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將節後綜合症與倦怠混淆,但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全文1244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新京報記者戴軒,編輯張淑靜,校對劉軍。
剛剛結束春節假期,你是順利回歸了日常工作狀態,還是出現了精力不足、失眠等“節後綜合症”的表現?
近日,各地衛健委、疾控醫院、醫院陸續發布了大量關於節後綜合症的科普資訊。 新京報對此進行了梳理,希望能科學高效地幫助大家“滿血復活”。
焦點 1 有這些症狀,您可能患有節後綜合症。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所謂節後綜合症,一般是假期較長後一段時間內發生的心理和生理表現。
心理上,可能會有失落感、焦慮、抑鬱、煩躁等,容易感到疲倦,容易失眠,學習工作效率低下。 生理上,可能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頭暈,食慾不振,腹瀉和其他表現。
節後綜合症的發生是因為在假期期間,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固定節奏和規律性被打破了。 當假期結束後,人們不得不重新建立這種節奏和規律性,可能會出現乙個無法適應的“混亂期”。
焦點2:分割後綜合症≠倦怠。
北京安定醫院主治醫師王聰表示,很多人會把節後綜合症和倦怠混為一談,但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倦怠早在1974年就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多為由於長期被困在壓力過大的工作環境中,導致情緒、態度和行為疲憊,一般認為是個人無法順利應對工作的反應,持續時間長,會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節後症候群發生在長假後,持續時間很短,通常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緩解。 然而,我們應該警惕節後綜合症的長期性,以防止它演變成倦怠的觸發因素,甚至延長它。
焦點 3不想工作? 慢慢來。
王聰說,放假後兩三天感覺精神不振,工作效率變低,甚至不想上班,都是正常的。 大多數人在經過幾天的自我調節後能夠恢復正常生活。
上班前幾天,可以優先做一些例行公事、難度較小的事情作為緩衝調整,逐漸找到工作狀態。
有的病情嚴重的上班族在談起工作時會有恐懼,有的會因為焦慮而難以入睡,於是可以進行呼吸放鬆訓練,緩慢而深呼吸,專注於呼吸,驅除緊張和不安的思緒。 也可以與朋友、同事溝通,釋放假期的“多餘能量”,從別人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中尋找靈感,在彼此的情感支援下更好地前行,自覺主動自我調節。
重點4:及時調整日常生活。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晨說,很多人在假期熬夜,生物鐘完全被打亂了。 放假過後,要調整作息時間,不要在床上玩手機,盡量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設定鬧鐘,早睡早起。
節後飲食可以適當減少肉類的攝入,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刺激胃部,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適當的運動不僅有助於提高生產力,還可以緩解節後綜合症引起的疲勞。 通過定期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身體抵抗力,釋放壓力,提高注意力和情緒,還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如果症狀持續,您應該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
值班編輯 顧麗.
新年賀詞指南(真心話大冒險版。
我覺得我好像沒有家,“他說,理解年輕人的話。
員工被悄悄品嚐麵條? 胖董過來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