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元以來,隨著戲劇的發展,竹笛在各種地方戲劇中被廣泛使用,扮演著主角或領頭人的角色。 竹笛作為我國最早的民族樂器之一,在我國古代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但真正挖掘和展示竹笛的藝術魅力,還是近50年的事情。 20世紀,中國的竹笛藝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 1938年,中國民間樂器演奏家魏忠樂先生隨“中國文化團”赴美演出時,首次用中國竹笛演奏了民間音樂《鷓鴣飛》,並在美國錄製。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竹笛表演藝術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1. 1949-1956年。
這是中國專業竹笛獨奏表演的起步階段。 在這個階段,有一批以馮子存、陸春玲、趙松霆、劉冠樂為代表的竹笛演奏先鋒,他們讓竹笛從民間戲曲伴奏樂器變成了現代舞台上的專業獨奏樂器,從民間到專業,他們都是中國竹笛的嚮導, 這些竹笛行業的前輩,長期生活在民間,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由於生活背景和地域的差異,形成了以他們為代表的南方(盧、趙)、北方(馮、劉)流派的表演風格。這兩種風格為今後竹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表演技巧上,北方以吐、滑、剁、開花為主; 南方以戰戰兢兢、給予、堆疊和戰鬥為主。 當時,演奏中沒有非常複雜的技術。 他們演奏的曲目大多是從民間戲曲卡或伴奏中移植改編而來的,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笛子獨奏音樂的真正創作意義在現階段還很少見。 從教學角度來看,表演者們沒有經歷過**學院的專業訓練,他們所經歷的是民間的“口語教學”教學方法,主要是模仿。 他們將豐富的生活經驗融入到表演中,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 1956-1979年。
中國竹笛獨奏的藝術形式發展迅速。 以北方的馮子存、劉冠樂為代表,南方的趙松婷、呂春玲為代表的南北兩大流派,對中國竹笛的演奏技巧、演奏風格、形式創新和創作進行了全面的探索,從而將中國竹笛獨奏藝術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以趙松亭的《晨》創作為標誌,是中國竹笛的偉大發展階段。 1956年11月,**大眾藝術博物館編纂的《民樂曲選》收錄了趙松廷作曲的長笛獨唱《晨》。可以說,《晨》的創作,開啟了中國竹笛創作的新篇章,開啟了中國竹笛從單純的民間演奏到具有現代意義的演奏和創作的階段。 樂曲吸收了北歷、滑行、吐痰、斬擊、指飛顫音等技法,3 4拍的運用和主音的五聲音階變換,使音樂極具創新性。 與以往的民間竹笛獨奏相比,在意象、節奏和節拍、強弱處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創新。 同期,還有劉冠樂創作的《和平鴿》等曲目,1956年後,中國竹笛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階段。
在竹笛獨奏的創作中,單一的南北風笛逐漸被多風格、多地域的長笛音樂所取代,表演者根據各地不同的風格,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風格體系,並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 此外,一些以外民**為基礎的音素在竹笛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