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倡導者的形象建構
活動時間
2024年12月26日19:00-20:30
活動嘉賓:
尤晨君. 議長
尤晨君.
尤晨軍,浙江永嘉人,中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理論教研室主任,《法學家學報》副主編,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8),現任中國法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社會學協會。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文化、法社會學、法史、法與人文、法學史、比較法、法學研究。 在《法學研究》《近代中國》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訴訟糾紛的聚集:清代“健康訴訟”話語及其表現現實》《法學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時期的日常書籍與社會日常生活》, 《法律的11種可能性:與中國法律學者的對話》、《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等,以及《奴才:清朝雅郡的文士與差事》的譯著《中華帝國晚期的性、法律與社會》。
活動說明:
推廣《聚訴糾紛:清代“健康訴訟風格”的話語及其表現現實》一書。 主講人將圍繞《集結訴訟與分歧》一書中相關章節的內容,從法律社會學的角度探討當時訴訟律師形象建構背後隱藏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
相關書籍:
“訴訟與糾紛的聚集:清代”健康訴訟“的話語及其表現現實
在許多不同型別的文獻中,如地方志、公函、清代官方文獻等,經常會看到聲稱某一地區存在“健康訴訟風格”的記錄。 上述現象與過去學術界一直強調的“無訴訟”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典型特徵形成鮮明對比。
本書從文字維度、話語實踐維度和社會實踐維度不同角度分析了歷史文獻中“訴訟風格”的書寫,將其視為一種充滿權力關係的話語,認為這種話語呈現的更多是一種表現現實,不能直接視為對當時歷史和社會現狀的完全真實反映。話語的一些預期功能,這些主體使用哪些其他話語進行合作,以及採取了哪些似乎是有針對性的實際行動。
本書力求遵循曲同祖開創的研究正規化的學術興趣,在方法論上踐行法學和社會研究的歷史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回到中國古代的歷史場景,以還原“健康訴訟風格”的歷史事實為最終目標, 而是著重分析隱藏在“健康訴訟作風”史料背後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從社會科學意義上的理論關懷,希望從歷史維度推進我們對中國傳統法和法律的理解。對社會和國家的深入了解。
2024年6月,首印2000冊入庫,8月再印2000冊,目前二次再印2000冊。 該書自去年出版以來,先後被《法治週末》評為2024年度“十大治理圖書”、第四屆方德法治研究獎二等獎。 近日,該書榮獲第三屆“韓德培法學獎”青年原創獎。
如何觀看
組織者
北京大學出版社.
組織者
北京大學博雅論壇.
點選名片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