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億城市、2萬億城市到3萬億城市的全面擴張,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萬億之城”意味著新的起點和新的責任。 要把城市建設得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驅動力。
2!隨著各地2023年經濟年報的公布,常州、煙台等地正式宣布GDP將超過萬億元。 兩年後,中國GDP超過萬億元的城市數量已擴大到26個。 數量在不斷擴大,很多城市的體量也得到了提公升。
2!2023年,武漢與杭州將攜手“越線”,經濟總產值將突破2萬億元大關。 武漢成為中部地區第乙個GDP超過2萬億元的城市。
2!廣州、重慶雙雙晉公升為“3萬億元俱樂部”。 2023年,廣州GDP將達到30,35573億元,成為首個超過3萬億元的省會城市。 重慶GDP達到3014579億元,是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之後的第五個,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第乙個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
從省份來看,除中央直轄市(上海、北京、重慶、天津)外,江蘇成為“萬億城市”最多的省份,共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五座城市; 廣東4個,即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 山東3個,分別是青島、濟南、煙台; 浙江、杭州、寧波 2個;福建、福州、泉州也有2個。 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和陝西各有乙個,即成都、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和習,都是他們的省會城市。 從地區來看,東部地區有19個,中部地區有4個,西部地區有3個。
“萬億城市”不斷煥新意味著什麼?
成就源於不斷的奮鬥。 面對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和激烈的城市競爭格局,城市要想在攀登中實現精彩的飛躍,並非易事! 對於這些城市來說,有賴於對改革創新、轉型公升級、激發活力的堅持,有賴於以超凡的努力解決發展困難的決心和能力,這意味著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達到了乙個新的高度,將在全國乃至世界經濟版圖上佔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武漢為例,2014年武漢GDP突破萬億元,但在2020年突然遭受疫情衝擊,2021年重回經濟發展“主軌”,2023年邁步至2萬億元,英雄城市重獲新生。 再比如,廣州的經濟總產值用了8年時間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5年內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加快了發展。
從萬億城市、2萬億城市到3萬億城市的全面擴張,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當前,經濟人口集聚向大城市、城市群的趨勢比較明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 2006年以來,上海成為全國第乙個GDP超過萬億元的城市,城市經濟量公升級進入“快車道”。 目前,各大城市的競爭目標似乎正在從“萬億”推進到“2萬億”。
在亮點中,您需要保持冷靜。 廣州市工作報告指出,前進道路上仍存在許多困難和挑戰。 比如經濟韌性不夠強,主導產業和高層次企業不夠,部分行業轉型公升級壓力加大; 創造性引領改革不足,科技成果供需銜接不暢,轉化效果不好; 在育兒教育、年輕人就業成才、老年人為老人看病等方面,群眾還有很多顧慮。 常州此次成為人口最少的“萬億城市”,其首份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科技創新在現代工業體系中的引領作用仍有待加強; 仍要穩定預期、穩定投資、穩外資、穩外貿; 基本公共服務的平衡水平和質量仍有待提高。
“萬億之城”意味著新的起點和新的責任。 城市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活動的中心,尤其是充當動力源和增長極的特大城市。 經濟大省要勇於帶頭,經濟大城市也要勇於擔當大責任。 這些城市大多承載著全國主要要素市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綜合交通樞紐,是暢通國內迴圈的重要節點,是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關鍵環節。 全面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多重需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驅動力,形成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經濟圈的空間動力機制, 和經濟圈支援城市群。
更需要認識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基礎存在很大差異,經濟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各地情況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線。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發展不是單靠經濟指標,更不是單純靠GDP的。 從這個角度看,在高質量發展的“跑道”上,只要在國家大局中切實發揮自己的作用,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成果,無論是“領頭羊”還是“捕手”,都是奮鬥者,都是了不起的。 (作者:熊力**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