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分享中,筆者介紹了該器件在基本狀態恢復階段的六源識別與消除企業如何促進自我保護(四):六大來源的識別與消除今天我們就繼續分享裝置基本狀態恢復階段的最後一步:建立臨時自我保護的基準
建立臨時自我保護的基準
有必要建立一套標準,以有效地保持以前裝置初次清洗、六源識別和消除活動的結果。 這套標準的目的是設定短期清潔目標並防止不當行為。
臨時自願維護標準的定義:為確保在短時間內有效開展清潔、擰緊、潤滑、檢查活動,我們制定了可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的行動標準,如每天上班10分鐘或週末30分鐘進行清洗、擰緊、潤滑、更換零件等。
在建立臨時自保基準時,我們需要向每一位員工清楚地傳達如何進行這些清潔、緊固、潤滑、點檢等專案,因此,有必要用標準化**來規定清潔、緊固、潤滑、點檢等活動的實施,零件、迴圈頻率、時間、工具的使用、實施方法, 資質判斷標準等。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情況,每個專案都應與相應的**相協調。 需要注意的是,基準的制定需要操作人員和裝置維護人員的充分參與,從裝置運維和產品生產需求等不同角度提出可執行的專案。
有了標準,還應有標準執行情況的檢查記錄,確保執行規定的清洗、緊固、潤滑、抽查等工作,即自保檢查清單。
在完成自保標準的編制和檢查後,其實通常意義上的裝置本身的自保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後續需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地執行,不斷優化。
但是,對於TPM來說,除了裝置本身的改善路徑,即“改善裝置的物理狀態:杜絕裝置浪費,追求裝置的正常狀態”之外,還有一條“提高人的身體素質:保護裝置本身,造就比裝置更強壯的人”的人員提公升路徑, 而兩者共同實現了“裝置能力最大化”的目的。
因此,僅僅做出自我保護來制定安全基準和抽查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使操作人員熟悉裝置,能夠識別和解決裝置問題,並進一步優化裝置,提高裝置能力,並具備較高的綜合技能,這就需要我們繼續推進自我保護的下一步工作: 全面檢查、自主檢查、規範化、徹底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