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認知情感模型告訴我們當面對特定情況或特定的人時,我們有不同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模式,因此表現出特定的個性,我們稱之為關係特定個性。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諺語叫做“愛使人迷失自我”。很多人會發現,戀愛時似乎不再像自己,生活和工作都獨立了,但在戀人面前卻變得“粘人”; 謙虛禮貌地對待別人,但在戀人面前卻很任性。
也許這不是關於失去自己,而是關於一段關係的特定個性(我們稱之為“愛情人格”)。這是乙個伎倆。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確實存在“愛情人格”,並且隨著感情時間的延長,“愛情人格”與日常人格之間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
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愛情人格”與日常人格之間的關係。 在實驗中,夫妻每年多次填寫乙份性格問卷,以衡量他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中的五大水平(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責任心和神經質)。
結果表明,在戀愛初期,日常人格與“戀愛人格”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這也符合人格的跨語境一致性,乙個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負責的人,在關係中也會有更高程度的自覺性。
然而,隨著戀愛時間的延長,參與者的“戀愛性格”變化會比日常性格更大,表現出更高的可塑性。 總之“愛情人格”最終表現出與日常人格的顯著差異。
具體來說,對於那些戀愛中的人來說,神經質水平(乙個人是否情緒化、緊張和焦慮)會降低,但宜人性(乙個人是否脾氣好、容易信任、心地善良)會增加,而男性參與者的日常性格沒有顯著變化。
而在“愛情人格”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神經質和宜人性都呈現出下降趨勢。
減少緊張可能是因為戀人的陪伴和分享,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才會化解;
愉悅感降低它表明,隨著關係的加深,與以前對戀人的態度相比,我們可能會變得苛刻。
當然,這未必是壞事,或許爭吵和磨合是每一段親密關係更深入的唯一途徑。
由此可見,愛情確實對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響,研究也確實為愛情中的“兩面人”現象提供了證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變化只是統計學上的一般趨勢,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會表現出相同的變化。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發現的那樣,有些人在戀愛時會變得更加溫柔,而另一些人在戀愛時會變得憂鬱。 這也表明,即使性格受到戀愛關係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存在個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