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胡發文,回顧自己人生不同時期社會貧富差距的經歷,並回憶自己的經歷,如果符合節日的話。
上小學的時候,我對貧富差距沒有任何感覺,也不在意身邊的人是不是衣著得體,是吃得飽。 上中學的時候,我隱約感覺到貧富差距的存在,感覺到很多好人家的孩子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 直到上大學後,我才深深感受到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貧家子女與富家子女在衣著、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對社會貧富差距巨大有很大見解。 然而,大學畢業並工作了幾年後,我安全地接受了一切。
老胡說,當今中國社會的公平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筆者對此表示贊同。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義務教育已經落實到位,只要貧困家庭的孩子願意讀書,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幾乎沒有問題。 高考作弊、代課現象基本不存在。 從用人的角度來看,國有單位的招聘,比如公企和國企的招聘,也越來越客觀公正,作弊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
當然,在社會正義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然而,雖然中國社會的公平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窮人卻很難生出高貴的孩子,社會階級固化的現象一再被提及,這似乎令人難以理解。
沒有。 改革開放之初,很多人抓住機遇,實現了階級的飛躍,因為在改革開放前的舊制度下,很多有才華、有能力的人都沉淪到社會底層,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因此,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階層洗牌是歷史的特例,不會頻頻發生。
此外,現代社會也為普通人實現階級跳躍產生了新的不利因素,即社會的內卷化和資訊科技的普及。
社會的內卷化導致普通人長時間勞動,一方面沒有時間提高自己,另一方面也沒有時間教育孩子。
資訊科技的普及和網際網絡的發展,一方面導致社會資源向龍頭企業和個人集中,讓那些能夠吸引流量的人和平台獲得了更多的財富。 一方面,它讓普通人沉迷於移動娛樂(尤其是孩子)和購物(尤其是某些人)。 因此,網際網絡經濟的發展,讓普通人更難實現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