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聯通董事長陳忠嶽提出了乙個頗為新鮮的行業問題:5G使用者與收入之間存在“時差”和“價格差”。
所謂“時差”,是指業務與網路之間的“時差”,雖然5G**在業界的佔比已經超過70%,但5G網路使用者的佔比剛剛超過40%,*使用者與網路使用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價差”是指流量和收入之間的“價差”。 隨著5G流量的快速增長,行業普遍存在業務增長與收入增長不同步、不匹配的問題,通常被稱為增量不增加收入。
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的觀點是,“時差”容易處理,“價差”難。
“時差”問題是特殊階段的產物。 在5G發展之初,為了釋放行業信心,在相關部門的默許或支援下,三大運營商建立了新的5G**使用者指標,所有接觸過5G**的使用者都預設成為5G**使用者,至於你是否在使用5G手機,是否能享受到5G網路, 沒關係。
一時間,在三大運營商強勢營銷手段的支援下,5G**使用者發展迅速,在5G手機出貨量仍停留在百萬級時,5G**使用者已成功突破1億,5G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有人說5G**是在欺騙使用者,但其實真的不談,畢竟4G流量和5G流量的單價資費是一樣的,區別只不過5G不是無限的**,其實4G也停止了無限**。 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使用5G**和4G**基本沒有區別。
陳忠嶽提出“業務與網路存在時差”的問題,說明後續流量管理仍有巨大的潛在空間,但實際上,從4G到5G,使用者的消費行為並沒有太大變化,所謂的流量運營只是乙個虛偽的命題。
有人說,據統計,5G使用者的ARPU明顯高於4G、3G、2G使用者,這怎麼解釋呢?很簡單,並不是使用者在從4G邁向5G的過程中消費有所增加,而是消費高的使用者率先進入了5G使用者的統計群體。
時差問題解決得好,只要統一奇琪的口徑,隨著5G終端**的下降,5G使用者的規模還會繼續**,但後期5G使用者的價值肯定不如之前的5G使用者。
而真正的問題是“傳播”。
這是困擾運營商多年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庫存管理,到流量管理,再到價值管理,他們都以解決這個問題為目標,但效果並不顯著。
我的觀點是,運營商總是把業務發展和現有使用者放在一起,這種經營理念本身就很成問題。
所謂存量管理和價值管理的目的很明確:讓網際網絡上的使用者購買更多的業務和產品,給公司多付錢。
運營商經常吹噓自己手中的億萬使用者,是企業最大的資源和最有利的發展因素。 我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懶惰的政治心態。
這些年來,運營商打造了很多數位化產品,從最初的增值服務,到後來的雲產品、資料產品,這些產品都是通過**銷售和整合**的方式推廣的,從銷售資料上,感覺他們賣得很好,但其實一線銷售人員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而且水太多了!比如雲電腦,三大運營商都在大力銷售,聲稱使用者數量已經是幾千萬,甚至上億,但環顧四周,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呢?據說活動只有個位數,在付錢的一百個使用者中,偶爾登入的使用者只有三五個,使用者傻嗎?這被稱為融合銷售。
不要想著整天對現有的個人使用者大驚小怪,這很容易產生“差不多想”,既然使用者是現成的,既然這麼容易賣,什麼是追求高品質,幾乎上線,買乙個產品,設個殼,扔給省公司賣, 能賣得很好,而且什麼自主研發,不夠努力,成本高。
在我看來,運營商要想真正發展數位化業務,就應該摒棄價值管理的思維,扎扎實實地做好研發工作,拿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以市場為導向,以公開競爭市場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