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清朝開拓邊疆,晉人進入蒙古和西北市場。 清初,蒙古、新疆、**被納入中國領土,但不久格爾丹叛亂,康熙鎮壓格爾丹的軍事行動持續了很長時間,大批金商隨軍從事軍品**,如王向琴、張杰、石大學等, 大聖奎的開國元勳,隨軍“丹門清”[45],以及範介秀家族等等。叛亂平息後,康熙出台了獎勵百姓到內蒙古開墾耕種的政策,鼓勵內地人到口外開墾耕種。 在與蒙古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發現蒙古人不擅長做生意,需要來自大陸的日常用品。 此時,趕上邊疆的穩定發展成為清初的一項重要國策,為了加強對廣袤邊疆的管理,建立了以北京為中心的驛站網路。 從康熙到永正初年,東北交通站建成,北西北交通站也大致建成了康熙至乾隆初,一方面是攻克格爾丹,另一方面是要抑制沙俄國的南遷, 漠北(外蒙古)、莫南(內蒙古)、莫西(新疆)驛站管理嚴格,郵政道路便利。這條巨大的郵政路線也成為一條商務旅行路線。 在山西,清朝有125個山西驛站,是明代58個的兩倍多,為山西商人北上提供了重要條件。
地理位置優越,充分發揮區位優勢
首先,山西地處邊境口岸,是北方游牧區與中原農區之間的物資交換中區,由於漢代是邊境貿易最活躍的地區,南至煙、酒、糖、布茶,北至牛、羊、駱駝和馬, 在山西北部的長城通口互助市場。山西人有在邊境口岸與游牧民族進行貿易的傳統和經驗。 清朝疆域擴大,晉人再次率先,南北進,販賣**,佔據地理優勢。
其次,山西雖然土地貧瘠,但資源豐富,手工業發達,尤其是山西,煤炭和鐵礦石資源豐富,為煉鐵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早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就製造了鐵製武器。 宋代,當時全國的鋼鐵產量居世界第一,山西煉鐵、六安、澤州最為繁榮。 清代中期,瀘安銀城鐵貨貿易,年均1000多兩**。 上黨地區有句諺語,“高平鐵,金城木炭,離不開銀城”。 銀城鐵器名品十大,品種多樣,價格低廉,使銀城成為中國著名的鐵器貿易和集散地之一。 鄞城市各類煉鐵爐1900餘座,煉鐵工人14000餘人。 它還在全國19個省份擁有銷售網路,部分產品還出口到印度、尼泊爾、朝鮮等十幾個國家。 北京的企業名稱包括天津的恆盛宇、東風、西和豐、同陽堂,以及天津的秀盛河、德勝河和鳳宇城,以及山東濟南的文和浩和金盛店。 再比如楓臺縣、澤州、晉城,那裡做鋼針,賣鋼針,做終身藝人的比比皆是。 從現儲存在西鎮針翁寺的重建廟碑可以看出,當時該鎮有39家製針企業,其中上村10家,中村5家,夏村9家,南庄8家,河東3家,萬里3家,石村1家,張莊和兆莊, 除了以個人名義經營的100多家小手工業者,加上鄰縣的制針業,總共有兩三百家。各個年齡段的平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必須參加勞動,晚上到處都能聽到微弱的鎚擊聲和磨擦聲。 大洋鋼針以玉林府為中心,以周口店為中心銷往西北各省,南方轉售到華南地區,而黃河流域是大洋鋼針的主要銷售市場,部分銷往國外。
說到和諧,傳承中道傳統
金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它的人文精神。
從生活**開始,宋元以來,山西人逐漸形成了一種離經叛道的重商思想,清紀曉蘭在他的《讀魏草堂筆記》中說:“山西人多是商人,十幾歲以上的人要學**,積累資源,開始引誘婦女”,甚至清雍正皇帝也在他的《朱批評令》中批評道: “山右約第一商人,其次是尤肯力農,第二是進營,最低是吩咐讀書。” 在人民群眾中,有一種“以企以富,以富保根基”的經營理念。 山西晉中有句諺語:“開店不如坐縣城”; “萬田好田,達不到天成一分錢”; “想發財,莊稼帶店”; “買賣興旺,錢賺了,不換縣官。” 山西民謠《搖籃曲》充分體現了人們的重商思想,歌詞說:“我娃娃親,我娃娃丹,我的娃娃太大了捏青炭,捏青炭吃不下; 我娃娃丹,我娃娃親,我娃娃大了去關東,深藍色布,佛頭綠色,蝦和海鮮都吃不了。 ”[46]
從**的價值來看,山西人看重利潤和正義。 大概是因為關雲昌的故鄉,關公一生忠肝膽識,讓百姓敬佩,金商對關公的崇拜達到了極致,一賺了錢,他就修繕了關帝廟,用關公的忠義約束員工,堅持正義後利, 而正義義的價值觀成為金商公認的社會行為準則,反對使用任何卑鄙手段騙取錢財,不惜一切代價保證企業的聲譽。清光緒元年50多歲的玉慈王耀昌,後來當了老師,受僱教商人子弟,寫了一首詩《車牛苑(荊棘重甲爺)》:“天下人人都看儒家,儒家何小鎖; 世上人人都是賤商,善者開館。 你沒看,東鄰前天去買茶葉,肥馬和輕邱人一起嘆了口氣; 沒再見,西鄰姑蘇進城,......金博和翡翠液。 牛累了又累,遠的牛遠了。 關西和淮友,在喧囂中奔跑,安德洗風和漏,農桑弦樂朗誦歌曲。 ”
從創新精神來看,山西客商賣茶葉在浙閩,賣在沙漠北部,千山萬川,沙漠漢海,夏天是烈日,冬天是冰雪,賊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奔在商路上, 不屈不撓,積極進取,不斷創新。金尚自言自語地嘆了口氣:“出了嘉裕關,眼淚還沒乾,大雁盼盼來了,家書值一萬金幣。 劉林的《楊家譜》也要求子孫要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勤勞奮鬥:“天地生人,有事業無者; 人生在世,人生的每一天都應該勤奮。 這個行業不能浪費,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 不要白練,專心做自己的事業。 行業也是機構委託的行業。 ......不管是軍人、農民、工人、商人努力提高自己,如果不缺保障,那麼人力今天一定能贏窮人,將來也不會富起來。
特別是山西商人堅信“和諧富”,堅持中庸之道,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和諧共生。 這些都是金尚成功的精神**。 明清兩代不僅以物與天下溝通,而且在商業組織、商業道德、商業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 金商商中有一句諺語:“義是賺錢之道,和睦是氣丸”“仁才是真君,義是大夫”“仁義義禮禮智信利,溫柔彬彬節儉,讓內在謀財”。 票號要求員工“重忠,去除虛偽、節制、品行、忠誠、自私、博愛、嫉妒、勤奮、戒奢,他如毅力、平易近人、紀律嚴明、和諧、正直、寬大、勇氣、智慧。 [47]有人把商名的俗稱連成七法,“順玉興隆瑞永昌,元恆萬里高鳳祥”。 太和與乾德相通,乾機公仁與定光相通。 聚心忠彤信心滿滿,九衡美麗健康。 過年恰逢廣產,巨集源富福興旺長“[48],由此可見。
晉商的崛起,不僅在山西產生了重商主義的概念,而且在學術界也產生了影響,明末清初以山西太原輔山為首的一批學者開始呼籲商人進入主流社會。 傅山提出:“市場可以和平地統治世界。 [49]徐繼繼說:“歐羅巴諸國都好強,都是以商人為本,有稅卻無地。 航海和貿易遷徙,不要猶豫,走遠,在四海之內,立普頭,紮實是因為它善於划船,也因為國民經濟都在這裡,只好全心全意地去做。 ”[50]
當時,“山西商人不僅壟斷了華北地區的第一筆和資本派遣,還介入了整個亞洲地區,甚至將觸角伸向了歐洲市場,南起香港、加爾各答,北至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阪、神戶、長崎、仁川, 西到塔爾巴嘎臺、伊犁、喀什,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跡。一些商人甚至可以對北方少數民族和**人說蒙古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和俄語。 可以說,從蒙古草原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算價,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那裡釀造和銷售。 他們說,哪裡有雞和狗,哪裡就有山西人。 [51]
[1]引自陳固英等:周一金朱進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650頁。
[2]《淮愛子氣民俗練兵》,見《傳書》第2卷,華誼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41頁。
[3]《史記:五皇實錄》,見《史記》三卷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15頁。
[4]《中國古代文明大圖集》,第4頁。
[5]曲少苗:《山西與絲綢之路》,山西衛視農村網,2006年8月10日。
[6]《中國古代文明大圖集:通施》,第5頁。
[7]《史記》中卷三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1294頁。
[8]李峰:《山西古代經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第206頁。
[9]《文物》1972年第4期。
[10]《中國金玉四世》。
[11]吳暉:《中國古代商業史》,第1卷。
[12]李峰:《山西古代經濟史》,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第208頁。
[13]《史記》三卷本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第3328頁。
[14]朱華:《三斤貨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頁。
[15]《二十五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一版,第349頁。
[16]呂思勉:《秦漢史》。
[17]參見曲少苗:《山西與絲綢之路》,山西衛視農村網,2006年8月10日。
[18]《二十五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一版,第297頁。
[19] 參見**國際電視台,“探索與發現”,2003年12月10日。
[20]引自《山西對外貿易紀事》第4頁,這是一系列山西地方史料。
[21]《二十五史》第3期,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一版,第2543頁。
[22]引自彭新偉:《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0頁。
[23]引自彭新偉:《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1頁。
[24]《康紀田:金成蘇魯》,第20卷。
[25]參見李峰:《山西古代經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第215頁。
[26]引自李峰:《山西古代經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第215頁。
[27]參見李峰:《山西古代經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第216頁。
[28]瞿少苗等:《論清代山西駱駝幫》,《晉陽學報》1983年第4期。
[29] 同上。
[30](明)張漢:《松窗夢》卷四。
[31](明)張思危:《潮路唐集》第二十卷,《海豐王公七十榮耀歸來序》。
[32]《明世錄》卷558卷《萬曆》6月45日,冰神海。
[33]《清世祖記》,順治元年五月義海。
[34]《廣志解讀》。
[35](明)謝兆真:《五雜怪》,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74頁。
[36]徐迪新、吳成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頁。
[37]徐帝新、吳成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9-329頁。
[38]徐迪新、吳成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9頁。
[39]《宣福真志》嘉靖版,卷二十。
[40]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行會》,《歷史研究》,1978年第4期。
[41] 濱下武:《現代中國的國際機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62頁。
[42]《山西獻詞》,卷《程華鵬》。
[43]《山西票號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10-511頁。
[44]費正清:《中國大革命》,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第68頁。
[45]蒙古語,意為商人。
[46]劉文兵:《徐溝縣志》。 民俗**成績單。
[47]魏居賢:《山西票號史》,重慶朔文社,1941年,第327頁。
[48]曹振武:《晉商海關》。
[49]引自魏宗禹:《晉陽人文精神》,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5-226頁。
[50]徐繼驥:《應環志羅》卷4。
[51]孔祥義:《近代山西的商人與商都》,《近代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5-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