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華。
雪下跳舞的水。 (張靜攝)
前天下起了大雪,圍著爐子泡茶很合適。 此時此刻,我正在讀作者林日欣的《盯著周偉的散文朗讀》,我也有同感。 正如文中所說,不管你名不出名,只要字裡行間,總會有前輩的影子。
林日新在洞口讀周偉的散文,迷戀上湘西的張永忠。
朋友給我發了個鏈結,我看了書名:“週末快樂讀書丨張永忠:故鄉踉踉蹌蹌地跟時代走”。 高興!
2022年,一篇《杜鵑之聲中的回憶》一文讓我想起了張永忠老師的名字。
抓到一句話“杜鵑在雨中啼啼遠山,勾住了張先生的靈魂。 我也被“張永忠”這個名字附身。
張永忠老師寫沈從文師傅,想他大概是和沈老同時代的人。 張永忠,才知道他出生於1969年,是湘西古丈人,和沈老一起走出武陵山,與小青同住芙蓉鎮。
我不停地在網上搜尋他各個階段的作品,從最初的《八毛花》《栗子》《一格》《故鄉茶思》到後來的《讀大理四遍》《在深山中歌唱》《尋找鹽墩山》等......
那些日子,我正在寫《落溝灣:英雄之地》,我糾結於是導演敘述、插敘還是倒敘。 無意中看到了《杜鵑之聲中的回憶》,《忌日-靈魂歸來-船岸-古墓聽浪-重逢》的想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雪地裡的鼓樓。 (張靜攝)
湘西的野朗和湘西的鳳凰是多麼相似。 青磚、灰瓦、白牆、臨陽公展(林徽因旅居地)、三義鹽、鎮江閣、流經城市的水聲,還有老巷深處踩青磚的清脆聲響。 簡直就是虹橋的縮影,古城牆,萬塔,文昌閣,熊希陵故居,沈從文墓地,沱江漂流。
正如林日新所說,我讀了梭羅的《瓦爾登湖》,卻沒有在綠地上找到小木屋; 我也讀過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想了解她深淵沙漠的“野性”。 但在靜謐的湘西,我找不到北疆的寂寞煙氣,卻在張永忠先生的《杜鵑聲中的回憶》裡,走進了熟悉的“河邊碼頭、苗湘市場、古路渡口、老街磨坊、高蹺樓、麻洋船、洪江木排......”
在《杜鵑之聲中的回憶》的“靈魂歸來”部分,他寫沈老的親朋好友,為的是讓老公聽見微弱的呼嘯的風聲、流淌的泉水聲、比大聲還高的杜鵑的叫聲。 沒有鞭炮,沒有演講。 一切都很安靜,一切都很乾淨。
我的《駱溝灣英雄樂園》裡的十三名武警士兵再現了十三名反土匪英雄被安置時的場景。 沒有鞭炮,沒有演講。 有的只是在山腳下,“勤勉有功,玩無用”。 建議......硬學童的朗誦聲和鐘聲比燕來寺的鐘聲還要高。
《蘿溝灣:英雄之地》也終於敲開了《中國國防報》的大門。
讀他在星辰文藝上的《村幹馬洪華》,沒有華麗的辭辭,卻把乙個能幹、善良、勇敢的女村幹部放進了你的眼裡。 “…她告訴我,有白色的花、綠色的莖和綠色的葉子是苦蕎,那些有紅色莖和紅色莖、黑色種子的,是甜蕎麥......“初中畢業後,父母就不打算再讓我走了。 讓我把牛放牧......這些簡單的句子讓人讀起來很舒服。 事實證明,你不需要堆砌文字,你不需要壓倒性的動力,你不需要引用經文來寫出好的散文。 這種樸實白皙的描寫,在《故鄉茶思》《種豆》《書伴》中也隨處可見,那麼淳樸親切。
當然,他不僅用張岱的《湖亭看雪》抒情地講述故事,還能讓自己的想像像雪一樣在天空中流淌。 《古韻聲》中的“煙雨靈家潭”、“寫意翠羅山”和“古道音”,都騎在歷史的馬背上,正如他在文中所說,“沉睡五千年,醒來如陰墟......”
每天隨風、微風、強風、強風、海邊漁民的風、苗村山地的風、草原上悠揚的蒙古長調伴奏的民族風,甚至還有“長風萬里,吹著玉門關”的沙漠風,直舞而起, 與它相交,卻無法用筆留下它空靈的身影。張永忠先生只用“聽”字來跟風說話,從風的風格、個性、型別和氣質上做乙個風的傾聽者。 從自然季節的風中品味春夏秋冬; 從地區和方向欣賞南風和北風; 從靈魂深處觸碰到唐宋詩的古風; 從記憶深處,聆聽楚漢之爭,唐宋先祖奔騰之地的豪風。 《聽風》帶給我的風的溫柔和讀起來的詩意優雅。
今天,溫暖的陽光適合烘乾心情。 我的朋友給我寄了一本張永忠先生的新作:《雪中梅訪》。
在融雪之日,讀張永忠先生的散文,心裡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