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企業一直在探索優化業務流程的新途徑,以增強市場競爭力。 機器流程自動化(RPA)、低流程自動化和人工智慧(AI)等技術的應用,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湧現,企業在選擇較多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自動化煙囪”現象:難以與異構應用互動、資料隔離等,使得企業在面對跨部門、跨系統的複雜業務流程時,難以實現從區域性優化到全域性優化的飛躍。
在更高的轉型要求下,超級自動化應運而生。 超自動化的概念最初是由 Gartner 創造的,它被定義為組織用來快速識別、審查和自動化盡可能多的業務和 IT 流程的一組系統方法。 超自動化涉及協調使用多種技術、工具或平台來實現業務成果。
民生**股***
吳哲瑞,資訊科技中心總裁。
超自動化降維解決整個業務流程數位化難題
超自動化不是“更智慧型”的RPA,而是一系列技術的整合,以優化和重塑整個業務流程。 典型的財務業務流程通常需要跨越多個系統,並涉及系統外部的操作。 然而,現有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往往侷限於單個系統中的流程碎片,無法有效解決整個業務流程的自動化以及跨系統的序列化和排程問題。 超自動化的出現解決了這一痛點,強調更長、更全面的流程管理和自動化、跨系統串聯和排程,以及多種技術的整合使用。
目前,已有一系列廠商投入到超自動化賽道,其中不乏原本專注於RPA、流程引擎、流程挖掘、流程管理系統(如OA、BPM)、資料和API整合、自動化運維等的公司。 來自不同供應商的超自動化平台是從其原始核心產品(如 RPA、BPM 或 IPAAS 平台)開發的。 雖然這些平台的能力列表定義尚不統一,但可以看出,領先的超自動化平台的核心能力和元件正在趨同。 這種融合並非偶然,而是業務需求的拉動將各大平台的功能特性推向了同乙個方向:異構應用的統一編排、排程和控制。 這也證明,超自動化**的流行並非概念上的炒作,而是由實際和充分的業務需求驅動的。
能力分析:推動跨系統、跨部門業務全流程高效對接,杜絕重複建設
超自動化更關注某項業務全流程的優化,甚至整個業務領域的數位化,因此它比流程自動化(RPA)需要更多的能力。 根據業務需求,將強調所需的功能。 我們將典型的超自動化解決方案所需的功能分為三類:核心功能、整合功能和非系統功能。
1.業務編排、控制和分析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至少包括流程編排能力、操作排程、互動控制、規則引擎、資料和流程管控介面、流程執行分析與評估等。 在平台上,使用者可以拖拽出複雜的業務流程,實時監控流程的執行情況,並持續分析和評估運營效果,從而實現業務流程的高效管理和持續優化。
2.所有可連線和可配置的整合功能
作為超自動化的重要特性,跨系統呼叫對於整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超自動化平台應具有廣泛的整合能力,並能夠根據需要整合不同的RPA平台和AI服務。 整合低質量應用和自助報表平台,為複雜流程構建資料和流程處理功能; 整合API和資料庫,呼叫外部服務和資料等。 平台作為企業數位化的重要基礎,還應與企業的工作平台對接,如OA、釘釘、飛書等移動工具,實現流程無縫對接。 此外,還需要與企業的各種業務系統對接,對不同的對接方式進行統一控制。
一些超自動化平台內嵌了RPA和AI能力,可以幫助提高交付效率,降低整體成本,但不應限制其與其他RPA和AI平台對接的能力。 超自動化的優勢之一是它可以快速連線和呼叫您需要的自動化功能,而不是專注於內生所有權。
值得強調的是,超自動化應該是輕量級的、可配置的和非侵入式的。 與傳統的軟體開發模式不同,核心能力和整合能力基本都用在流程的設計和執行中,基本上是以無質量或低質量的方式使用。 這樣一來,使用者就可以通過平台快速方便地對業務流程進行視覺化建模,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研發門檻和成本。
3.打破部門壁壘、流程拉通和優化設計的非系統能力
超自動化具有整合異構應用的技術能力,但只有通過對真實業務進行建模和優化,才能實現超自動化的潛力和價值。 因此,超自動化平台要想成功,除了系統本身外,還需要精通流程設計和商業模式、掌握技術應用的金融科技融合人才,以及支援打破部門壁壘、拉動流程的組織文化和氛圍。
實施者需要具備流程分析和優化的能力,借助平台進行跨系統、跨部門對接的設計和協調能力,以及根據業務變化快速轉換業務流程的能力。 過去,對 RPA 的需求來自於利用可以自動化的業務運營; 對低質量應用程式的需求來自尚未上線的離線流程。 如今,有了超自動化平台,無論是否有公升級或自動化的優化點,都可以首先將整個業務流程編排到平台上。 通過在平台上固化標準操作程式(SOP),業務流程不斷優化,甚至根據技術手段的不斷豐富進行重塑。
在組織層面,使用超自動化平台也可以有效促進高效的跨部門協作。 在打通業務流程上下游的同時,規範業務運作,明確權責,促進資訊交流; 在提高運營效率和風險管控的基礎上,激發業務創新和靈感。 如果每個部門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很難達到整個企業的整體最優狀態。 這不僅會導致效率低下,而且還會增加由於溝通不暢而導致錯誤和延遲的風險。 因此,通過推動構建更長、更全面的業務流程,打破部門壁壘,在組織內部建立更緊密的協作和溝通機制,可以更好地協調各部門的工作,提高整個企業的運營效率(圖1)。
圖1 超自動化解決方案。
實踐案例:重塑引數管理全流程,建立平台驅動的跨部門敏捷運營模式
企業內部有效協作和溝通的重要性不斷被強調。 如何在組織內部建立更緊密的協作和溝通機制,提高整體運營效率,民生業務引數管理中心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如圖2所示)。
圖2 業務引數管理中心架構。
在傳統模型中,每個業務引數通常儲存在不同的系統中,並由每個部門自行管理和設定。 這種管理方式導致引數使用鏈不清晰、維護成本高、調整同步不及時、人工巡檢難以覆蓋等一系列問題。 引數中心依託超級自動化能力,綜合運用OCR、RPA等智慧型工具,對接多個業務系統,實現引數標準化、智慧型識別、協同移動化、依賴視覺化、設定自動化、審計常態化。 在提高跨部門、跨系統引數運營效率的同時,也鞏固了運營經驗,輔以日常引數全程審核,充分保障業務的順利執行。
在超自動化模式下,協作模型被轉化為乙個引數中心,支援和驅動整個業務流程,承擔繁瑣但既定的規則。 例如,參數列識別、跨系統引數設定、審計等,並自動向業務人員傳送待辦事項和流程資訊; 業務人員負責關鍵引數評審、異常問題排查等,節約能源,更注重業務發展和創新。 引數管理模式也從各部門垂直管理轉變為平台統一管理。 面對跨多個部門和系統的業務引數控制,這些引數會不時發生變化,對時效性和準確性有極高的要求,這種平台驅動的敏捷橫向管理模式將特別適用。 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業務進展,同時也為金融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提供了底層自動化能力。
業務建模:超自動化可實現卓越的數位化運營,並適應更敏捷、更靈活的業務公升級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超自動化以低成本的方式打通跨部門、跨系統的流程,對業務進行建模,在全流程治理過程中完成本地資料治理,對非結構化資料進行分析並實現,為自動化執行提供必要條件。 這體現了流程和業務要素的數位化,也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關鍵領域。 憑藉超級自動化、輕量化的優勢,企業可以跟上業務發展的步伐,在管理和業務運營領域快速提公升數位化在數位化過程中的佔比,而無需等待業務系統的公升級。
在這個過程中,超級自動化平台還可以充當系統之間的“離合器”,不用擔心全流程系列導致系統間的過度耦合,將業務系統公升級對上下游系統的影響降到最低,只需要更新超級自動化平台上對應的節點即可。 這種數位化運營模式,通過視覺化建模和靈活調整服務,有助於提高管理解決率、加快業務流程、增強決策敏捷性,進一步推動領域的數位化轉型(圖3)。
圖 3 超自動化促進數位化運營。
發展前景:超級自動化疊加在大語言模型上,顛覆性企業數位化運營革命
人工智慧在自動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目前,大型語言模型(LLMs)在超自動化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借助智慧型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非結構化資料進行處理和整合,以及利用自然語言構建流程或應用。 未來,大型模型將在流程的設計、執行、分析和優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設計階段,對規章制度和標準操作手冊(SOP)進行智慧型分析分析,輔以人工檢查調整,快速生成可執行的工藝檔案。 這將簡化流程分析,更準確地識別操作手冊中的邏輯錯誤以及必要的合規審查和風險控制點。
在執行階段,執行模式從執行固化流程(如使用RPA自動化執行)轉變為根據執行目標自行分析拆解任務,並在流程中自主調整優化,大大增加了操作的靈活性。 例如,它無需提前指定即可自動在頁面上查詢元素,並從規則引擎公升級為智慧型引擎,實現更智慧型的流程排程,逐漸演變為AI代理。
在分析和優化階段,根據操作記錄和結果,配合原有的工藝設計,自動找到優化點。 由於超級自動化平台可以匹配流程系統、標準操作流程和流程設計並儲存在平台中,並隨時監控執行狀態並分析執行資料,隨著AI能力的發展,可以全面管理企業流程的全生命週期。
總的來說,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用將改變流程設計、流程挖掘和流程執行分離的現狀,不再侷限於單一流程、單一系統,這將是流程相關管理技術的顛覆性革命,也將迅速提公升企業數位化運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