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開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園一覽。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上海:一科優“智造”方法
1月5日,2024年度上海市產學研合作優秀專案獎揭曉。 40個獲獎專案不僅攻克了核電站、空間站、海上油氣勘探等諸多核心技術,還解決了手術機械人、綠色建築、一流培訓等一批人們關心的問題。
該獎項是上海市唯一設立的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獎項,近15年來共獲獎249個,涉及企業236家、高校46所、科研院所40家。 上海市政協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會長朱英雷表示,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協會將繼續發揮“鋪路石”、“喊手”和“跑者”作用,讓更多的“科技之花”結出“產業果實”。
多項產學研成果迎來高光時刻
反應堆是核電站的“心臟”。 記者從上海電氣核電集團獲悉,600MW高溫氣冷堆核島主要裝置批量製造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具備了完整的供貨能力。
從2024年開始研發10MW專案,到目前600MW專案投入商用,我國在高溫氣冷堆領域實現了從“跟班”到“領跑”的跨越。 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技術開發部部長盛旭婷表示,高溫氣冷堆的優勢在於安全,即使損失了全部製冷能力,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安全狀態,在化工和大規模供熱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
創新的動力來自近30年的產學研合作。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負責產品設計,上海電氣核電集團負責製造技術。 “我們不以資金為紐帶,而是以國家需求為牽引力,解決關鍵問題。 盛旭婷說。
這是2024年度上海市產學研合作優秀專案獎的兩個特等獎之一。 另乙個特等獎是醫學與工程學結合的代表性成果——“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械人,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與微創醫療公司聯合打造。 此外,先進熱沖壓技術、航空自潤滑球面軸承、高效能鋁基複合材料、智慧型磁感測器關鍵晶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極端流變射出成型技術等5個專案獲得一等獎,二等獎8項,三等獎16項,提名獎9項。
朱英磊介紹,2024年度上海市產學研合作優秀專案獎獲獎專案特點明顯,代表了上海市科協一貫的鼓勵方向: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在各自領域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密切關注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努力讓生活更美好;基本覆蓋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產學研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械人”於2024年獲批在中國上市,目前已出口海外海外,從專注於膝關節公升級為髖膝關節一體化。 作為輔助工具,它不僅可以幫助醫生提高手術的準確性,還可以為關節畸形患者帶來最好的機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李惠武告訴記者,“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械人的研製始於一場專題討論。 當時,醫院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徐峰帶路,骨科醫生、醫療器械工程師、導航技術專家等七八個人圍坐在一起,討論關節手術面臨的問題。 “中國有超過500萬患者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但這種型別的手術需要極高的精度。 如果我們開發出手術機械人,我們可以大大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李慧武說。
從專案立項到上市,再到迭代,產學研的“基因”貫穿始終。 有一段時間,進入手術室成為工程師的例行公事。 微創醫療子公司蘇州微創長興機械人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邵輝表示,工程師必須了解醫生的工作,知道手術是如何完成的。 醫生還需要了解一些技術,有時他們只是希望技術簡單,但專利可能已經申請了。
產學研合作水平顯著提公升,產業鏈協同創新、長期合作效果、拼搏精神更加顯著。 朱英磊梳理了十幾年的獲獎專案,發現一些龍頭企業發揮了顯著的引領作用,與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合作,針對行業共性問題開展協同研究。
朱英磊以該專案一等獎為例,寶鋼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有限公司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24年,該車型經歷了單項、細分、集群戰略合作三次公升級,目前實現了先進的熱沖壓技術國產化,相關零部件在五菱汽車中大量應用。
從教人魚到教人魚
早在本世紀初,上海市政協就開始考慮在企業和大學之間架起橋梁。 朱英磊表示,當時中小企業科技需求旺盛,但中間平台供給不強,上海政協作為參政平台,全面實施上海科教興城戰略,於2024年9月正式成立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
同年,上海市科協發起“聯盟計畫”和“助推計畫”,對接有科技需求的企業,幫助科研機構尋找市場,轉化成果。 兩項計畫一經啟動,已持續執行十餘年,每年服務專案約70個,投入和撬動產學研經費總額達7000多萬元。
隨著第一部門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的加大,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廣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科協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上海產學研獎應運而生。 朱英磊說。
上海市產學研獎由上海市科學技術促進會、上海市教育發展促進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 朱英磊總結說,產學研合作成功的關鍵在於規劃目標明確、責任權重明確、組織機制嚴謹、執行緊密高效。 合作機制是校企產學研穩定執行的基本保障,獲獎專案所探索的經驗可作為行業參考。
希望利用該獎項的影響力和推動力,鼓勵具有代表性的產學研專案,弘揚產學研合作的科學理念,宣傳產學研合作的基本方法,總結產學研合作的成功規律。 朱英磊表示,經過15年的頒獎,從教人到養魚,上海市科協將深化產學研合作,努力擴大引領示範效應。
天津:科創園區的“引智”之道。
大年初一工作日,企業家李雙陽早早來到辦公室。 與班組成員寒暄過後,李雙陽和大家一起參與了專案討論。 “創業就是把成果從書架上搬到書架上。 ”
這是天開高教科技創新園的核心區域,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是天津市“智慧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核心區周邊有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綜合利用研究所等10餘個國家、省部科研院所。
2024年底,剛剛完成天津大學博士答辯的李雙陽開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業專案上。
他和他的團隊的創業專案是視覺化小口徑水凝膠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合適的機械強度等許多優點。 “我們希望在五年內建立乙個成熟的生產和銷售體系。 ”
像李雙陽一樣,有很多年輕人懷揣夢想,走進了天開公園。 作為天津最新的科技創新園區,自2024年5月正式開業以來,天開園區累計新增註冊企業1160家,其中大部分為科技創新企業。
新生的校園如何才能擁有“新引力”?入駐園區的企業給出了答案。
園區的技術強強聯手,打通了創新的“第一英里”。 天津天開瑞來執行董事徐子健說。
作為第二批入駐天開園區的企業之一,天開瑞萊依託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農藥工程研究中心(天津),自主研發了多款農林新藥,並一舉獲得農業領域多項發明專利。
不久前,田凱瑞來舉辦了一場水果分享會。 活動分享的果實是公司與遼寧某果園合作種植的實驗果,技術合作也讓這種“創新甜”跨越山水來到了天津。
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長方偉介紹,天開園區已吸納1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海河實驗室和377個市級重點實驗室,成立天開實驗室創新發展聯盟,與園區企業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天開園區產業對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等提供支援。 讓園區內企業完成“技術借鑑”。
天津賽魯斯生物科技***與天津大學團隊合作,圍繞纖維素分離劑和纖維素導電助劑的聯合研發開展技術研發。 首批入駐企業天津可持續新材料攜手天津大學等單位,圍繞奈米纖維素材料、果蔬保鮮包衣技術共同建立了兩個聯合實驗室......發揮“創新源泉”的功能,為“靈感一閃”的萌芽提供土壤。
作為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天開園區致力於打破知識創造與製造之間的壁壘。 天開園區聚焦新型品質生產力建設,聚焦高校、科研機構痛點,致力於將“雛鳥”培育成“鳳凰”。
乙個由電動機驅動的卡車貨艙大小的“正方形”,在幾分鐘內展開成乙個宜居的移動房屋。 百鳥縱橫科技(天津)**董事長趙寧告訴記者,通過融資建立的新工廠將於今年2月底正式投產,看到三年多的研發和努力終於可以落地,他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從與投資者對接,到協調生產現場,從企業財務培訓,到法律知識輔導。 “TFI幫助我們從頭開始。 “趙寧說。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從註冊企業到拿到訂單和1100萬元股權融資,天津大學副教授王一峰只用了半年時間。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李偉團隊擁有蓖麻油製備生物航空煤油的核心技術,在科技成果轉化的經紀人的幫助下,在天開園區完成了企業登記,並與產業園對接, 並即將開始建造萬噸級的演示裝置。
天津市科技局園區綜合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關勇表示,通過實施企業研發專案、建立貸款貼息機制、支援概念驗證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原創性技術攻關。 “目前,天開園區共兌現了2支專項資金36億元,孕育了多項專利技術。 ”
有了“金點子”和“錢袋子”,我們就要“搭建平台”,實現長遠發展。 走進園區綜合智慧服務中心,從工商註冊到專利申請,從法律支援到業務對接,“一站式”服務讓創業者一桌解決大部分需求。
大廳一側還設有線上申請、列印各類檔案專用機,可實現24小時自助服務。 甚至與駕駛執照等生活檔案相關的業務也可以在這裡完成。 “從細節做起,為科研成果轉化鋪平道路。 天津天凱發展集團副總經理汪洋說。
園區開園7個多月以來,1000多家企業的聯合成長,是園區與企業家的“雙向奔湧”,也是天津新素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生動註腳。
未來,天開園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源頭、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創新服務生態圈的功能定位,為創業者打造“幸福之地”。 天津市科學技術局局長朱玉兵說。
河北:產業集群“智”化之路
隆冬時節,河北省唐山市魯泰經濟開發區唐山金亨通汽車材料廠區,工人們正有序地在生產線上忙碌,一批剛下線的自行車支架正在包裝,即將發往德國。
從粗放到精細,從“製造”到“智造”,再到國際市場認可,魯泰見證了中國自行車產業的轉型公升級。
如今,用我們的零件組裝而成的自行車在日本的街道上隨處可見。 唐山金亨通集團董事長曹巨集喜表示,為了進軍國際市場,他吃了很多苦頭。
20多年前,曹巨集喜創業之初,帶著十幾名工人和幾套陳舊裝置,在不到100平方公尺的車間裡,解決了資金、市場、技術等問題,最終在中國北方市場站穩了腳跟。當他滿懷信心地進入國際市場時,他一針見血。 第一次出國尋求合作,當客戶聽到“中國製造”時,臉上的冷漠深深地刺痛了曹巨集喜,這也讓他深刻意識到產品質量的差距。
回國後,我們努力打磨產品細節,改進技術,經過數十次改進和談判,終於與一家產品質量無可挑剔的日本公司簽訂了合同。 曹巨集喜表示,此後,唐山自行車零部件迅速進入日本市場,目前同類產品市場占有率超過60%。
從“製造”到“智造”是中國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魯泰經開區發展改革局副局長李如寶表示,為提高產業集群的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在科技創新,在技術改造和科研投入方面持續給予資金支援。 受此啟發,本土自行車企業與國內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合作生產自行車變速器、變速器、碳纖維支架等關鍵核心零部件。
在生產線旁邊,曹紅熙用一根手指撿起乙個自行車架,“這是碳纖維做的,總重量只有680克,是同類產品鋼材的五分之一,但強度卻是鋼製品的10倍。 ”
曹巨集喜表示,他們剛開始開發碳纖維核心部件時,因為成本高、風險高,並沒有受到業界的青睞。 通過不斷的研發投入,2024年成功製造出國內首款碳纖維電動自行車車架,從而進入國際自行車行業的高階市場。
此後,唐山金亨通成功研發出輕量化公路自行車、碳纖維輔助輪椅等高階產品,遠銷加拿大、荷蘭、波蘭等國家,與美國閃電、法國迪卡儂等知名企業成為長期合作夥伴。
與金亨通合作多年的德國TUBUS公司CEO克里斯蒂安表示,中國自行車企業的產品質量非常值得信賴,希望未來合作越來越順暢。
為滿足終端使用者的低碳需求,魯泰自行車企業紛紛啟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專案,建設“綠色電站”。 曹巨集喜說,他們的“電站”發電量為120000度電,可滿足日電60%。
集設計、研發、生產於一體的伯納德(唐山)科技將於2024年落戶魯泰。 公司總經理張海寧表示,他們主要專注於原創品牌山地車,目前每年出口自行車20多萬輛,覆蓋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近,該公司看到了電動輕便電單車在歐美市場的潛力,並開發了三種模式:巡航控制、動力輔助和騎行。
目前,伯納德的新工廠正在拔地而起,預計2024年下半年投產。 “屆時,自行車產能將擴大10倍,更多'魯泰製造'的自行車將漂洋過海。 張海寧說。
通過完善行業准入,搭建科技研發平台,魯泰自行車產業實現了高階化、綠色化發展,目前擁有60家自行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涵蓋64個系列530多個品種,成為“中國自行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產品直接、間接出口歐洲, 美國、日本和南韓市場占有率超過80%。
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魯泰自行車產業集群產值已從最初的幾億元上公升到55億元。 2024年1-10月,魯泰自行車整車及零部件直接出口額達9200萬元,預計全年出口額為18億元。
*:經濟資訊日報。
天津幾個港口
資料驅動智慧型,創新引領未來。
編輯:王珏、李翔飛.
評論:鄧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