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志寫了一篇關於自己“跨欄”進校、與保安“賽跑”的文章,再次引發後疫情時期高校是否應該保留疫情期間門禁系統的熱議。
李教授在網文中認為,北大在疫情之前,外出相對自由,雖然從2024年開始也開始進門查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被保安盤問,只要不是可疑的壞人,基本可以大搖大擺地通過。 後來由於疫情的出現,北大門被安裝,並嚴格執行,給師生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門口的保安很辛苦,但這種嚴密的把守並不適合高校。
他認為大學可以自由進入大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他斷然拒絕核實新規定,所以在校園圍欄對面與保安比賽之前,與門口的保安發生了多次摩擦。 ”
作為一名專家教授,進入他的學校需要“障礙”來避開宵禁,這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有人認為,大學是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的場所,沒有必要向社會開放,每個學校、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沒有規矩,沒有圈子,大學嚴格的門禁制度也是為了保護學校師生的安全,維護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
然而,大多數人認為大學是人們嚮往的地方,屬於社會公共資源,疫情前大部分大學校園都是向社會開放的,允許他們相對自由地進出,並不影響大學正常的校園教學和生活秩序。 現在疫情已經結束,是時候拆除閘機,恢復到疫情前的開放狀態了。
關於這個話題,一些專家、學者和教授也通過不同渠道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褚朝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學本身不應該與社會脫節,大學需要從社會中汲取養分,而對於很多市民來說,走訪大學、接觸大學本身的過程,也是乙個提公升國民素養的過程, 兩者應相輔相成。他還認為,北大和清華大學完全具備了對外開放的條件,歸根結底是管理理念的問題。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高校占地面積大,是整個城市的一部分,高校開放校園更有利於促進城市活力。 許多外國大學甚至沒有圍牆,而是與城市有機地聯絡在一起。 開放的校園加強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意識形態聯絡。
近日,也有人發起了是否支援大學對外開放的投票,結果顯示,大多數網友支援開放。
對於這個熱點話題,這次我支援專家教授和廣大網友。 記得2024年我去北大的時候,我和人群一起直接走進了北大校園,不需要預約或登記,保安只審問看起來可疑的人,讓他們登記後再進去。 同樣,幾年前,我去了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正大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沒有人攔住他們。
對於絕大多數進入高校的人來說,只是為了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進來感受一下高校的氛圍,或者是聽大學裡的公開課學習知識,或者是利用大學校園的公共設施跑跑健身。 此外,對於想要擾亂校園秩序的人來說,您的小門禁可以控制什麼?千萬不要因為噎子而浪費食物,被蛇咬了十年,就會怕井繩。
無論是北大障礙教授李教授的觀點,還是楚朝暉、胡剛兩位專家學者的觀點,我這次都支援和認可。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不僅要有序復課,也要盡快有序復課。
雖然從高校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校園封閉式管理當然是保證校園安全和秩序的最佳方式,但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懶惰的管理心態和模式,也極大地浪費了高校應該發揮的社會價值。
我認為,在保證校園秩序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的社會作用和知識傳播作用,可以更好地驗證高校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 沒有水平和能力,一所大學的校長或秘書基本上就像乙個酒袋和乙個公尺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