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源性膀胱不及時,易併發尿路感染、膀胱輸尿管反流、腎盂腎炎、腎功能衰竭、腎積水等併發症,對於神經源性膀胱,目前臨床上根據尿淮症和排尿障礙,有藥物、膀胱增大、骶神經調節**、間歇性導尿、留置導尿、瘻管等方法。
*上尿路和下尿路由什麼組成?
人體泌尿系統由四部分組成: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 其中,腎臟和輸尿管是上尿路,膀胱和尿道是下尿路。
在解決排尿障礙時,必須考慮上尿路保護。
上尿路的腎臟產生尿液,如果出了什麼問題,會引起腎衰竭,變成尿毒症,危及生命,所以必須加以保護。 腎盂積水或腎盂腎炎的存在必須認真對待。 在腎盂腎炎中,有高燒、發冷和背痛。 輸尿管用於輸送尿液和保護腎臟。 當發生尿液反流或腎積水時,輸尿管會擴張,必須認真對待。
下尿路膀胱是儲存尿液和排尿的器官,我們之所以有排尿障礙,是因為膀胱失去了神經控制(即膀胱不聽大腦的話),所以會出現大小便失禁或尿滯。 也可能有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 經過長時間的緩慢染色後,膀胱壁會增厚,導致小梁和憩室。 膀胱長時間失去收縮能力,發生萎縮。 下尿路問題一般不會直接影響身體,但膀胱尿反流會影響腎臟,也必須認真對待。
如果下尿路沒有發熱,則稱為“無症狀菌尿”,只要多喝水、多排尿、避免殘尿,就可以與少量白細胞共存,無需抗生素。
神經源性膀胱應觀察無創、微創和侵入性。
文獻表明,腎功能衰竭是脊髓損傷導致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逼尿肌過度活躍或膀胱順應性下降可導致膀胱壓力在儲存階段超過安全限度,而逼尿肌-括約肌協同作用或膀胱出口梗阻可導致排尿期間膀胱壓力超過安全範圍。 主要目標是將膀胱儲存期和/或排尿期的膀胱壓力控制在安全範圍內,降低上尿路損傷的發生率,保證患者的長期生存率。
神經源性膀胱的原理包括:
1)首先要積極**原發性疾病,在原發性神經系統病變不穩定之前,應保守治療。
2)**方法的選擇應遵循從無創、微創、再向侵入逐漸轉變的原則。
3)尿路功能狀態不能僅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徵、神經損傷的程度和程度來判斷,影像學尿動力學檢查對方案的確定和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在制定第乙個方案時,要綜合考慮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社會經濟條件、生活環境、潛在風險和收益比,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第乙個方案。
4)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病情在臨床上是漸進性的,因此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應在**後定期隨訪,隨訪應伴有生活,並在疾病進展時及時調整**和隨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