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兩世就死了?
誰扮演著關鍵角色?
他們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在司馬光寫給皇帝的教科書《資治通鑑》中,上述問題都有答案。
但原文太難讀了,直到我才發現熊毅老師正在開課,逐字逐句地講解這部巨大的歷史名著。
標題:《資治通健雄毅版叢書III》。
作者:熊毅。
對應《資治通館》第七卷至第十四卷。
雖然只涉及39年的短歷史,但由於這段時間的歷史事件太多,而且大部分時間都在戰爭中,所以很多事件只是區域性的。
因此,熊毅先生在帶領我們閱讀時,參考和引用了許多其他歷史書籍,其中許多是他的作者司馬光沒有讀過的文獻。
在閱讀本書時,我們可以從熊毅先生的解讀中得到一些關於如何閱讀的啟示:
1.看書卻不相信,司馬光也會犯錯。
比如說到代王劉恆與魏橋現朝大臣的會面,功不可沒的關英、曹琦等人,沒有出現,反而出現了一位“大將軍吳”。
熊毅老師追根溯源,發現很可能是司馬光借來的《漢書》中,抄錯了字。'偉大的武將軍'它應該是乙個嬰兒”。
2.對於同乙個問題,不妨看不同的人,換個角度思考。
比如,當談到秦朝法律過於嚴格,為陳勝和吳廣澤相起義埋下伏筆時,熊毅先生帶我們回顧了蘇軾的一篇文章《論陽石》。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提出,秦朝除了把老百姓變成生產力和戰鬥力之外,還應該為那些既不滿足於普通勞動,也不想打仗的人留出足夠的冗餘。
3、學習時善於關聯,在乙個領域得到的靈感,可能會轉移到其他領域。
再次,就冗餘的需要而言,除了統治者需要為社會留下足夠的冗餘之外,我們自己的生活和財務規劃也應該如此。
一切都經過精心計算,計畫到秒,每一分錢都想用在刀刃上,完全不留餘量,那麼遇到一點風草就“容易導致系統性崩潰”。
正如摩根·豪瑟(Morgan Hauser)在他的新書《一如既往》中所表達的那樣:值得追求的東西沒有捷徑,正確的道路往往是艱難的道路。
要想從這部歷史巨著中學習、借鑑做人的經驗,沒有捷徑可走,還是要一步一步、一字一句地讀下去,好在我們有“熊毅版”。 資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