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的一位朋友在學校經歷了一次“七嚴”的自查,收穫了一堆整改意見,其中很多都非常接近乙個網路流行語:它不是很傷人,而且是極其侮辱性的。
說到自查自糾,制度本身沒有問題,只要落實得好,也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但是不,我朋友經歷的這種自我審視,其實也包括了很多自我審視動機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無關,只是為了積累資訊來應對監督檢查,因此結果越來越自相矛盾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中,潦草地繪製了工作簿的日期記錄,建議改進。 你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老師在批改作業後,必須寫出乙個明確的日期。 請原諒我的愚蠢,即使做了這麼多年,我仍然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 完成作業或沒有日期對教學質量有絲毫影響嗎? 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有什麼意義呢? 這確實是有的,至少能體現出權力的威嚴——你看,老師不敢違抗命令是多麼的榮幸啊!
朋友的時間記憶馬虎有兩個原因,一是時間很緊,尤其是在家務擠掉大量工作時間的現實背景下; 更何況,這個要求毫無意義,毫無價值,不合理,就算大家因為淫穢而不得不寫,也要勉強寫出來。 當然,在這種心態下,沒有高質量的寫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比如第二篇文章,作文改正評論比較短,建議改進。 本文針對朋友評論篇幅不足的問題,言下之意是評論越多,批次越長,批次質量越高; 如果朋友的評論很少,質量自然會很低,屬於必須整改的範疇。
只有嚴格的評價體系才能得出如此奇怪的結論論文更正的質量側重於準確性,並不一定與長度有關。 學生應該努力起草和修改。
只有嚴格的評價體系才能得出如此奇怪的結論論文更正的質量側重於準確性,並不一定與長度有關。 而且,要在學生的起草和修改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有效提高作業水平,完成後抄寫質量要較高,但還需要大量修改? 你想證明老師不稱職,還是對工作不認真? 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樣的要求!
還有乙個有趣的修訂,是關於備課的缺點指出課後反思量不夠,需要補上。 這是在陌生的土壤中孕育出的最奇怪的要求。
什麼是課後反思? 是老師在課堂上對得失的自我反省,和讀書的感覺一樣個人化,是無法複製的,也無法統一。 上級當局可以提倡人人有感覺、有目的,但絕不能強加人人必須上課的強制性規定,否則肯定是有害的、無用的。
然而,從前,有乙個登山者,他一筆一揮就做出了如此有害的事情,並且強制要求所有一線教師在每節課上都要寫下課後反思,還必須用指定顏色的筆在指定部位寫字,以備日後參考。 因為沒有人糾正這一點,所以各種荒謬的附加要求被開發出來例如,字數、內容、筆跡,甚至學科的覆蓋面。
什麼是全主題覆蓋? 這意味著你在選修幾門科目時需要寫幾個科目的反思,無論是主科還是兼職課程,你都必須平等對待它們。 至於老師是怎麼做的,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這不關他們的事。 這是形式主義道路上死亡奔波、永不回頭的節奏嗎? 可憐的一線教師,一次又一次被這些吃人不幹事的傢伙突破底線,一次次被推到懸崖邊上。
很多人不會在沉默中爆發,這是只有少數堅強的人能做到的事情,但他們可以選擇死在沉默的中心。 教育也會在大多數人的失望甚至絕望中失去靈性,最終成為一潭死水,就像現在的死水一樣。
總之,監督檢查不是無用的,而是必須真正以促進教育教學進步為目的,否則就是在教育上耍流氓,所謂監督純粹是為了討好權力,對教育、對教師都是有害的。 如果不根除這種形式主義,教育將長期無法出現。
一位朋友說,她的工作小組裡有人向領導確認了一條訊息,她不得不寫下所有兼職課程的反思。 然後群裡彈出一條訊息,是同事留下的,她留下了一堆關於備課作業的意見,她哭著說課程準備好幾門科目,這意味著她要寫一些課後反思, 而乙個大哭的化身,真實地傳達了她此刻的心境,嘆了口氣,不願意做卻不得不做。
也許她也應該反省一下,如果不是一大群人有意無意地助長了形式主義,這東西會不會這麼猖獗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也許她也應該反省一下,如果不是一大群人有意無意地助長了形式主義,這東西會不會這麼猖獗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一線教師只想安靜地上課,把生活中學到的一切傳授給學生為什麼總有一股逆流不給老師這樣的機會,而是拼命地試圖將活人工具化? 我真的不明白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來自網際網絡,侵權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