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集團重大專案總監、文化大廈三大專案部總經理陳巨集達。 新京報記者郭彥兵攝。
簡介:陳巨集達。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者。
北投集團重大專案總監,市副中心三大建設專案部總經理。
2015年,陳巨集達被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任命,致力於分中心的建設。 2018年9月,行政辦公區一期建設順利完工後,他馬不停蹄地趕往三大文化大廈專案建設總部。
在陳巨集達的辦公室裡,有一幅北京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的“效果圖”。 在濃密的綠蔭下,圖書館、劇院、博物館都布置在“產品”二字中,獨特而美麗。
作為北投集團重大專案總監、三大文化建築專案部總經理,他常說,掛這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裝修精美,而是為了時刻鞭策自己,按計畫把三棟建築建得漂亮。 “我希望把它們打造成不留遺憾的時代典範,充分實現規劃設計的意圖。 ”
如今,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已躍出規劃地圖,在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西北部拔地而起,成為副中心新的文化地標和市民追捧的“新頂流”。 在採訪中,陳巨集達透露,三大文化建築共享配套設施的建設也值得期待,“它們將成為隱藏在建築群下的網紅打卡地。 ”
在陳巨集達的辦公室裡,有一幅北京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的“效果圖”。 新京報記者郭彥兵攝。
參與了三大建築的建設,老工程師“幸運”了。
去年12月27日開館後,三座優雅氣派的文藝建築迅速刷屏社交網路,甚至很多阿姨和叔叔都在問,擁有漂亮銀杏葉形屋頂的圖書館在哪裡。 兩天後,元旦假期期間,熱情的人們蜂擁而至,光是北京市圖書館,就迎來了8萬多名讀者。
陳巨集達消失在人群中,像個普通的讀者。 其實他已經無數次走過大樓的每乙個角落,但他仍然時不時地在這裡徘徊,總想聽聽你還有什麼其他的意見和建議。
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幾乎全年都在為這個美麗的建築群工作了四年,他還想過在專案完成後休息一下。 然而,當專案在去年11月通過竣工驗收時,在短暫的喜悅之後,他陷入了一種忐忑不安的狀態,他放鬆的願望早已被遺忘。 “這座建築即將接受公眾的'審查',我渴望知道還有什麼可以改進的,以向所有人展示最完美的建築。 觀眾和讀者對建築的認可和喜愛,漸漸放下了他那顆懸念的心。
這種責任感從他開始職業生涯以來一直沒有得到緩解。 陳巨集達自稱是“從土里長出來”的工程師,他做過工程一線的工人和工頭,一路到專案經理、生產經理,再到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從總書記員到主任, 主要工程部負責組織北京重大專案的協調建設,還參與了奧運場館、北京APEC峰會場館等重大專案的籌建工作。2015年,陳巨集達被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聘任,投身於副中心建設,擔任北京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公室總工程師。
他記得,當時通州區還沒有發展為北京的郊區。 “在我們想要建造的地塊上,房屋低矮破舊,還有很多小工廠散落骯髒,因為沒有開發,很多基礎資料和材料不完整,前期工作很複雜。 當時大家克服困難,加班加點,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專案開工建設,實現了“副中心速度”。
2018年9月,在順利完成行政辦公區一期建設任務後,他馬不停蹄地趕往三大文化建築專案建設總部,擔任北投集團三大文化建築專案部重大專案總監兼總經理, 三大文化建築全過程施工單元。“從施工單位乙方,到**部門,再到甲方,我都做過這個生意。 唯一不變的是他從未離開過工程一線。 ”
制定工作計畫,了解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專案實施要求,掌握各專案程式進度及成本控制,組織用工,控制質量安全......專案作為三大文化大廈建設的總司令,一大批重要而繁瑣的“大事小事”湧向他。
當時,這位資深工程師除了感到責任重大之外,還有些“小運氣”:“能夠在'千禧城'副中心組織建設這麼大的專案,對我來說是乙個難得的機會。 ”
北投集團重大專案總監、文化大廈三大專案部總經理陳巨集達。 新京報記者郭彥兵攝。
以工匠精神呈現建築的“藝術風格”
美麗,是陳巨集達對三大文化建築的第一印象。 三大文化建築自規劃建設之初,就堅持“世界視野、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建設要求。 三大文化建築不僅是“文化瑰寶”,更是建築傑作,美輪美奐,流露出文藝浪漫色彩,這也意味著工程難度大大增加。 拿著設計圖紙,外行人看到了一種藝術感,工程師關注的是如何實現建築的曲面和異形結構。
比如北京藝術中心的外觀,呈現出幕面緩緩拉開,“幕布”的褶皺如何用建築語言實現? 建造者後來採用了穿孔多邊形鋁板的形式,但4,134塊穿孔多邊形鋁板中的每一塊都有獨特的尺寸和形狀,沒有兩塊是完全相同的。 陳巨集達帶領團隊反覆與工廠溝通,克服了生產加工的技術難關,做了乙個小樣品嘗試拼接出預期的效果,最終取得了逼真驚豔的外觀。
由276塊玻璃圍合的大玻璃幕牆,通透明亮,巧妙地將館外的自然風光與館內的書山融為一體,實現了“面山、樹下、勤讀”的精彩閱讀體驗。 陳巨集達直言不諱地說,經過這麼多年的工程工作,北京市圖書館是最美最美的建築,也是他花了最多心血和精力的建築。 其中最高的高16公尺,寬2公尺5公尺,重12噸,實現了全球首創超高玻璃幕牆的生產安裝。
你不能等到你想安裝玻璃時才研究如何生產玻璃。 作為三大文化建築建設的“舵手”,陳巨集達需要提前規劃,提前預測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他透露,玻璃幕牆最初的設計高度是21公尺,但無法實現,他們反覆與廠家溝通計算,最終確定高度為16公尺。 但這還是史無前例的嘗試,原有的採購、鋼化、鍍膜以及後期的運輸和吊裝都非常困難,需要重新建設原有的玻璃生產線,施工工藝、驗收標準也需要提前研究,從設計到規劃,他們提前八個月進行,確保所有工作按時有序進行。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對吸震和抗震要求比較高,建築承重部分需要柔韌性。 根據最初的設計計畫,所需的抗震支座規格只能由國內一家製造商生產。 經驗豐富的陳巨集達看到了潛在的風險——它可能會造成壟斷,如果製造商出現問題,沒有其他計畫。 於是,他帶領團隊參考其他同類建築,在不影響抗震強度和質量的情況下,對支護的設計進行了修改,最終順利完成了專案的建設,成本降低了近一半。 ”
工程師看似在做“粗活”,卻用刺繡功夫做事,靠的是工匠精神。 “就算是市民家裝,門框也低了兩公釐,門也關不上。 複合體氣勢恢巨集,結構複雜,誤差要求較小,沒有馬虎的餘地。 ”
三大文化建築於2019年10月底開工建設,四年建設中有三年受到疫情不利影響。 “我們組織了設計單位、製造商和研發團隊,最初無法想象的技術難題被我們一一攻克。 ”
陳巨集達引以為豪的是,三大文化建築獲得了多項國內外建築獎項,為國內其他同類專案樹立了榜樣。 在1400多個日日夜夜裡,專案實現了安全事故零、質量缺陷零、延誤零、環保標準零、投資、風險為零的“六個零”目標。 2023年5月,三大建設專案成功榮獲中國鋼結構年度優秀工程金獎。
北投集團重大專案總監、文化大廈三大專案部總經理陳巨集達。 新京報記者郭彥兵攝。
通州居民見證了家園的巨大變化。
2015年初來到通州時,陳巨集達住在豐台,每天通勤近兩個小時。 “分中心建設者的時間非常寶貴,我有3個多小時來回奔波,希望多看圖紙,多研究一些東西。 為了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專案上,2017年,陳巨集達在通州買了一套房子,正式成為通州居民。
扎根通州的六年時間裡,陳巨集達親身感受到了身邊的迅猛變化。 道路更寬了,公交線路更多了,優質的學校和醫院紛紛湧向副中心,運河商圈的高層建築拔地而起,環球度假區落地成為“交通之王”,運河通航的周邊環境越來越美。 ”
如今,城市副中心框架加快推進,重大工程建成了副中心城市框架的“四梁八柱”。 作為新家的建設者,他更有動力和動力。
三大文化建築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北臨大運河,西臨六環公園,行政辦公區橫跨大運河。 在他看來,三大文化建築不僅是北京副中心新的文化地標,是大力推進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而且是北京副中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引領作用,將為廊坊三縣人民提供豐富的文化供給。 河北(三河、香河、大廠)和武清、天津。
北投集團重大專案總監、文化大廈三大專案部總經理陳巨集達。 新京報記者郭彥兵攝。
春節剛過,陳巨集達就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組織建設了三大文化建築的共享配套設施。 “它們將成為影響者隱藏在建築群下方的地方。 共享配套設施大樓集商業設施、共享停車場、地鐵交通、能源安全等功能於一體,還設有電影院,讓參觀三座文化樓的觀眾享受到更全面的服務。
屆時,我們將交出每個人都滿意的答題紙。 他期待著在大運河邊完成這三顆閃閃發光的珍珠。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範怡靜,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