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括新冠自檢劑在內的各類健康自檢產品越來越受到關注。 天貓健康《2023雙11健康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居家健康檢測服務銷量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長,其中幽門螺桿菌檢測增長150%,食物不耐受檢測增長130%,中青年人是檢測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 大約 60% 的消費者年齡在 25 至 40 歲之間。
根據智研諮詢發布的《2024-2024年中國體外診斷試劑行業市場管理及發展趨勢報告》,2024年中國體外診斷試劑市場規模約為1395億元,2015-2024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528%。
在體外診斷領域,居家自檢被認為是一片潛力巨大的藍海。 除了傳統的血糖試紙和早孕(HCG)試紙外,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多維度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從新冠、流感檢測到食物不耐受、過敏原檢測、消費者基因檢測等。
冬季呼吸道疾病盛行,流行性感冒、新冠、支原體感染等疾病都有相似的發熱和呼吸道症狀,但針對症狀的藥物不同。 從網上銷售的新冠檢測試劑,到甲型、乙型流感檢測試劑,以及居家取樣後需要送往機構的各種病原體的核酸擴增檢測,患者可以降低醫院排隊等候和交叉感染的風險,盡快採取針對性用藥**。
如此方便的家庭檢測和醫院檢測有什麼區別?測試結果可靠嗎?可以作為診斷和用藥的參考嗎?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我也同意自檢的結果,但在開處方前有必要根據患者的其他臨床表現進行診斷。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徐景航表示,對於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自行檢測是可行的,但最好在得到陽性結果後在醫生指導下服藥。
徐景航介紹,使用自檢劑也有效果好的案例。 “一名發燒、有呼吸道症狀的孩子,作為醫生的家長,在網上某平台購買了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現場檢測服務,檢測結果為肺炎鏈球菌陽性。 看到結果後,家長立即給孩子服用頭孢克洛,當天孩子體溫恢復正常。 她說,自檢試劑盒確實幫助患者節省時間和旅行成本,並降低在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
然而,由於患者自取樣的不規範和試劑的準確性,徐景航在臨床實踐中也遇到過個別患者使用自檢劑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的情況。 例如,門診患者發燒伴有呼吸道症狀,之前購買了自檢服務,發現自己有3種病毒和細菌感染,但經醫院檢查後,發現血圖結果不符合細菌感染的特徵,醫生判斷自檢細菌陽性應該是假陽性。
某商業檢測機構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呼吸道感染六聯檢測”是基於擴增樣本DNA的PCR核酸檢測技術,可檢測多種病毒和肺炎支原體等,需要在居家取樣後將樣本送回機構檢測, 準確率約為80%。公司本身也會為多家醫療機構提供檢測服務,來自醫院或個人的樣本都是相同的檢測方法,主要在於取樣端是否準確。
對於PCR核酸檢測來說,樣本的儲存很重要,因為結果無法實時顯示,需要將樣本送回實驗室,通過專業的擴增技術進行檢測。 據某商業檢測機構相關負責人介紹,使用專用儲存液,可以保證樣品相對穩定,7天內能順利檢測,3天內快遞即可將樣品寄回,防止樣品不合格導致假陰性結果。
記者經驗發現,對於需要寄回的檢測專案,自取樣後,點選“一鍵呼叫快遞”,檢測人員可以等待順豐快遞上門取樣,將樣品送到實驗室檢測。 測試報告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檢視,既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又保護了檢查員的私隱。
一些患者認為,在醫院進行的各種檢查的一些樣本也必須送到外部實驗室,因此直接在家取樣更方便。 對此,專家認為,取樣環節的規範非常關鍵。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趙秀英介紹,今年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譜更加複雜,面對這種情況,大部分醫院很難在短時間內開展如此多的病原檢測專案,這涉及到規定、增補等一系列環節, 因此醫院會將部分檢測專案委託給有資質的第三方實驗室,以滿足臨床診療的需要,需要在簽訂委託檢驗協議和質量保證的前提下進行。與同類居家檢測相比,醫院抽樣由專業人員標準化,居家檢測也應規範化,這樣檢測結果才能更有參考價值。
業內人士認為,整體而言,居家自查對提高公眾健康管理水平、促進疾病早期發現具有積極意義。 趙秀英等業內人士認為,居家自檢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時呈現結果,又稱即時檢測(POCT)和自取樣後將樣本送回檢測機構,兩者都面臨取樣是否規範、檢測結果是否正確等問題。 消費者自行使用的體外診斷試劑,臨床評價應包括對產品說明書上無醫學背景的消費者認知能力的評價,並盡量保證取樣過程的準確性。 對於提供健康自檢服務的企業,相關部門應加強規範化管理,嚴格執行產品准入,並盡一切努力確保檢測人員的私隱和安全。 (記者 林苗苗)。
*:經濟資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