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後,**隱蔽,流通中的貨幣主要是銅幣,也有少量的布料。 銅幣由國家壟斷鑄造,私人鑄造也很常見。 公元118年(漢武帝五年),鑑於半兩幣太重,不方便流通,半兩幣被廢止,統一使用五泰銖幣,直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 使用開元通寶,五泰銖硬幣是700年來中國的主要貨幣。然而,在魏、晉、南北三代時期,不同時期的各個政權都鑄造了自己的貨幣,在太原地區,有曹魏五泰銖,後趙世樂的馮貨,北魏的太和五泰銖和永安五泰銖,北齊昌平五泰銖,周周北部的步權和五興大布, 永通萬國、隋五泰銖等。
公元581年,楊堅滅了周王朝,建立了隋朝,次子楊光為晉王,守衛太原郡,後繼位為隋陽帝。 公元618年,李淵和他的兒子滅亡了隋朝,因為隋國的發源地太原是古代唐朝,他的祖父李胡在南北朝時期被北周封為唐公,李淵繼承了這個爵位,所以開國名唐,太原是唐帝國的發源地, 然後晉公升為大總督府,領導十三個縣。公元690年改名為“北都”,公元742年改為“北京”。 唐朝不僅在晉陽囤積軍物資,還對宮城進行了整修,公元637年(鎮觀十一年)李世民派將軍李秦在汾江東岸修建東城。 後來,武則天皇后派石崔神清在汾河上修建中城,形成了京城北部、東城、中城最大的景觀。 金陽規模巨集大,國庫雄厚,家戶興旺,成為除長安外最大的城市。 當時的金陽交通便利,經濟富裕,手工業和商業發達,是全國貨幣鑄造的中心。 鐵**越來越完美,國家剪刀鋒利無比,鐵鏡、銅鏡享譽全國。 此外,金陽硝石和酒都是當時的貢品。 唐代的晉陽不僅是一座繁華的城市,而且是文化富饒的人才。據《通迂邊防》中的《景行記》記載,唐朝杜桓隨鎮西節度使高先之西下,公元751年(天寶十年)下西海(即地中海),檀羅斯之戰後被俘,在大石(今阿拉伯)生活了十年, 然後被釋放,經海路返回廣州。他去了該國的首都阿朱拉(即關德,現在是伊拉克的一部分),並看到了“梭絲機”和“織布河東人樂易和呂黎”。 [20]這表明山西的手工業非常發達,並且在公元8世紀阿拉伯國家就已經教授了這些技能。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金陽改為北京後,與都城長安、南京(成都)、西京(奉祥)、東京(河南)一起稱為吳京。 據記載,當時太原州“領導十三縣,128905戶,778278口”。 《通辭》卷七說,唐朝開元年間,“南邊的京鄉,北邊的太原、樊陽,西邊的蜀川、良府,都有商旅店鋪,相距千里,寸寸不佔。 ”
金融業的萌芽
南北朝時期,借貸活動進一步發展,貨幣借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態。 《北齊書》第二十二卷《李元忠傳》記載,李元忠“性善,......家裡有錢,家裡在鄉里,很多人都借錢牟利。 袁忠每次都把地契燒掉,村民們都很尊敬。 ”[21]。當時,一些處理貸款活動的信貸機構被稱為“優質商店”。 到了唐代,出現了“櫥櫃店”、“櫃子店”、“附屬店”等信用機構。 這些處理信貸業務的機構大多是並行的,它們不是專業的金融機構。 當時山西人參加信貸機構,史料也記載,如在寺院存款,《惠昌結一路牛生》記載:“牛生去了......來自河東。到菩提寺,......僧人說,金陽經常在這裡送三千關溫的錢,他再也不會回來拿了。 到了一定的年紀,一旦到了,就沒什麼可付的了,現在我們見面了。 [22] 溫廷雲(約公元812-870年),唐晉末齊縣人,在他的《千雲子》《扶風包一(一)》中記載:“有個胡人公尺良,因飢寒,見金絲,七年不求。 有一天,他看到了光明,哀悼他的飢餓和寒冷,並有5000美元的錢。 梁說,因為感激:梁終於有東西要報答大郎了。 邊無所事事,光明而來,據說:崇縣有一棟小房子要賣,直20萬溫,大郎趕緊買下。 奕溪市的內閣,鎖住了多餘的錢,也就是直接退出了貨幣市場。 書契當天,梁奕奕說:樑攻玉,嘗了屋子裡的黑石,人家很少知道,是砸鐵砧,真用於闐玉,大郎丹發財了。 [23]唐代金屬貨幣數量不足,出現了紙幣,被稱為“飛幣”。 宋代發展為紙幣,稱為“交子”,最初是由商人發行的,後來改為**發行。 晉元時代,模仿宋制,發行了“鈔票”。
宋、袁、金、尚
從公元907年到979年,在70多年的時間裡,炳州古城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幾個朝代,輪番被占領,經濟萎靡不振。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969年派兵攻打北漢,979年趙廣義率兵攻占晉陽,放火燒毀晉陽城,第二年,用汾水灌溉晉陽城遺址,晉陽地區的商人被迫數次遷往河南等地, 許多人背井離鄉,失去土地,被迫走上經商之路。
宋元時期,太原加強了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往來,成為南北貨物的重要中轉站和集散地。 宋朝需要的戰馬,大部分都靠北方的遼國,遼國需要的是宋國的手工藝品。 公元996年(道二年),在山西,“邊國開田,封建百姓交換市場”,“邊疆商人深入環界”**。 後來,趙宋兩朝害怕危及自己的政權,多次下令關閉市場,但實際上不可能這樣做。 據史料記載,宋朝清歷時期(公元1041-1048年)“吐蕃出境的絲綢城區有2000多座。 他還命令三個師向福州馬城(今陝西府谷)運送三萬絲綢”。 後來,常在冰州立田立城,“夏人西來,遼兵南下,匯聚臨府兩國邊境,渡河,保德飛衝被敵人攻打,來不及徵用,遼夏對河士有利。 以此為控制之道。 互商市場以絲綢、易駱駝、馬羊、玉器、戰毯、甘草、香、瓷漆器、桂義蜜蠟、麝香肚臍、毛褐湯、羚羊角、銦砂、柴胡、肉蓯蓉、紅花、靈茂、民間市場為主,聽其百姓方便。 [24]山西北部的商人在戴州雁門關與外國商人接壤,在私人市場上帶著硫磺、菸草和爐甘石進入邊境“,他們有時被禁止,有時被釋放,或者”在塞州以外甚至歐洲做生意”。 [25]宋神宗皇帝在位時,山西商人參與中外市場商船的進出口**,並在當時的山東密州板橋鎮與外國貨物進行外來貨物交換。 元佑年間,南方廣州、福建、浙江的商人將貨物運到河東路,與晉商進行貿易。 山西商人還將山西袉洲鹽運到四川,以換取絲綢茶葉。
宋遼對峙時期,山西的大同、應縣、朔州是東遼的統治區,與西夏的貿易活躍,往來頻繁,“西京(今大同)是商品的主要集散地”,西京是“西北帶和石連坡上游,......為西夏設市場,也“為宋代在朔州設田”,私人走私是不可抑制的渠道。 [26]
晉代時,黃河以北地區商貿活躍,山西省洪東“適宜進晉主幹道”、“駿馬馳騁之地,商客來來往往之地,車輪馬蹄聲日夜不停”。 在北方,由於蒙古**,鐵錢流入蒙古地區。 **數量如此之大,以至於蒙古人可以利用流入的鐵錢來鑄造**。 27]
元朝,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洲和歐洲,從塞貝到歐洲的貿易路線進一步擴大。 “*與我國北方已建成完整的驛站,交通暢通,商務出行十分方便。 在和林(今外蒙古的哈赫林),形成了乙個相當規模的國際貿易市場。 這個市場的商品交換以糧食和,......為主參與**的中國人無疑是山西商人。 [28]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寫道,太原省工商十分興旺,出產酒絹,也有人出國在印度經商牟利,平陽省居住的商人很多,除太原、平陽外,澤、魯的商人也相當富裕。 [29]可以看出,當時的山西商人不僅活躍在城鄉之間,活躍在賽外之外,而且還從事外交事務。
縱觀中國古代,山西的商人和商業活動一直十分活躍,不僅有許多重要的商業城市,而且有著悠久的邊境貿易傳統和對外往來。 不僅有中國的商代祖先,還有傳授道珠公範力技藝的晉國紀然,以及義敦、白貴等經商發家的大商人。 季然“賈人如旱舟,水在車”的經營理念,“市面上不缺東西”影響了範麗,範麗發展成為“高極反便宜,低極反貴”。 此外,白貴的“人棄我,人人取我”等經營之術,是歷朝晉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2.商業革命中的明清時期。
從明朝到清朝末年,中國發生了一場商業革命。 商業革命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時期,一些學者稱之為商業資本主義。 中國的這場商業革命通常被稱為明清資本主義的萌芽。 商業革命的標誌是:第一,商品交易的迅速擴大,使貨幣金屬與商品數量之比的變化引起革命; 二是國內市場有限,商家積極進入國際市場,國內外市場開始銜接; 三是創新商用手工藝品等企業管理制度,實行規範企業管理; 四是商業化發展帶動了金融業的一系列創新和金融革命; 第五,重商主義思想出現。
在這場商業革命中,中國最活躍的商人是晉商、回族商、潮商、洞庭商、寧波商、龍遊商、陝西商、山東商、江油商等等。 其中,晉商勢力發展最大。 據史料記載,“河北是河北古都山西,所以豫公不進貢。 從前有饒林竹、陸隱、玉,現在有魚、鹽、棗和柿子的好處。 所轄四縣以太原為省會,平陽為富。大同和六安,靠在寒薄的一邊,地窄密麻麻,庸俗的還是勤儉的,然後多玩好東西。 杜普班是乙個國家,特別富有,商人都在爭奪。 [30]明代山西省蒲州人張思危說; “我普傑在蜿蜒曲折的河道中,土土難矗,百姓相聚,田地不能給丁,命交給生意,拿輕都牽牛去四方的人,則十房九空。 [31]1617年,《明世錄》卷558卷(萬曆45年)六月冰神記載:“大同殺虎堡為雲中第一重要之地,自獻辰以來,漢夷貿易動,螞蟻聚集在城中,每天不下五六百匹馬,連一杯酒都縈繞不去, 嘈雜的歐洲人。[32]1644年(清舜治元年),《清朝先祖志》記載:“都督察院參與祖克發政治,張存仁說,......山東是糧食運輸之路,山西是商人之路,亟待安撫。 如果兩省的士兵和平民回到我們的領土上,那麼財富就會消失,國家也不會稀缺。 [33] 山西商人將山西特產如澤魯絲、揭州魯鹽、山西煤鐵、平陽紙運往全國市場,布、茶、糖從南方運往塞別,牛馬皮毛從蒙古運往內地,中國土特產運往日本和南韓,茶葉和絲綢運往俄羅斯, 等等。他們有專門從事生產的商人,有專門從事運輸的運輸商,還有專門從事行走草原(又稱同世行)的蒙古商人。 當時,晉商的資本積累已經相當可觀,“平陽、澤、魯三人天下富,不幾十萬也不富”[34],“有錢有勢者,江南推新安”。 江北將山向右推。 新安大甲魚鹽業,藏羌有多達一百萬,另外兩三十萬都在嘉爾。 在山的右邊,或鹽,或絲綢,或轉售,或窖粟小公尺,其財富比新安大。 ” 35]
在這場商業革命中,晉商始終站在潮流的最前沿,開闢了從中國經蒙古沙漠和瀚海到歐洲的茶葉之路,其活動舞台遍布全國及日朝俄等國,創造了記賬局、票號等多種金融機構, 其財富積累、組織體系、管理技術等均處於領先地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成為各大商業團夥的首領,為商業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農業手工藝品的商業化大大增加
從工礦來看,從1405年(明永樂三年)到1434年(明朝玄德九年),鐵產量從114萬斤增加到833萬斤,增長了近7倍。 1461年(明日舜五年),僅山西省陽城縣的鐵產量就達到700-900萬斤,相當於17年前全國的鐵產量。 [36]從農業的角度來看,在鴉片戰爭之前,商業糧食約佔該國糧食產量的10%5%,價值 1633330,000兩; 全國棉花國內市場為316萬公擔,佔30進口商品棉6%,減去60%50,000公擔,255種國內棉花商品50,000公擔,佔263%,價值1277銀幣50,000兩; 全國棉花消費量、國內棉花自給率佔472%,國內棉製品量佔52%8%,價值9455銀幣30,000兩; 全國絲綢產量、商品量佔922%,價值1202銀幣30,000兩; 該國國內茶葉消費量為200萬公擔,茶葉出口量為6050,000公擔,生產的茶葉量等於貨物的體積,即26050,000公擔,價值3186銀10,000兩; 全國食鹽產量也是銷售量,為322億斤,價值5852銀子90,000兩。 [37]
大量商業城市的興起
鴉片戰爭前,非農業人口為2000萬,佔5%。 [38]在非農業人口增加的同時,城市也在迅速發展。 據史料記載,明代玄府鎮“家鋪”規模,各有各得名,如雲南南京玫瑰花粟村、蘇杭玫瑰村、瀘州絲綢村、澤州秦鋪、臨清布絲店、絨棉店、雜貨店等,各行各業商鋪沿長四五里, 賈樟柯都在爭奪它。[39]至於北京,不僅人口增加,商店數量激增,而且商業行會的組織也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 “北京的工商館建於明代中期,比如山西平遙顏料商人建立的顏料館......在明萬里之前。 ......在山西臨汾縣、香菱縣,還有油鹽糧商建立的臨湘會館。 山西臨汾紙、乾果、顏料、雜貨、菸草等五行商建立了臨汾東亭(又稱臨汾鄉寺)。 臨汾商人在山西建立的臨汾西館。 六安館由山西省六安州銅、鐵、錫、碳、煙袋商人興建。 藥材商人在浙江寧波建立的四明館。 由陝西關中等地的商人建立的關中堂。 [40]到清代中期,不僅南京、蘇州、揚州、廣州、泉州等地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就連張家口、包頭、伊犁、庫倫、科布多也成為著名的商業城市。 包頭諺語“先有複數,才有包頭市”,複數指喬家在齊縣的經營網路; 遼寧諺語有“先曹家店,後朝陽縣”,指太谷曹家; 還有西寧的“先金一洛,後西寧城”等等。
拓展國際貿易路線
東南為海**,以廣州、泉州、廈門、福州為中心,交趾、泰國、馬來半島、爪哇、菲律賓、日本**。 日本學者濱下武教授認為,“亞洲的**網路主要是由中國和印度商人到各地進行**形成的,從而構成了相應的定居網路。 ”[41]
北部陸路**,以恰克圖和塔爾巴加泰為中心,與俄羅斯和西亞國家**進行。 當時清朝規定鹽茶為主,商人往北方運茶,要到綏遠總府索要茶葉報價,否則依法視為私茶,只能在內外蒙古和新疆銷售, 並且嚴格禁止出口。程華鵬(1824-1892),山西忻州商人,從小聰明好學,十幾歲時隨親友到桂花市學商,1851年(咸豐初年)從中國大陸經外蒙古販賣雜貨商到俄國西伯利亞,獲利數倍, 並了解俄羅斯市場的需求。晉商只能以法律的名義將茶葉運到外蒙古,私下出賣俄國人,但一旦邊防官員和克倫族被發現,他們要麼扣留貨物,要麼處以重罰,要麼索賄,以緝私為名大賺一筆。從而成為中國對抗俄羅斯的障礙**。 程華鵬親自到北京去舒里書院,表示禁止茶葉出口只能“病商惟惟,損害國稅”,並建議要明確關稅規則,允許與外國人直接接觸,這樣不僅能增加國內商品出口的稅收利害關係, 但也免除了對官員的敲詐勒索,以減少商業困難並促進公共和私人關係。[42]為了回應商人的呼籲,清朝**發布了“準線”,並給出了“四聯函”,允許茶商在歸化中開設茶葉店,運輸茶葉出口,並與俄羅斯人在恰克圖和塔爾巴加泰進行貿易。 於是,經營茶葉**的山西商人紛紛前來,程華鵬幫他們拿到信票,茶商們互相扶持,為晉商開闢了巨大的利潤來源。 於是,俄羅斯茶葉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從1845年到1847年之前,俄羅斯茶葉每年出口約40,000箱,1852年後達到175,000箱以上,俄羅斯商人也將茶葉轉售到歐洲市場,獲得巨額利潤,俄羅斯商人因此大量進入中國北門。 正如馬克思所說:沙皇俄國“對內陸陸路的獨家使用權**已成為對他們無法參與海上的一種補償”,“由於這種增長,.......”恰克圖從乙個普通的堡壘和集鎮發展成為乙個相當大的城市。 ”
商業手工藝品組織的公司化
金商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體系,包括股份制企業制(股權融資)、權權分離制、企業總公司和分公司制、聯名制(連鎖制)、資金管理制度、銀行秘密存款制度。
山西晉城是國家級煉鐵生產中心之一,生產車間管理有序:8座方爐,1個大櫃,4個鐵爐,1個鑄造鍋爐; 16個帶鋼爐4個鐵爐,1個渣爐(用於加工再生鐵),每個爐子都有乙個大櫃子; 經理、採購、會計、保管有一絲不苟的分工。 從企業組織體系來看,從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業、工商、金融等行業的組織形式都實現了公司化。 第二種是合夥關係; 三是股份制企業。 金尚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職業經理人出現,委託關係普遍,企業管理制度規範化。
金融業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晉商在中國創造了早期的銀行業,其中包括貨幣銀行、當鋪、印刷廠、會計處和票號。 金融企業的出現,是隨著商品交易的發展,貨幣短缺導致了信貸工具的產生和金融機構的出現,同時發生了一場金融革命。 明代中期,當鋪、錢莊遍布江南北,清朝有印局、記賬局、票號。 票務分號設定在全國各地,在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國家也設定。 1912年11月,梁啟超先生在北京對山西銀行界發表講話時說,英國的金商和中國的窯爐廠不應該被拋棄。 如果我們把義大利自由大都會的貨幣商人與我們的票號進行比較,有四個相似之處:第一,他們與商業企業打交道很多,但他們吸收公款並存入公款,而且大多與皇帝和貴族有往來; 二是利用各地貨幣體系和權重的差異,抹平顏色,從中獲利; 三是審慎出票,有未償信用; 第四,它發生的時代背景是相同的。 [43]
美國學者費正清先生說:“在18世紀,中國已經有了真正的國內市場,如果不是更早的話,任何地區最好的產品都可以用來滿足任何其他,.......的需求。例如,歐洲文藝復興的開始,或者中國商業革命的開始。 ......中國國內市場的崛起,可以用批發商、零售商、南北遊商等各種專業商家群體的成長來衡量,還有層層經紀人和高層人士,他們在不同地區服務得最好。 ”[44]
大量實用業務技術被創新
金商創造了多種金融工具,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商業票據和銀行票據。 沒錢也不可怕,只要有信用,還能做生意。 空話沒有證據,賬單就是證據,寫賬單就行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當年歐洲的乙個法案最多可以背書和轉讓五六十次。 我們目前的票據只能背書三次。 筆者在光緒元年看到一張山西商票,背書三十四次,這張票據服務過貨物流通三十四次。 金尚非常重視算盤等計算技術。 清朝有一位安徽商人,是中國著名的算盤專家。 不過,明代汾陽商人王文素在河北經商,邊經商邊學算盤,寫了三十卷《算術寶劍》,比安商早八十年,能在算盤上做二元多方程,可惜沒有刻字本,只有乙份手稿,現收藏在北京圖書館。 還有會計,中國的複式簿記在山西是首創。 清初,山西商人在傅山的幫助下從事龍門記賬,這是最早的複式簿記和最早的財務審計。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一本書說中國的轉移結算發生在1898年的上海,但實際上,在此之前大約150年,山西貨幣商人已經熟練地為商人辦理轉移結算。
晉商文化發展起來
什麼是金商文化? 它總結了山西商人創造的所有精神和物質財富,包括他們的財富積累、企業制度、財務管理技術、商業藝術、商業道德、金商精神,以及商戲、武術、書法、建築、雕刻、收藏等。 晉商文化與整個中國商人的商業文化有共性,同時又有自己的特點。 這是唐晉傳承的管理思想,是關公崇拜的商業道德,是地方軸心的理財理念,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是政商的經營發展戰略,是晉商的精神。
三是晉商的崛起,正處在對地,對人
山西的商商勢力雖然悠久,但真正形成有影響力的商幫還是明清時期的事情。 明清時期的興起,可以說是時間、地點、人共同作用的結果。
時機成熟,我們抓住了歷史機遇
從歷史上看,人口的流動,往往促進了貨物的流通,就像周滅商時商人被迫經商,趙宋在解決太原北漢分裂政權時三次強迫十多萬晉人遷往河南,明朝多次遷金人致富南京, 在北京、安徽等地,這些移民與晉商有一定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
首先,在明朝,鹽業開通,晉商率先行列。 為了解決北方邊疆80多萬駐軍的問題,明朝實行了鹽“開中法”,誰能把軍糧送到邊關,按其價值給“鹽引進”,商人就可以拿著它到指定的鹽田去收鹽,其實 這是官方鹽銷售私有化的歷史機遇。明代最活躍的晉商是晉南商人,晉南位於山西糧食主產區,是著名的魯巖產區,比其他商人更靠近邊境,糧食兌換成本最低,軍用物資運到附近的綏德和大同邊境口岸, 他們很快就發了財。後來,金商率先改糧改銀引,進入天津長廬鹽場和揚州兩淮鹽田,獲得揚州淮鹽業和天津長廬鹽業的經營權,走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