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組風子。
最近,我讀了一篇寫給小學生的文章《父母的雙重標準》,深受感動。
乙個家庭,兩套標準,這是很多家庭常犯的教育錯誤。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乙個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如何從父母的榜樣中理解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總是“區別對待”自己和孩子,其實很難教育好孩子。
因為孩子不會成為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他們只會成為我們的樣子。
我們經常把我們的孩子當作聖徒來撫養
但他把自己當作乙個外行
父母能有多雙重標準?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笑話:我們自己的健身器材被扔在角落裡快十年了,蜘蛛網更新了好幾代,我們會一笑置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一天不練習,你根本無法忍受,會大喊大叫。
對孩子高標準,對自己低標準,類似這種“雙重標準”的現象,其實隱藏在育兒的方方面面。
孩子玩手機,好玩不專業,家長會要求孩子嚴格控制手機的時間;
父母把手機拿在手裡,明明是在看抖音、追劇,卻以忙於工作和人際交往為藉口。
孩子熬夜看球賽時,忍不住說出來,就給孩子貼上標籤,罵孩子學習不好,對玩物失去理智;
但爸爸熬夜看足球比賽,是為了放鬆,有適當的娛樂,追求自由。
當孩子試圖講道理時,我們常常把他當成反駁、修辭、狡辯、胡說八道,拒絕聽孩子說什麼。
爸爸媽媽講情理,卻不在乎孩子聽不聽,他們以為只是為了孩子好,覺得溫柔有耐心。
孩子是佛教徒,對成績不敏感,會被指責為不想進步,沒有潛力;
父母是佛教徒,但他們太樂觀了,不糾結於結果,享受生活。
扔掉舊衣服、清理不需要的舊東西的孩子會被批評浪費和毀掉;
家長收拾雜物,丟棄不用的東西,就是放棄和追求。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撒謊的孩子,都會被定義為不誠實、說謊,並會遭到毆打;
父母撒謊,但以愛的名義,覺得自己是用心良苦,都是為了孩子。
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錯誤,哪怕是出於好意,也會被父母責罵,指責自己笨拙;
做父母不小心把事情搞砸了,是無意中的錯誤,但自我安慰,人沒事也沒關係,很容易原諒自己。
即使孩子偶爾起晚睡懶覺,也是父母不能容忍的。
父母睡懶覺,卻有百個藉口找藉口,還有養生消疲勞的名號。
父母無法控制自己
不要責怪孩子不能照顧它
《正面管教》的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一次,她無意中發現孩子總是半途而廢,玩魔方,玩兩下都沒玩就扔到一邊; 閱讀也是一樣,不翻兩頁我就讀不了。
她問孩子怎麼回事,孩子脫口而出:“我是從你那裡學到的! ”
一句話,就像一記耳光。
這時她才想起,最近寫作的時候,總是心情急躁,總是把稿紙揉成一團,沒寫多少,扔進垃圾桶,然後轉身去做其他事情。
她沒想到,自己無意中養成的壞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父母說100個真相,這遠不如你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重要。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他不會聽你說什麼,只會聽你做什麼。
對孩子嚴格,對自己寬容的父母,往往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我想起了我以前讀過的一則新聞。
貴州乙個13歲的男孩平時喜歡玩遊戲,父母也不在乎,但男孩就是不聽管教。
有一天,爸爸回到家,看到他又在玩手機,爸爸一時忍不住,不僅罵了他一頓,還打了他一頓。
結果,正值叛逆期的兒子,不僅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反而站出來與父親抗爭。
警察到家後,父親不停地哭:兒子不愛讀書,還沉迷於手機,叛逆淘氣,讓人心碎,他討厭鋼鐵,所以管教他。 我從來沒想過,辛辛苦苦養大的,竟然會是這樣乙個“叛逆的兒子”。
但當談到他的兒子時,他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宣告。
爸爸媽媽平時喜歡打麻將,很少花時間照顧我。 ”
兒子委屈地說,自己以前被父母管教,能忍,可是一想到父母根本就不關心他,還打他罵他,實在是忍無可忍。
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雙重標準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容易產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叛逆心理,甚至用凶狠極端的行為來對抗父母。
孩子的成長需要乙個好的“參考”。
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身份,不正視自己的責任,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那麼很多家庭教育注定是徒勞的。
父母的“雙重標準”最終摧毀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高水平父母
首先是做你自己
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父親在教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忍不住吐槽“8歲的兒子不如7歲的曹沖”。
沒想到,兒子直接回答:
“他是曹操的兒子,我是渣男的兒子! ”
不可否認,在平日裡,我們總是對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自我”,希望他能實現我們未實現的夢想,希望他能有所作為,其實我們應該把“自我把握”變成“自我把握”。
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快樂。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得先去做,然後帶孩子一起努力。
就像董宇輝在直播間說的:“父母不自律,不要讓孩子自律。 教育的本質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身作則。 當你這樣做時,你根本不需要說出來,你的孩子可以看到它。 ”
讓我想起了紀錄片《人生第二次》中42歲的黃美芳。
她高中畢業,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一家人一起住在一間小出租屋裡。
她的兒子馬上就要上初中了,對於他們這些深圳打工者來說,大部分人都會回老家讀初中,結果不變,要麼輟學,要麼連高中都上不上。
黃美芳不想這樣。 她希望兒子能在深圳上高中和大學,在這裡扎根。
所以,她所做的不是拼命地滾兒子,而是自己滾。
深圳當時的政策是,父母非全日制大學學歷可獲得60分,非全日制學士學位可獲得80分。
為了在深圳安頓下來,她想自學拿到大學學位,於是每天6點早起學習,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先做家務,督促兒子做作業。
漸漸地,我的兒子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有時候看到媽媽玩手機,總會故意調侃:“你不是說你活著就是為了學習嗎? 你為什麼不繼續學習? ”
就這樣,通過黃美芳的不懈努力,她不僅順利考上了山東大學本科,還從乙個一線女工變成了“一線帶頭人”。
而調皮的兒子,也天天專心致志地學習。
鄭元傑曾說過:“家裡沒有教育,只有影響力,閉上嘴巴,抬腿,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給孩子看。 ”
成功的教育是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是他們首先想做的事情。
只有堅持對待兒童的標準,教育才可信,紀律才有效。
當父母活得像一束光時,孩子自然會跟著光走。
《父母的覺醒》說:“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才的潛質,但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賦予孩子不同的人生。 ”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土壤,父母是根基,孩子是果實,一切因果關係都圍繞著家庭和父母。
因此,與其在孩子身後不停地鞭策和催促,不如走在孩子前面,挺直腰部,以身作則。
當你勤奮、積極、陽光、有上進心的時候,周圍就會有正能量磁場,孩子也會吸收你的氣息和能量,成為乙個勤奮的人。
和父母一起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