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書畫世界》雜誌2020年12月號。
國家美術收藏。
快樂。 迎接。 拉。 用。
歡迎學者和藝術家引用本文,本文後參考文獻條目的格式(參見國家標準GB T 7714-2015《資料文獻-著錄專案規則》)如下:
1]杜志東.融化物質我——20世紀50年代何天健的山水畫[J].書畫世界, 2020(12):10-13
就拿融化物質的方法來說吧
——20世紀50年代何天健的山水畫
溫杜志東.
中國美術館.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社會對藝術的功能和形式有了新的要求,文學的品質也發生了變化,這裡的所有畫家也不例外。 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畫運動”,是藝術界為適應新時代的藝術需要而進行的一場改造中國傳統繪畫的運動。 許多從事山水畫創作的傳統畫家積極響應新中國的文藝政策,在新時代背景下轉變創作思路和觀念,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新中國畫的探索。 他們或向自然走去,向法學而來,或以深厚的傳統技藝,推破舊新,在表現新河山的感召下,書寫山河巨變,以時代為之自豪,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 這些作品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且在語言圖式和風格上也有一定的發展。 何天健(1891-1977)就是這樣一位受國家文藝政策和時代潮流影響,真誠而積極地轉變自己的藝術品味和作品形態的畫家。 20世紀50年代是何天健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就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 他在《學習畫風景的過程的自我描述》一書中說:“在我六七十年的人生中,我在藝術變革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個階段的十年值得數一數。 [1]40因此,研究何天健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這些傳統畫家在新時代對其繪畫風格的藝術探索和轉變。
何天劍 錦繡江山 150cm,360 度3cm
1952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何天健出生於江蘇無錫,作為晚上海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從“四王”開始,再追溯到宋元時期,五代兩宋傳統山水法則嫻熟,作品獲得了“東居”的精髓。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邊界,何天健的創作呈現出前後風格的巨大差異,他的早期作品(新中國成立前)“雖然使用了生動成熟的筆墨手法,但與後期作品相比,作品的客觀真實性並沒有得到清晰的體現。 筆觸筆直,墨色細膩,色彩清澈,不論高山峻嶺,不論林林稀疏,都證明作者雖然歷年多變,新穎,但在五十歲之前,主要是古人的老師“[2]。 例如,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關山圖》接近宋人《學祿早遊記》的章節布局,是典型的宋派繪畫結構。 經典的深遠圖式展現了畫家深厚的傳統技藝,畫中一條小路深邃遠方,“關外的半邊天,穿插著幾座山峰”,使畫面生出“濃密而隱蔽的感覺,使人們在這氛圍中有一種朦朧的旅程感”[1]132。 圖名說:“我這輩子最有景觀,終於覺得倪皇是扁平的。 不是縱橫粗俗的眼光,老爺子的筆是自然的。 在一年的黃昏,喝了十桶,造就了這片仙境,十天就成了它。 它揭示了何天健的英雄直率的肆無忌憚的感情和藝術追求。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畫的轉型中,缺乏對現實生活的寫實表現被認為是當時山水畫創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感受著時代的變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生活新風氣,何天健由衷地感受到了過去的一些主題(如“松下彈鋼琴”、“談谷”等閒置內容,以及“高藏圖”、“喝酒解憂”等負面內容, 以及一些人類滅絕的懸崖和荒野場景)已經不再適合新時代的氛圍,是“不健康到頂端”的主題。他積極響應當時文藝創作的號召,先後前往鎮江、揚州、蘇州、杭州、安徽,先後在巢湖、富春江、通江、燕陵、黃山等地寫生,開始探索中國畫的寫實表現力。 此時的何天健顯然更注重向自然學習,專注於在真實的風景中發現美。 何天健此時創作的另一大變化,就是開始嘗試用現代服裝來塑造人物。 他曾經走訪過上海郊區的農村和工廠,開始堅持人物素描練習,“除了開會、生病,筆從不離開他的手”。 這些現代人物成為他山水作品中各種勞動場景的點綴,更重要的是,在寫生和寫生的過程中,何天健對時代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進而成為他藝術創新的動力。
何天健,梅山水庫 693cm×97.6cm
1956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1952年5月,為慶祝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何天健借用陳秋草的住所,創作了一幅巨大的金色風景畫《錦繡江山》,作品完成後反響熱烈,受到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讚賞。 黃賓虹聽了發信:“最近,金碧山水有新創作,要......由人民的藝術這是何天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最早受到藝術界廣泛關注的作品。 《錦繡江山》長150cm,寬360cm,體積巨大,構圖雄偉,色彩濃郁厚重,金光璀璨,完美展現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姿態。 何天健的作品採用“金碧格式”,即大綠金之法,依陰陽框,在山石日側受光與畫中樹葉相處加金點、筆,整體基調和諧統一。 與《觀山圖》中蜿蜒曲折的小路和慢行者不同,《錦繡江山》展現了一條建在山壁上的平坦的現代道路,疾馳的運輸車輛展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繁忙景象。 這也使得這幅傳統表現手法創作的山水作品,一下子有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新的畫面意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何天健創作了許多致敬作品,除了《錦繡江山》外,還有1959年完成的《春南長江,錦繡大地》和《雲開晴山川》。這類作品在題材、表現方式,甚至作品的命名上,都極為貼近歷史脈絡。 這是他在新時代的喜悅的體現,流露出對祖國山水無盡讚美的創作態度。 其中,《春南長江,燦爛大地》是何天健為慶祝上海解放十週年而創作的,雖然也是採用綠色手法,但作品畫面沒有濃重的色彩,整體色調純淨典雅,水面大面積留白, 筆調輕鬆,描寫細膩,岸邊的新綠展現了春天江南范德爾的明媚柔和景象。整個工作非常令人欣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了,各種形式的建設題材開始成為畫家積極表現的物件。 在水利方面,20世紀50年代以來,完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如福子嶺、梅山、新安河、黃河三門峽等。 1956年初夏,何天健隨上海美術家協會訪問團赴安徽省佛子岭水庫、梅山水庫參觀寫生,回上海後創作了《梅山水庫》等作品。 梅山水庫的建設在當年引起了廣泛關注,陸延韶、張文軍等人都以這一題材創作了作品。 何天健的《眉山水庫》不同之處在於,他沒有記錄水庫建設的施工場景,也沒有大規模的勞動場景。 他巧妙地,也許是本能地,避免描繪這樣的場景。 在這件作品中,巨集偉的大壩工程與山的氣勢融為一體,展現了社會主義景觀的時代變遷,具有廣闊意境的巨集大構圖視角,使畫面充滿了清新明亮的時代氣息。
《鎮江象山》(1954)描繪了南京大學地質系學生在鎮江象山進行岩石測繪的場景。 這幅作品讓人想起劉子玖的《為祖國尋找資源》(1956),該作也描繪了地質調查,但兩幅畫所呈現的地貌特徵卻完全不同。 《為祖國尋找資源》是用北方宗山的石法寫成的,突出了北方山水的雄偉壯麗特色,而“鎮江香山”則矗立在河邊,“綠樹成蔭,山脊如綠被”。雖然兩件作品中點綴的人物不多,但它們構成了突出作品主題——新中國地質勘探的繁榮和建設者對自然的利用——的非常重要的存在。 通過題詞可以看出,何天健在分析象山地貌的基礎上,深思熟慮地使用了“蝸牛綠點啄”等綠色表達方式,可見這部作品所體現的,基本上是他對傳統技法和手法的運用。 雖然在新中國畫的轉型浪潮中,為了有效區別於傳統文人畫的價值取向,很多畫家都在根據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造和適應,通過寫生實現自然山水和現實生活中生產生活的表達。 不過,從何天健的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堅持在一定範圍內的個人藝術觀念的主觀主動性。 在深入研究山水畫傳統和廣泛闡述自然山川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處理主題意境與筆墨手法的關係,既能在題材概念上貼近時代,又能將傳統技法與深入研究相結合, 使畫面清新,充滿活力。
河天江鎮香山區 1083cm×75.5cm
1954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55年,何天健創作了《九月通江樹紅》,這是他探索綠色小山水畫的代表作。 這幅作品不僅源於作者對通江遊歷的現實感悟,而且絕不是西方繪畫意義上的素描。 沿途所見:秀嶺、河灘、樹葉,通過畫家的工匠管理,構成了朦朧而沉穩的意境。 山石表面的綠松石與厚厚的紅色樹葉形成鮮明對比,而畫面上的雲霧統一了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作品是何天健借用油畫色彩,對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綠色山水的改進。 作為從此進入新中國的藝術家,何天健不僅擅長傳統繪畫,還具有融合中西的能力。 這與他早年學習西洋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在這幅《九月的桐江樹紅》中,何天健參考了一些西方繪畫理論和技巧(色彩科學等)。 他融入了一種新的觀察方法,改變了中國畫的傳統布局和構圖形式,在色彩上大膽借鑑了油畫的色彩表現特點,“使其比我們原來的藍綠色畫風格更加生動靈活。 有人稱我的畫為新派。 我鬆了一口氣! 我很高興我的畫變得嶄新“[1]43。 作為乙個深耕傳統多年的老畫家,何天健並沒有因為身處新時代而對自己的創作感到太難受,而是積極探索傳統綠色山水畫的突破口,同時能夠清晰地做出傳承和創新的判斷, 參考和選擇。在他看來,“要吸收和消化古今中外一切美好事物”。 我們吸收和消化是為了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關係,並從中學習,而不是取代它們“[1]159。
1959年,何天健在北京舉辦個展,傅寶石參觀完展後寫了一篇題為《時代筆墨》的文章:“古人說'書畫天下談,天下知人'。何老是......誰熱愛新社會他能夠拼命追求新事物,追求足以反映新時代新人、新事物的東西。 “何老的畫作,不管是大還是大,或小,是綠色和重色,還是墨色和淺色,都給人一種共同的感覺,那就是生命的氣息比較濃郁,同時筆氣細膩,大氣萬里。3]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價值觀,隨著時代的變遷,審美的標準自然會發生變化。作為乙個“傳統主義者”,何天健晚年始終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新社會,思考著新時代傳統筆墨形式的發展與融合。 他的探索充滿了新奇和古老的方法,充滿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浪漫抒情詩。 這種變化和嘗試雖然只是漸進的,其意義不如李可染在“新內容”和“新形式”的時代價值觀下那麼突出,但這種探索是對時代變遷中現代中國畫如何傳承傳統、改進和創新的命題的回應。 特別是當我們從歷史的視角來審視何天健和其他畫家的變遷時,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時代語境中的經歷、選擇和努力,構成了時代格局下的另一道風景。
引用。 1]何天健.學習畫風景的過程自我描述[M].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2
2]秦忠文.何天健的展覽餘波[J].美術, 1990 (9).
3]傅抱石。筆墨在時代:看到“何天健個展”,我就有一種感覺。人物**,195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