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性。
新的儲能正在積累。
日前,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新增儲能容量直接帶動經濟投入超過1000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2023年新增裝機量較2022年底增長260%以上,是“十三五”末的近10倍。
新型儲能相當於乙個“超大型移動電源”。 是“除抽水蓄能外,以電力輸出為主要形式,向外界提供服務的儲能專案”,與抽水蓄能相比,具有選址靈活、工期短、響應速度快、響應靈活等優點,其中鋰離子電池佔比最高。 傳統電力系統即用型,風能和太陽能過去基本都是“靠天吃飯”,而新能源儲能不僅有助於削峰穩定電力系統,而且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催生了國內能源新業態, 搶占新的國際戰略高地。
風在呼嘯,廣東正在乘勢而上。作為中國經濟大省,廣東於去年3月印發《關於推動新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新儲能產業打造成為“製造大師”的戰略支柱產業。 在政策的暖風下,省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印發《關於發揮市場監管職能促進新能源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九個方面提出20條務實措施,推動構建技術驅動、市場驅動、政策驅動、政策驅動的良好局面。 這可謂是環環相扣,恰逢其時。
對於行業來說,要“試點”,標準是牽引力。 能源電力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試錯成本極高,儲能應用場景極為豐富,如果缺乏統一協調,在實施過程中容易產生不必要的內耗。 上述《辦法》提出,協調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開展新能源儲能領域地方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支援新能源儲能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制定相關標準,有利於發揮標準的基礎性引領作用,促進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
對於行業來說,安全是基石。 目前,儲能行業進入者眾多,但也有“鯽魚過河”衝上來,比如一些後來者沒有技術儲備,但想快賺錢,不願意“埋頭拉車”。 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必然造成“劣幣趕好錢”。 也正因為如此,《辦法》在安全問題上有不少著墨,比如提出完善新能源儲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指導新能源儲能企業設立企業首席質量官和標準化總監等,從頂層設計上清理源頭,促進優勝劣汰。
為行業“充電”,創新是動力。 目前,許多新型儲能產品存在嚴重同質化和低水平“內捲化”,尤其是一些關鍵材料成本高。 要打破這一困境並創造增量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新。 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讓創新者真正受益,促進智財權的保護和創造性運用,無疑是重要的。 《辦法》支援儲能產業智財權聯盟建設,推動儲能產業智財權運作,是實現產業鏈與創業鏈深度融合的必要條件。
省級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廣東將在建新儲能專案100個,總投資2290億元,成為全國儲能電池行業最完整的地區。 預計新儲能將為“製造業”增添動力,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