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精細管理研究院院長王忠秋發文稱,年輕人不生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 當代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主要是由於三大壓力: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他們看得更透徹,他們對孩子的成長沒有把握。 他認為,對於當下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應該有足夠的理解,這才是真正的負責任態度。
我對王忠秋的觀點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年輕人不生孩子的想法沒有對錯之分。 讓我做乙個詳細的分析。
如果年輕人不生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那麼我應該支援年輕人不生孩子,但我不支援年輕人不生孩子。
如果年輕人不生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那麼我應該批評年輕人不生孩子,但我不會批評年輕人不生孩子。
那麼,我為什麼不批評年輕人沒有孩子呢? 因為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養老金保障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依靠“養育孩子防老”。 而且,撫養孩子的成本正在上公升。 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在中國,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父母一生撫養孩子的努力,大於孩子一生對父母的回報。 由於大多數家庭在生育和撫養孩子方面都有“負回報”,因此對於沒有孩子的年輕人來說,沒有什麼可責怪的,因為個人通常尋求優勢而避免劣勢。
那麼,我為什麼不支援年輕人不生孩子呢? 因為如果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孩子,那不符合國家和社會的長遠利益。 如果乙個國家人口的生育率持續低於更替水平,最終結果就是人口滅絕。 近兩年來,我國總和生育率僅為更替水平的一半。 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談到了長期低生育率的危險,我就不重複這篇文章了。
因此,年輕人不生孩子,從個人角度來看,他們尋求優勢而避其害,這是無可非議的。 但是,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生育率長期過低,將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 在2013年出版的《人口危機》一書中,有一篇題為《生孩子是對社會的貢獻》的文章,分析了這個問題。
在現在的中國,生育和養育孩子的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擔,但孩子長大後加入職場後,就要為國家納稅,為社會服務,對國家和社會來說,生孩子是一種“正好處”。 因此,國家有必要出台支援生育的政策,減輕年輕人的生育負擔。
去年4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陳文玲出席2023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陳文玲說,年輕人不生孩子是不對的。 根據貝克爾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孩子也是消費品,而孩子是長期消費品,可以給你帶來長期回報的耐用消費品。 所以,年輕人不生孩子是不對的,你沒有耐用消費品的長期週期,而且它比你購買其他消費品更值錢。
我不同意陳文玲“生”年輕人的說法。 在我看來,生育是國家政策的問題; 對於專家來說,應該建議國家出台有利於生育的政策,為家庭分擔生育費用; 但專家們沒有責任鼓勵年輕人多生孩子,也不應該責怪年輕人不生孩子,因為在當下的現實中,多生孩子對家庭來說是一種“負面好處”。
幾個月前,我寫了一篇《有沒有孩子,跟你善良與否無關》的文章,在網上看到很多網友引用張愛玲的話來為不生孩子辯護:“如果生孩子就是為了繼承他的勞動、恐慌、貧窮,那麼不生孩子也是一種善良。 我也多次在網上看到有人這樣說:“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就不要生孩子! 如果不能給孩子幸福,就不要生下孩子! 窮人不應該生孩子! ”
幾千年來,疾病、饑荒、戰爭等自然人為災害一直伴隨著人類,平安的日子寥寥無幾,絕大多數人無法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 我想,對於每乙個家庭來說,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既不能說生孩子是一種善良,也不能說不生孩子是一種善良。 要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是每個人或每個家庭的權利和自由,不該以生孩子作為判斷乙個人或乙個家庭是否善良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