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和 2014 年,IBM 出售了其 PC 業務和 X86 伺服器業務,逐漸淡出公眾視線,成為一家安靜的 2B 廠商。
作為IT行業唯一一家擁有100年歷史的製造商,IBM自60年代推出大型機和80年代推出個人電腦以來,一直引領著技術變革和概念創新。 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西洋棋冠軍卡斯帕羅夫,首次將人工智慧帶到了公眾的中心。
然而,在過去的二十年裡,IBM一直保持沉默。 直到去年12月,全球首款超過1000個量子位元的Condor超導量子處理器正式發布,IBM重回科技界雷達屏,再次取得領先地位。
在“悄無聲息”的20年裡,IBM每年投入60億美元用於研發,長期佔據全球專利榜單。 2018 年,IBM 又投資 340 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 Linux 開源軟體公司 Red Hat,以填補自身的技術空白。
IBM 專注於現實的報告平衡,押注於混合雲技術,以與雲計算的三巨頭競爭:亞馬遜、Microsoft和谷歌。 著眼於未來,IBM正在押注量子計算,試圖在彎道上超越另一頭大象。
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定律,通過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原理實現平行計算,基本處理單元是量子位元(又稱量子位元)。 由於量子計算可以實現指數級加速,因此被公認為未來算力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量子計算的路線圖上,有三個關鍵指標:量子位元數量、計算速度和容錯能力。
IBM 的 Condor 量子處理器包含 1,121 個量子位元,是第乙個突破 1,000 量子位元閾值的處理器。 與此同時,IBM發布了效能更高但只有133個量子位元的蒼鷺量子處理器,將單量子位元量子門錯誤率控制在萬分之272、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在《禿鷲》和《蒼鷺》發布之際,IBM再次更新了量子計算的發展路線圖,設定了2028年前的目標引數:量子處理器的量子位元數保持在156個,7個處理器聯動,實現1092個量子位元的量子處理器,同時不斷提高量子門的可靠性,發展容錯量子計算。
事實上,在量子計算領域,IBM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在2016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子計算機**平台,在2019年推出了全球首款商用量子計算機。
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製造商也在努力追趕。 去年年初,Origin Quantum向客戶交付了第一台量子計算機。 2024年初,由Origin Quantum研發的第三代超導量子計算機“Origin Wukong”將投入執行,搭載包含198個量子位元的“悟空核心”,可程式設計並商業交付,被視為行業內的歷史性突破。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看好量子計算。 去年年底,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的Meta首席科學家楊麗坤公開表示,量子計算可以解決的問題,經典計算也能有效解決。
同樣在去年年底,投入巨資的阿里佛法學院也宣布放棄量子計算,在業界引起軒然。 阿里達摩學院退出有兩個原因:一是量子位元的穩定性、量子糾錯、量子通訊等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需要投入鉅額成本才能突破; 一是規模化應用場景尚未出現,商業化前景不明朗。
這兩個主要問題也困擾著IBM,IBM在量子計算方面的投資最多,研究也最多。 IBM 的技術路線圖由六個交叉的技術路線圖組成:混合雲、人工智慧、資料、自動化、安全和量子計算。 其中,量子計算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亟待驗證,最遲要到2027年才能進入混合雲環境。 在IBM看來,多雲計算和無邊界計算將在2030年後成為主流,投資量子計算就是投資未來。
為了平衡當前的報告,IBM 專注於混合雲 + AI。
在雲計算轉型中,IBM一度落後,完美錯過了一場公有雲盛宴,結果營收連續六年下滑,股價跌至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2018 年以 340 億美元收購 Red Hat 被視為 IBM 押注混合雲的重大轉折點。 當時,彭博社評論說,收購Red Hat使IBM成為雲計算領域的可靠參與者。 如今,Red Hat的OpenShift是IBM的核心混合雲產品之一,在去年第四季度貢獻了IBM軟體業務的8%。
此後,IBM完成了一系列小規模的併購,如去年的Apptio和Manta,逐步豐富了其混合雲技術儲備。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興起,IBM已將人工智慧作為戰略重點,並於去年5月宣布推出其企業級人工智慧和資料平台Watsonx。 WatsonX 與 IBM 獨創的 AI Watson 產品無縫整合,提供包含 AI 開發平台、湖倉一體和 AI 治理的工具包,幫助客戶跨業務場景快速訓練和部署 AI 能力。
IBM上週公布的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去年營收為619億美元,同比增長2%; 淨利潤為 75 億美元,高於 2022 年的 16 億美元。 第四季度,IBM營收為174億美元,同比增長4%,軟體、諮詢和基礎設施三個業務部門均實現增長。
本季度,在Watsonx的推動下,IBM的生成式AI業務翻了一番**。 Global X的一位分析師表示,IBM正在經歷從舊業務模式向人工智慧驅動的戰略轉變。
2024年是IBM進入中國40周年。 在IBM的深度參與下,中國IT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一度在金融、金融、稅務等領域無可替代。 IBM的大型機、Oracle的資料庫、EMC的儲存系統,業界稱為IOE,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大型系統的標準配置。
2013年,“稜鏡門”事件**是乙個轉折點。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國產化程序一次次加速,國計民生相關核心系統去IOE早已是行業共識。 另一方面,隨著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公有雲技術突飛猛進,成為主流技術,押注混合雲技術的IBM逐漸被邊緣化,國內雲計算趨勢由阿里雲、華為雲、亞馬遜雲科技引領。
危機之下,IBM中國不得不改弦易轍,化敵為友,深化與騰訊雲等公有雲廠商的合作。 去年,騰訊雲推出了與IBM聯合開發的高效能計算(HPC)解決方案。 2022年,IBM中國將實現又一次管理層變動,從聯想聘請老將陳旭東擔任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經理,展開新一輪市場攻勢。
去年11月,IBM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Arvind Krishna再次訪問中國,在烏鎮網際網絡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向中國客戶推廣AI平台WatsonX。
然而,經過多年的沉寂,“藍色巨人”在國內IT圈的影響力早已無與倫比。 當主流雲廠商一再強調“公有雲優先”戰略時,IBM長期存在的混合雲技術真的能從邊緣帶回中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