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百姓高貴,君輕”的思想,認為老百姓比君貴,君主只能為老百姓服務。 看似理想化,令人興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一種詭辯的邏輯,一種藉口,或者只是為了安撫人們。
正是孟子提出了“民尊君輕人”的思想,他有一定的以人為本的思想。 它很珍貴,但並不現實。 現實是君主高貴,百姓輕,是君主統治萬民,是人民服從君主。 那麼,誰貴誰便宜呢?其實君主是高貴的,百姓是卑微的。 看看實際情況,君主享受著榮耀和財富,享受著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金錢和資源,過著衣食美食的生活,而老百姓手裡沒錢,穿著粗布衣服,整天幹活,卻吃不飽飯, 而且過年想吃就吃不吃肉,更別說任何貴族身份了。但為什麼還說“百姓高貴,君王光明”呢?
因為“百姓高貴,君輕”這句話可以安撫人心,讓百姓覺得自己受到了優待,覺得自己的地位高貴。 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援,君主和所有的**都會挨餓,甚至國家也會死去。 那麼,誰才是真正重要的呢?看似老百姓重要,其實君主也很重要。 只要國家立國,就會長期發展下去,即使王朝更朝、君主更替,封建統治秩序依然維持,所謂民主制度不會建立,也不會打破小農經濟模式,建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君主不想改變,文武官員也不想改變,所以這種政治制度會繼續發展和傳承。 無論是權貴當了國王,還是農民起義者當了國王,他們都要維持封建統治秩序,還要按規章制度納稅,還要服兵役。 這樣一來,君主改變了很多人,改變了王朝,卻改變不了老百姓被壓迫和剝削的事實。
君主和親戚都成了權貴,大臣和親戚也成了權貴,但是他們從來不參與田間工作,也不直接創造任何價值,卻能享受到最好的利益,甚至可以私下裡舉稅、行賄、出賣官職這樣一來,到底是君主還是平民百姓?當然,君主是光榮的。 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分仇,可以取生取死,可以帶領人們從事迷信活動,宣揚封建道德,但不強調法律精神和民粹主義思想。 也就是說,在儒家思想傳播的過程中,“民尊君輕”的思想被統治者改變,隱藏起來,不提,毫無意義。 甚至有大臣提出,說君主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也能傾覆舟”。 它沒有起很大的作用,因為“人”是乙個群體概念,而不是乙個人。
個人組成乙個群體,而“人”恰恰是乙個群體概念,沒有領導,盲目、自私,卻容易上當。 “百姓高貴,君輕”的思路是愚弄“百姓”,“百姓”應該安心耕耘,不思造反。 “人民”群體沒有意識形態,沒有代言人,盲目性很大,所以君主為“人民”,即各級官僚任命代言人。 官僚成了“人民”的代言人,常說“當官就要當民主”,“愛民如孩”。 這完全是關於“人”的群體概念,而不是關於個人。 如果指個人,那確實是老百姓的好事。 當“人民”的群體概念被權力系統使用時,即當“人民高貴,君主輕”思想的詭辯邏輯被廣泛實施時———它被稱為普遍實踐,但實際上它只是說說而已,而不是實踐。
“人民”群體不能說話,沒有發言權,需要能夠代表自己的利益說話,**不是他們中的一員,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人,他們會努力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不會站在人民一邊說話, 他們也不會真正為人民做事。他們要做的就是維持現存的統治秩序,讓老百姓辛苦苦怨怨,不斷為統治階級提供他們需要的食物和金錢,否則統治階級就無法維持秩序和生存。 也就是說,“人民”只是乙個虛幻的群體概念,被統治階級利用,卻沒有辦法為自己辯解,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只能滿足和快樂,只能跟著統治階級的皇帝或**從事迷信活動, 並且還會認為他們的統治具有神學合法性。
“百姓高貴,君輕”看似只是一句話,卻從未實現過。 皇帝通過統治天下,讓老百姓得到福利,通過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得到良好的生活條件。 然而,皇帝和**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也就是說,他們實施某項政策的前提是讓統治階級成員受益,他們不考慮任何民粹主義思想,更不認為“人民高貴,君輕”。除了“百姓高貴,君主輕”的觀念已經被統治階級消滅了,也就是說,實際上沒有“百姓高貴,君主輕”的觀念,有的只是代表“人民”的**或皇帝,不願意為人民工作或真正為人民做事。 他們要做的,是維持現存的統治秩序,確保千百年來不變的秩序得以延續,這就是所謂的“國家永遠的穩定”。 越是這樣,“百姓高貴,百姓輕”的理念就越不能實現,君主和人民卻是光明的。
可惜的是,“人民高貴,君輕”的思想具有歷史的先進性,卻不強調個人的生活條件和思想的自由解放,以致被統治階級肆意改寫,變成了愚昧的人民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