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千冷容易除去,濕一難去。 近期天氣陰雨多雪,空氣濕度高,容易出現身體嗜睡、乏力、乏力、飲食減少、腹脹、大便稀少等症狀。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呢? 有哪些方法可以擺脫潮濕? 請聽攀城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治中醫師王毅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中醫認為,“溼”是自然界中風、寒、熱、溼、幹、火的“六惡”之一。 濕邪所致的疾病,具有渾濁重、粘稠、易傷陽氣等特點,病程揮之不去,難以治癒。 濕氣一般有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中醫一般將濕氣分為外濕和內溼。 外界濕氣多是由外界濕氣侵入人體引起的,如潮濕的氣候、涉水雨灌、潮濕的居所等,即外界濕氣。 內濕是指濕氣從體內生長出來,多為脾健康喪失、肺流失、腎變暖,導致濕氣積聚,即所謂“脾虛產生濕氣,濕氣在內止”。
濕氣的產生多是由外界潮濕環境和飲食不當引起的,可根據以下典型症狀來檢查濕氣的存在。
1.我總覺得自己的身體油膩不清爽,需要經常洗臉洗頭,臉上和頭上反覆長痘痘。
2.我經常感到疲倦,睡了又休息後也緩解不了,甚至越睡越睏。
3.大便異常,部分表現為腹瀉、未成形、粘在馬桶上、排便後有大便不乾淨的感覺; 其他患者則表現為便秘。
4.當我醒來時,我的頭昏昏沉沉的,好像我戴著沉重的頭盔。
5.感覺口粘舌,伴有口臭。
6.腹部柔軟不堅硬,嚴重時面部或全身腫脹。
7.舌緣有明顯的齒痕,舌苔很厚,透過舌苔看不出舌的顏色。
避免外部潮濕
最好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接觸潮濕,減少雨天的戶外活動,避免在雨中涉水。 室內除濕可以在除濕機、乾燥劑和空調的幫助下完成; 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地板潮濕,容易侵入身體,引起四肢痠痛; 洗完澡後,應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避免外界受潮; 不要穿廣告amp 和不通風的衣服,以免外部濕氣侵入身體。
運動祛濕
俗話說,胖子是溼的,胖子大多不愛運動。 雨季和潮濕的季節不像運動。 體內積聚的水分越多,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濕氣困住脾臟,引發一系列疾病。 適當的運動,如跑步、散步、球類運動、瑜伽、太極拳等,可以幫助促進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加速體內水分的排洩。
吃喝以擺脫潮濕
當體內濕氣較重時,也可以選擇一些藥材來強脾化溼。
1.黨參黃芪大麥粥: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大麥60克,炸扁豆15克,紅棗2個,公尺飯100克。 首先,將大麥和扁豆炒至微黃,去掉紅棗核,將黃芪和黨參用水洗淨放入砂鍋中,加水炒汁; 藥汁煮好後,除去殘渣,將炒好的大麥、炸扁豆、紅棗肉、公尺飯放入藥液中煮沸,然後用文火燉煮成粥。
功效:養體活氣,健脾祛濕。 特別適合那些在春季潮濕的天氣裡疲憊不堪、大便稀疏的人。
2.橘皮薏苡仁湯:橘皮10g,薏苡仁50g,糖適量。 將橘皮和薏苡仁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後轉小火煮約30分鐘。 除去爐渣,提取汁液,加入適量的糖調味。
功效:薏苡仁具有健脾溼、利尿消腫、清熱排膿功效,是除濕除熱良藥。 陳皮具有健脾調氣的作用,可增加食慾,促進消化,緩解氣滯嘔吐。 此湯適合夏季潮濕無聊、食慾不振、脾胃失調、消化不良、腹脹、嘔吐腹瀉等人士食用。
3、山藥扁豆排骨湯:淮山15克、種子15克、炒大麥15克、炸扁豆15克、黃芪12克、白朮10克、排骨200克。 先將懷山浸泡在水中,將扁豆和大麥放入鍋中炒至微黃,將帶血跡的排骨洗淨並切碎,將種子、黃芪和蒼朮用清水洗淨,將所有食材放入湯鍋中,用中火煮15 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溼止疲勞。 特別適合脾虛濕氣、精力不足的人。
4、大麥紅豆湯:大麥30 50克,紅小豆30 50克,冰糖少量。 將大麥和紅豆用水洗淨,放入湯鍋中,煮沸乙個小時,用冰糖調味。
功效:健脾、潤濕,特別適合想長時間發熱的人。
穴位祛濕
除了遠離潮濕環境,不吃油膩有營養的食物外,還可以按以下穴位來祛濕。
1.鳳龍洞。
位置: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端上方 8 英吋,距脛骨前緣兩個橫指。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關節輕敲穴位3分鐘,然後順時針揉搓穴位約5分鐘。
功效:調節脾胃氣,祛濕化痰。
2.祖三里穴位。
位置:位於小腿上,外膝眼下方 3 英吋,距脛骨前緣 1 指。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搓穴位5至8分鐘,若有痠痛感,效果好。
功效:調節脾胃,祛風祛濕,養體興氣,強身驅邪,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3.肚臍中段穴位。
位置:在上腹部,在前中線上,肚臍上方 4 英吋。
按摩方法:將指尖或掌根塗抹在穴位上,順時針揉捏2至5分鐘。
功效:健胃健脾,化風健氣。
4.銀陵泉洞。
位置: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與楊凌泉穴相對。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搓穴位5至8分鐘,若有痠痛感,效果好。
按摩效果:陰陵泉是腳陰脾經的穴位,具有健脾、活氣化溼、改善三焦、消腫止水的作用。
此外,中醫有句諺語“中藥洗腳,可祛濕”。 如果你的身體一直處於濕冷的狀態,不妨每晚睡前泡腳,讓溫水浸泡你的腳,浸泡到微微出汗。 用汗水打濕,達到濕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