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參考新聞網《日本經濟新聞》於1月8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日本企業受重傷,看看世界基準》的文章。 全文摘錄如下:
日本的許多年輕人不了解被稱為“日本最好的”的時代。 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日本製造業尚未實現數位化轉型,因此受到“嚴重傷害”,也面臨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下降。 日本需要成為數字內容的全球標桿,就像動漫和遊戲一樣。
“日本製造的產品”有一種微弱的存在感。 在1986年的巔峰時期,日本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超過10%,但在2022年下降到3%。 90年代,日元公升值導致生產向海外轉移,家電、半導體等主要出口品類競爭力下降。
正在崛起的國家是中國。 全球份額在2001年超過日本,並在2022年增加到17%。 美國和德國的衰落速度沒有日本那麼快。 日本的“傷口”正在逐年加深和擴大。
2020年,日本電視機的全球份額從2010年的35%下降到11%。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美國的蘋果、南韓的三星電子、中國的小公尺已經風靡全球。 日本也誤判了增值從硬體向軟體轉移的趨勢。
在遭受重創之後,日本終於意識到,是時候從根本上重振數字產業了。
日本的產業新陳代謝放緩,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減弱。 根據世界智財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日本在2023年排名第13位,低於南韓(第10位)和中國(第12位)。 2007年,日本排名第四,僅次於美國。
根據總務省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2021 年日本大學的研發支出為 2000 年的 1%2次,基本處於平坦狀態。 南韓有6次,中國在2018年達到19次。 各國正在人工智慧、健康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進行投資。
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所的全球人才排名,日本在2023年6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3位,創歷史新低。 它也是七國集團(G7)中的最後乙個。
“管理人員的國際經驗”(第64位)和“語言能力”(第60位)的得分特別低。 2014年,日本排名第三的“從業者培訓”也跌至第35位。 面對數位化等結構轉型的加速,曾經支撐競爭力的在職培訓已經過時和過時。 放任的制度疲勞的後果已經顯現出來。
在日本,“**”仍有空間。 隨著中美對抗愈演愈烈,加強經濟安全的呼聲愈演愈烈。 日本作為生產和研發基地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審視。
過去的榮耀不能永遠依靠。 許多資料對日本來說都是嚴峻的。 在過去30年的逆境中,日本企業正在磨練他們的成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