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回家過年時,我的父母說我變了很多。
主要表現是:對老陳的嚴厲批評少了很多,但嘲笑多了很多; 年輕的時候,我消磨了很多傲慢,遇到人也喜歡說一些有趣的話; 對孩子溫柔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提高分貝;
當然,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多,混在父母家7天,房子不大,但根本不想出門,在父母家幾十平公尺的地方閒逛。 老陳說:“我年紀大了,但實際上最好有乙個小一點的房子,而且更容易打掃。 ”你看,人一旦長大了,總會想得更多,以前認為體面很重要,但現在最重要的是襯裡。 和老陳在一起,我總覺得他在掙扎。 這是我以前沒有感覺到的。 無論如何,如果我必須選擇,他可能不是我最好的選擇。 但生活就是這樣,誰又能說誰一定是正確的選擇。 比如,他會衝孩子大吼大叫,為什麼他渾身都是油汙? 它會限制孩子很正常的進食,如果有汙漬,就會喋喋不休,爭吵不休。 有時候我也覺得好笑,衣服我買了,洗衣機洗了,他怎麼這麼好。 但這是無可奈何的,這是一種自然。 回過頭來,他可能看不出自己凡事都一絲不苟,吃一條魚就能把油掛在衣服上。 轉過身去洗,他說“你看,我是多麼不能容忍一點汙點。 ”有時候,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拉黑他:“如果你有這個時間說孩子不是,你為什麼不自己做呢? ”以後想想,算了,誰還為誰著愁。 比如他總是嘮叨叨叨,他會一幀一幀地講述自己小時候“受苦”的故事。 說自己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沒有機會發展愛好,暑假就去種地。 坦率地說,倒不是他家不好,只是婆婆比較節儉,直到他長大後才發現,家裡其實並不窮。 他說他在學習和運動方面都很出色。 優秀就是優秀,但也不是天花板水平。 但他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有了這樣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他已經邁出了一大步。 但這不是重點,他偶爾會因為年輕時的點點滴滴而支援他的女兒。 你會覺得她不夠努力,不夠認真,學習不夠認真。 覺得自己的條件明明比他小時候好,卻沒有“鬥志”。 就連我的父母都說:“不要太責怪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高,孩子會更快樂。 以前,我的父母一直認為我對他們的孩子脾氣不好。 現在我被勸老陳不要動不動就責怪孩子
有時,我也覺得很煩人。 孩子應該接受教育,但不要過度。 這就像他童年時的東西,我仍然記憶猶新。 多年後,當孩子長大後,他們會記得父母對他們說的話和做過的事情。 這句話掛在嘴邊:“你看,事實上,歸根結底,我們都是普通人的生活。 那又怎樣? ”想來想去,大家都是為了孩子著想,所以忍不住少說了一句。 例如,他既非常勤奮,又非常懶惰。 有時候可以躲在廁所裡乙個小時,好像孩子在外面哭鬧跟他沒關係,咱們熱活跟他沒關係,連婆婆都受不了,問他:“你在廁所裡幹了這麼久? ”但有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讚美他。 週末接姐姐上各種興趣課,姐姐的興趣課有點遠,如果不是差的話,我真的覺得麻煩。 但他並不覺得麻煩,他覺得距離與孩子實際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相比不算什麼。 於是,每次去上課,我都坐上電瓶車,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早點去,準時回來。 然後,在週末,我回家做飯、洗碗、洗衣服,等我和姐姐下課回來。
有時令人不快,有時非常感人。 說到這裡,他的掙扎似乎是我的。 對於他,我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就像這些日子一樣,有時候覺得實在是被堵了,有時候覺得很可愛。 父親對我說:“其實,夫妻之間最難的事情是中年。 ”年輕的時候,我有溫暖的情緒,當我長大時,我有一種互相依賴的感覺。 只是中年人最容易崩潰。
現在想想,似乎提前來的不是年齡,而是依賴感。 因為這種感覺,我似乎可以容忍很多事情,我可以假裝熱愛這種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