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一線支援的新亮點
掃碼下單,自助申請,借助資訊化,真的很方便。 站在第75集團軍某旅軍械庫門口,前來申請裝備的軍械官鄒天珍激動不已。
現場,鄒天珍手持移動終端,輕輕一掃裝置標識牌,實現裝置零部件一鍵申請訂購,裝置的基本資料、完好狀態、維修次數、以往故障效能也一一呈現。
過去,裝置維護和保障手段過於繁雜,保障環節多,精度低。 鄒天珍表示,近年來,隨著資訊化應用裝備保障新模式的執行,規範分工、精細化維修,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輕鬆解決——資訊系統快速高效,官兵可以申請裝備裝備; 標準化分工手冊一目了然,維修力合理協調; 精細化的維修操作流程圖,科學準確,重點維修......合理區分
借助科技+,裝置支撐進入“快車道”。 旅長表示:如今,高效便捷的裝備保障模式已成為訓練備戰的有力保障,裝備庫存一目了然,維修部隊可隨時響應號召,有效促進了各環節、各要素的高效對接。
記者調查
中國人民解放軍報記者 陳殿紅.
通訊員:周宇鵬、馮登亞
第75集團軍乙個旅進行了實彈戰術綜合演練。 攝影:戴曼新。
資訊被載入到***一輛汽車和乙個“數字身份證”中——
從線下到線上,裝置資訊一目了然
前段時間,該旅進行了野外訓練。 根據以往經驗,大隊裝備維修科科長朱章要組織人員對派出車輛進行一一檢修。 如果車輛負責人不在位,則需要詢問所負責車輛的常見故障問題和維修資訊,非常繁瑣。
現在,這件事情變得“簡單”——來到車庫時,朱科長向記者演示了操作流程。 只見他拿著專用移動裝置對車輛進行掃瞄,每輛車的資訊都呈現得一清二楚,提高了裝置巡檢維護的效率。
資訊被載入到***一輛汽車和乙個“數字身份證”中——談及啟用車輛的便利性,大隊裝備管理科助理傅天昊說,“每輛車裝備都有自己的身份資訊,效能引數、過往故障、維護等資訊正常更新。 ”
有一年,該旅配備了一批新裝備。 剛接手新裝置,操作人員戴小玲忙了一會兒。 幾百個按鈕,上千個零件,光是熟悉就算是“大工程”。
為了盡快摸清裝置的“氣質”,戴小玲主動向來班授課的工廠專家請教。 “如果有乙個資料指標來記錄裝置的所有資料指標就好了,而且它不像裝置恢復那麼複雜。 戴曉玲的想法,也是負責裝置管理的助理思考的問題。
將***與裝置相結合,問題就可以解決。 “有一天外出掃碼購物,便捷的體驗讓傅天豪找到了靈感。
該旅成功研發了集資訊採集、精準定位、遠端協助等功能於一體的裝備管理系統,通過掃瞄即可獲取裝備“身份證”資訊,再借助大資料,人員裝備的調配、物資的管理,有效提公升了裝備管理的資訊化和資料化水平。
掃一掃*** 從離線到線上,裝置資訊一目了然。 “在駐紮訓練車的檢查和維護期間,恰逢吳子豪中士休假。 依靠這個系統,戰友們迅速掌握了他所負責車輛的全面資訊,除了對車輛進行基本維護外,我們還根據以往的故障處理經驗進行了重點檢查,為車輛更換了部分零部件,確保了裝置的技術和戰術效能保持良好。
**方便不僅限於此,我們還可以基於***搭建線上協助功能。 傅天昊說,部隊訓練期間,人員裝備分散,維修部隊很難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如今,通過裝置維護,解決問題可以事半功倍。 通過移動裝置掃瞄並簡要描述裝置故障併發送到命令終端,命令終端將立即發出報警提示。 維修人員接到資訊後,會根據描述進行初步判斷,同步上傳具體指導。
前段時間,該旅開始了實戰訓練。 在長途機動中,一輛運輸車突然拋錨,司機包元濤立即進行故障排除,隨車幹部通過移動裝置聯絡維修人員,在專業維修人員的詳細指導下,迅速完成維修。
精細的管裝配提高了保證效率。 該旅領導說:“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制度,不斷探索管理、使用和修理在役裝備的途徑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裝備保障效能,促進部隊執行任務能力的穩步提高。 ”
如今,官兵依靠系統“掃碼”研究解決常見裝置故障,專業維修人員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解決裝置維修問題。 不久前,修理連班長閆先超積極探索創新快速排除方法,入選大隊“金點庫”。
第75集團軍某旅維修骨幹現場向戰友們講解了維修要領。 攝影:戴曼新。
線上提交需求,裝置將按訂單交付
裝置也可以像快遞員一樣送到您家門口
更換液壓油,檢查......汽車零部件近日,該大隊某站站長帶領全站人員開展裝置維修工作。 損壞的車輛零件一卸下,送到門口的零件就交付了。
裝置也可以像快遞員一樣送到您家門口“送走了代理配送人員,站長周說,昨天網上申請,今天可以順利簽到,大隊引進了資訊化申請系統,大大方便了管道安裝工作。
回想起之前的裝置應用經歷,周站長至今記憶猶新
由於疏忽大意,在裝置前期檢查中沒有及時發現一些故障。 部隊正要出發,裝備車突然拋錨,周站長著急,“批評小,錯過任務大,好在經過裝備配件的應急協調,終於解決了裝備故障的問題。 ”
過去,按照正常流程申請裝置至少需要幾天時間。 周站長打了個響指說,先找維修工簽字,然後審核機關業務部門,然後機關統一時間將裝置申請表交給裝置倉庫,裝置倉庫根據庫存數量離開裝置,最後通知基層營連官兵前來索取。
這個過程既費時又費力。 如果庫存缺貨,還必須向上級申請聯絡製造商進行臨時補貨。 這個過程只能焦急地等待。 周站長說。
聚焦實戰,為戰爭提供保障,要敢於創新,敢於突破。 朱科長告訴記者,過去,支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戰鬥力的提公升。 為解決這一問題,大隊黨委在基層深入研究後,引進科技手段賦能裝備保障,建立了裝備保障資訊化應用體系。
技術賦能,確保速度。 系統投入使用後,站長周成為第乙個嘗試的人,也是第乙個受益的人。 手指點選滑鼠,裝備馬上就來了——登入大隊內部區域網,在裝備申請頁面填寫名稱、數量、損壞原因、申請人等資訊,庫存系統會顯示庫存資訊。 讓站長周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就收到了當局批准的資訊,並生成了電子轉單,保管人同時查詢了轉單,將裝置轉出倉庫。
裝置申請狀態從“正在轉移”變為“出庫”,維修車輛紛紛趕到營地門口,開始分發裝置。 站長周說:“這種'點菜'服務非常強大,不僅簡化了申請流程,還避免了重複執行代理,顯著提高了裝置配送效率。 ”
從“分什麼用”、“分多少”、“需要什麼”等,資訊化應用系統的高效執行,讓越來越多的官兵感受到了系統帶來的便利和效率。
記者開啟資訊應用系統,看到安防網將機關、營連、倉庫整體連線起來,實現了“上下聯通、全庫聯通”,裝置申請審批和分配配送可在短時間內實現。
好在現在庫存儲備比較充足,倉庫管理員可以根據基層的需求,動態向上級申請物資裝備,增加易碎易碎裝置的儲備,減少不經常使用的裝備儲備,使裝置倉儲更加科學合理。
第75集團軍乙個旅的一名士兵裝載和增援裝備車輛。 攝影:戴曼新。
從紙質資料到資料庫,儲存更便捷,查詢更準確
有了這本裝置維護的“百科全書”,就不用拄著“拐杖”走路了。
在南方國家的腹地,硝煙瀰漫,一場對抗訓練開始了。
占領陣地、裝備部署、重新裝填彈藥......某營火力分隊接到上級命令後,立即行進到預定戰區,迅速做好戰鬥準備。 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一件裝置突然“躺下”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故障,班長徐靜安冷靜處理,開啟隨身攜帶的資訊裝置,與大隊彙總的故障案例資料庫進行對比,確定故障點後,有條不紊地進行應急搶修。 不一會兒,故障就被成功排除,裝備再次投入戰鬥,圓滿完成任務。
大炮響起,目標倒下,好訊息傳來。 營長蔡告訴記者:“故障案例庫就像是裝備維修的'百科全書',有了它,戰場應急搶救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
今非昔比。 幾年前,在安裝這類裝置之初,由於大隊本身的維護能力有限,很多故障不得不在廠家技術人員的協助下解決,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不利於戰鬥力的提高。
在實彈射擊前夕,火力支隊緊急進行了戰前裝備檢修。 演習馬上就要開始了,戰場上還有不少廠師傅和修理工陪護。
乙個人不可能像拄著“拐杖”的人走得那麼快,軍隊不可能拄著“拐杖”走得很遠。 看著眼前的景象,蔡營長憂心忡忡地說:“平時拄著'拐杖'怎麼辦? ”
作為擁有多年裝備維修經驗的老班長,余健二軍士長本來對裝備維修頗為自信。
在一次實戰訓練中,於健負責的乙個裝備系統出現故障,但無法找到故障原因。 沒想到,剛從學院學習訓練回來的吳斌下士,竟然成功解決了問題。 在學院學習和培訓期間,吳斌記錄了多類裝置維修案例。 這次發生的失敗與他之前了解到的乙個案例非常相似。 吳斌應用了解決方案的想法,但他沒想到問題得到了解決。
如果有裝置維護保養的'百科全書',常態化的積累和不斷的修訂改進,相信無論多難的問題都能解決。 這次經歷給了余健和吳斌靈光一閃,決定向上級匯報自己的想法。
新裝置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棘手的問題,這是裝置執行的必然過程。 只有強迫自己學習解決問題,才能提高保護自己的能力。 於建的想法得到了蔡營長的認可。
一年來,全營官兵利用各種機會,對各類裝備故障進行收集和梳理,詳細記錄了裝備故障的發生地點、故障原因和處理方法。 很快,裝置維修的“百科全書”開始形成。
隨著案例內容越來越多,遇到故障時快速查詢困難、每次更新都需要重新繫結、紙質手冊儲存難等問題也暴露無遺。
為什麼不把紙張變成乙個資料系統呢? 在推動軍民主的“諸葛亮會議”上,該校計算機專業的軍人楊貴州提出了乙個建議。
官兵有想法,機關來搭台。 很快,在旅機關的支援下,設計了乙個可以在電腦上一鍵查詢的程式,並將所有相關資訊都納入資料庫。 當官兵發現相應問題時,實時展示裝置故障處理流程圖和維修方法,通過及時的操作,可以快速排除常見裝置故障。
營裝備維修庫成為一線官兵的好幫手,機關趁勢傳遍全旅。 在此基礎上,該大隊組織技術人員攻關重點問題,將程式“移動”到移動裝置上,並增加講解、演示等資訊,讓官兵隨時檢視學習。
有了這本裝置維護的“百科全書”,就不用拄著“拐杖”走路了。大隊裝備維修科科長賈景成說,經過近三年的積累,把過去發生的技術故障、故障原因、維修方法全部歸納入庫,裝備維修“百科全書”不斷豐富和完善,官兵自主維修能力明顯提高。
犀利的視角
讓科技賦能裝置支撐
李曉年. **指出,要密切關注科技變遷、戰爭變遷、對手變遷,大力推進作戰訓練耦合,大力推進系統訓練,大力推進科技練兵,全面推進軍訓轉型公升級,培養能打好仗的精銳部隊。 可以說,提高科技培訓和裝備保障水平,就要從“科技+”中要求培訓保障效益。
* 裝備是在戰場上取勝的重要因素。 **裝置越現代化,管理就越要精細化、科學化。 只有利用科技手段,通過網路和大資料將人員、裝備、物資、技術連線成乙個有機整體,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時間點為作戰行動提供高質量的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工作的效本比,滿足未來戰場裝備保障的需要。
線上訂購、快遞、一鍵查詢、掃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讓我們感受到科技在生活中帶來的便利和高效。 當這些成果應用到裝置保障中時,可以實現裝備裝備線上申請、裝置問題線上協助、維修方法查詢等,可以有效解決以往保障資源分布偏遠、分配不合理、資訊不明確等問題,從而實現優質資源互補、維護力共享、 並在戰場上快速部署。
要以“科技+”裝備為效益,要善於讓科技創新成果快速孵化並應用到訓練場上。 作為一線部隊領導,我們必須從信任、欣賞、發展的角度看待基層官兵的創新,最大限度地激發基層部隊的創新活力,鼓勵他們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探索精細化裝備保障新模式,進一步提公升資訊化水平。 資料化、智慧型化裝置管理,加速生成支撐和制勝能力。
作為核心戰鬥力,科技在軍事訓練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帶動作用。 同樣,就裝置支撐而言,利用科技手段賦能裝置支撐,可以在更快的時間和更低的成本內顯著提高效率,大大提高裝置支撐水平。 要在各個層面樹立新理念、運用新手段、探索新模式,以務實的舉措推進裝備保障創新,全面提公升裝備管理資訊化水平,確保最好的裝備隨時可以戰鬥。
1月10日刊登於《人民解放軍報》第5版。
*丨中國人民解放軍日報,學習團(ID:xuexijuntuan)。
製片人丨歐燦、侯大偉、編輯丨劉建偉、閆山、陳莉、編輯丨李晨、周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