 於是,一些擁有完整鏈條的企業開始思考預製食品的發展,試圖用線上零售經營解決線下實體餐飲業態收入受阻的困境。 比如海底撈推出“開飯”系列,西貝推出賈國龍的功夫菜。
在此期間,傳統餐飲企業嘗試擺放預製菜,只能算是束手無策。 從實際情況來看,預製食品業務或許並沒有給頭部餐飲巨頭改善營收結構帶來多大幫助。 乙個值得推測的細節是,海底撈的財報並沒有過多地描述這項業務。 在網路上流傳的相關內容中,只有一條線索是“海底撈小龍蝦預製菜上市首周,日銷量達到1萬盒”。
其實只要稍微回憶一下,就會發現,同期蝸牛面、酸辣麵等方便快餐的熱銷,遠遠蓋過了預製菜的風頭。 預製菜真正爆發的,其實是隨著線下堂食的逐步恢復,越來越多的傳統餐飲門店開始關注和採用。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預製菜被視為傳統餐飲的潘多拉魔盒,成為社會批判的物件。
刺痛研究所在“誰在炒作預製菜?按照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廚師崗位平均6000-8000元的薪資標準,借助預製菜優化餐飲店人員結構,可以顯著降低人工成本。 此外,通過簡化現場烹飪流程,還可以減少商店的後廚面積,從而進一步降低租金成本。 因此,從整體上看,預製菜確實是實體餐飲行業渡過難關的救命稻草。
基於預製菜在運營效率方面的獨特價值,預製菜在餐飲店的大規模採用已成為必然趨勢。 事實就是如此。 資料顯示,我國預製食品行業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業,85%以上的預製食品銷往B端。 相較於消費者擔心的“堂食吃餐包”,外賣大量使用預製食品包的行業現象,成為“人不拆”的現實——據光大**測算,外賣使用的烹飪袋比例可達70%-80%。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的說法,預製菜可分為四類:以八寶粥為代表的即食預製菜和罐頭以速凍餃子、自熱火鍋為代表的即熱預製菜;即食預製半成品,需要加熱烹飪;以及即食菜餚,通常也被稱為清潔蔬菜。
其中,除了即食預製菜外,其餘三類預製菜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完全普及。 消費者之所以對即食預製菜有偏見,是因為線下餐飲除了為顧客提供餐食外,也是消費的內容之一。 在餐廳吃餐包和在家買餐袋自己加熱,顯然是兩種不同的消費場景。
因此,預製餐具真正的挑戰不是傳統餐飲,而是如何突破負面的產品認知,從最好到體驗,給消費者應有的價值期望。 追求降本增效的餐飲企業,以及理性消費但更在乎體驗的消費者,需要雙方滿意的“和解”。
飲用:咖啡連鎖PK新茶飲,爭奪市場“存在感” 作為使用者教育已完全成熟的線下消費業態,新茶飲料和連鎖咖啡品牌兩條線下即飲賽道的內部競爭已經白熱化。
從前幾年由黃皮柑橘、生椰拿鐵等熱門食材引發的產品創新競爭,到2024年初的降價戰,再到整個2024年圍繞下沉市場的擴張競爭,線下即飲市場幾乎在可以競爭的所有維度上展開了競爭。
但不管是喜茶、奈雪的茶,還是瑞幸和庫迪咖啡,賽道各個細分段的選手們面面相覷,發現大家彷彿都是同乙個師傅教的。 因此,在產品研發、使用者運營和補貼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開放加盟,盡量利用外力和時間優勢,讓自己在產業戰前努力積糧積草、積兵。 因此,2024年的質押成為連鎖咖啡品牌和新茶飲的共同主題。
作為首家開放加盟的頭部玩家,喜茶在2024年底宣布開放加盟後,率先在圈地大賽中奪冠。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年中,喜茶門店開業半年後,門店數量已從800家激增至2000家,其中僅加盟店數量就超過1000家。
或許是看到喜茶通過加盟模式完成了規模化,今年7月,作為“新茶飲第一份額”,奈雪在意識到這一點後,宣布開通加盟。 根據耐雪發布的2024年半年報,其門店數量已達近1200家。 根據窄門餐飲眼的資料,截至今年12月,奈雪的茶門店總數為1492家,而喜茶門店總數達到3027家,是奈雪的兩倍。
在咖啡連鎖賽道上,“來自同一所學校”的庫迪和瑞幸之間的差距也很明顯。 據庫迪咖啡10月22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庫迪咖啡開業一週年全球門店數量達到6061家,位居全球第四。 同時,瑞幸宣布門店數量達到13000多家以上,是Cudi門店數量的一倍多,瑞幸也宣布計畫在2024年底前將這一規模推高至15000家。
值得一提的是,新品牌之間的激烈競爭也促使老品牌加入擴張大戰。 11月2日,星巴克發布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總數達到6806家,同比增長13%。 可想而知,隨著越來越多的連鎖咖啡店佔據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滲透到縣城市場,即飲賽道難免會經歷一場勢均力敵的肉搏戰。
然而,在圈地大賽最終結果出爐之前,新茶飲和連鎖咖啡也遇到了新的挑戰。 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在快速擴張戰略下,有限的客流被過度稀釋,門店前的長隊消失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因此,除了對店位存量的爭奪外,品牌還面臨著如何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問題。
目前可以看出,瑞幸、庫迪等品牌持續提供一流的補貼來維持使用者複購,而另一方面,喜茶、耐雪等茶葉新品牌則頻繁採用聯名等營銷方式,借助知名IP吸引受眾眼球。 不過,同樣引發行業反思的是,霸王察機等新品牌也在此時悄然加入戰鬥,雖然規模不如其他頭部品牌,但從市場反饋來看,規模暫時落後的第二梯隊並非沒有機會拿到決戰的門票。
也可以判斷,未來新茶飲、連鎖咖啡賽道品牌在持續吸引使用者複購的同時,一方面要鞏固門店規模帶來的市場優勢,另一方面要通過強化使用者認知度、積累品牌資產來抵禦新品牌的衝擊。
2024年,可能不再是產品本身,但爆發和補貼戰仍將是咖啡和新茶的兩大重要戰場。
隨著旅遊市場全面進入復甦階段,2024年各種行業現象讓各大景區經營者乃至當地文旅局都感到意外。
去年10月,驚喜研究所發布了乙份關於“逆向旅遊的興起,小眾景點準備好了嗎?文章揭示了“年輕人開始選擇小眾景點和非旅遊城市作為旅遊目的地”的行業趨勢。 每逢節假日甚至週末,都有一群年輕人在大城市打工生活,背著背包,買票去周邊的三四線城市。 這些鮮為人知的城市,可能沒有三山五嶽那麼出名,但週末短短兩天,就足以體驗到你從未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更有甚者,在三四線城市,住五星級酒店只需300元,每人50元就能品嚐到具有當地特色的當地美食。 遊客不僅可以在小鎮充滿煙火氣息的氛圍中滿足旅遊帶來的新鮮感,還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放鬆身心。
隨著2024年初公共運輸的全面自由化,體驗當地生活、體驗異國生活方式的旅行概念也迅速傳播開來。 從上半年的山東淄博,到下半年的武漢、景德鎮、哈爾濱,全市大學生和年輕白領不僅留下了“網紅城”的印記,更將重視體驗的娛樂理念融入到各種消費場景中。
所以當長假到來時,一些外國遊客到達機場和火車站,他們並不急著去酒店,而是拿著手機開啟點評軟體和種草平台,根據地圖直接前往當地人知名的美食街, 腳踏實地的網紅店和老酒樓前排起了長隊。吃完一頓飽飯後,他們將開始一段詮釋這座陌生城市的旅程,包括自由自在的城市漫步或隨心所欲的城市騎行。
總而言之,在樂趣方面,人們不再只是在尋找打卡體驗,而是真正渴望在各種接地氣的場景中感受目的地獨特的生活氛圍,找到生活的本質。 基於這種簡單求真玩樂的態度,乙個網路**或乙個熱點事件,就可能成為一封“邀請函”,在植草平台上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比內容種草更直接的“看點”是演唱會、節慶等線下演出。
《2024年中國“演出+旅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演唱會和節慶是觀眾人數最多的兩種業態,其中演唱會數量佔59場6%。今年暑期,旅遊演出場次、票房收入、觀眾人數較去年同期分別有所增長20% 和 71785%。此外,根據同城旅遊平台的訂票資料,夏季旺季重點景區舉辦的演出吸引入園遊客人數同比增長約60%,明顯高於全國景區整體客流量。
不得不提的乙個例子是,今年夏天“TFBOYS十年演唱會”演出前後,習當地住宿的網上預訂量與往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 特別是8月6日至7日演唱會舉辦期間,當地旅遊訂單總額同比增長738%,門票收入3576萬元,直接帶來4旅遊收入為16億美元。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2024年線下演出行業的持續復甦也將成為啟用本地消費的長期催化劑。 對於住宿餐飲領域的本地生活業來說,任何乙個城市都可能迎來客流的爆發,這就要求商家對網紅“打卡點”有敏銳的嗅覺,做好充分準備,開拓新的戰場。
回顧2024年吃喝玩樂領域的變化,不難發現,整個消費市場呈現出“下滑”的態勢。 消費者開始更加腳踏實地,更加注重價效比,更加注重效果和效率,下沉市場也成為行業尋求新增長的新階段。
同時,即使考慮到低收入者的普遍預期,消費者在對消費進行分級的過程中,仍然保留著對新體驗的渴望。 “省裡應該花錢,騎著自行車去酒吧”不是隨便開玩笑,而是面對各種消費需求,人們開始有針對性地規劃預算,以期在有限的收入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消費體驗。
坦率地說,消費者需求永遠不會減少,但目前市場上缺乏既能滿足使用者需求又能滿足錢包預算的產品。 新的市場背景也考驗著商家和消費者進行細緻計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