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以社會貢獻為主要衡量標準來評價科研人員,關鍵是看它對國家、地方和科技發展的貢獻有多大,在科技界和產業界形成了多大的影響力。
新成立的“綜合研究部”主要負責研究所重大專案的總體設計規劃、任務分解和系統整合,優勢力量的組織和集中,資源、人員、裝備的統籌規劃和調配。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整體研究部門、研究組、平台實驗室”的立體化科研組織模式。
文字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毛振華王京淮。
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研究員楊建剛進行己糖人工合成實驗(攝於2023年8月13日)。
一位研究者曾經講過乙個故事:過去,他痴迷於一種合成生物技術,想向相關部門申報乙個專案,設立乙個專案,爭取資金。 當時國內沒人研究這項技術,申報時面臨尷尬,沒有隊伍和他PK,也沒有人一起競標,結果也宣布不了。
如果你想吃'螃蟹'或敢吃'螃蟹',你必須有人和你一起吃'螃蟹'。 但是,如果大家一起吃飯,那叫“螃蟹”嗎? 國內很多科研人員都面臨著這樣的“螃蟹困境”。
如何克服科研碎片化的趨勢,立足實際需求解決創新難題?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以全新的“微型版”體系貫穿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培育的全創新鏈條,至今已與250多家企業簽訂協議410份,合同金額達24份6億元,進入國家科研院所和高校成果轉移“50強”。
研究院在引起公眾關注的重大基礎創新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二氧化碳和澱粉的人工合成、二氧化碳精準全合成製糖等。
擺脫專案應用程式的迴圈。
科研界有一種說法,50%的時間都花在了申請專案上,很多人把本該做科研的時間花在了專案申請上,浪費了大量的科研時間。
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成立後,定下了一條規矩,科研人員選定了科研方向後,不發表或申請課題,也可以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科研人員的工作不是以專案數量和課題數量作為簡單的衡量指標。” 工作人員表示,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把社會貢獻作為評價科研人員的主要指標,關鍵是看它對國家、地方和科技發展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在科工界形成了多大的影響力。
這種考核指標是面向國家實際需求的,讓市場來衡量科研成果。 為此,早在2013年,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就制定了《成果轉移轉化管理暫行辦法》,率先將成果轉移總收入的49%獎勵給中科院附屬單位的主要成果,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70%。
蔡濤,80後科研的中堅力量,受益匪淺。 蔡濤年老年少,卻有6年差點沒拍大片的經歷,不靠申請科研經費過日子。 他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生物合成技術上,直到 2021 年夏天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
6年,只做這一件事。 沒有基礎,沒有人敢這樣做。 蔡濤說。
張學禮也是這個制度的受益者。 通過多年的努力,張雪麗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了l丙氨酸全生物化生產的產業化,生產成本比傳統工藝降低了50%以上。 在該系統的支援下,張雪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相關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丙氨酸供應商。 隨著公司的上市,張學禮也成為了該院首位“億元教授”。
跨學科的“大軍團行動”。
“PI制”(“學術帶頭人制”)是學術界常見的一種科研組織模式,通常以學術帶頭人為基礎,帶領乙個小團隊從事特定領域的科學研究。 這種形式靈活而專業,“特別適合**文字”。
一旦科研創新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這種以**文獻為導向的小團隊模式就有點無效了,不得不依靠跨學科的“大團作戰”。
採訪中,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研究所新設“統籌研究部”,主要負責研究所重大專案的整體設計規劃、任務分解和系統整合,組織集中優勢力量,落實資源統籌配置, 人員和裝置。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整體研究部門、研究組、平台實驗室”的立體化科研組織模式。 課題組通常有自己的課題,遇到重大研究專案時,整體研究部通過“擇優制”和“點通制”承擔研究所交辦的任務,同時由“平台實驗室”負責新技術、新方法、新裝置的開發,為專案組提供技術支援。
在這種體制下長大的科研人員楊建剛感受最深。 楊建剛表示,這種模式打破了自主分散的科研群體模式,無法有效組織重大專案,無法有效將研發與產業化相結合,有助於克服科研碎片化的趨勢,具有單位內“新一流體系”的縮影意義。
由此,逐步形成了一種以實際問題為導向,捨不得坐在冷板凳上的科研模式。
現在是創新的時候了。
前不久,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在微生物食用蛋白高效製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李德茂和王勤紅團隊實現了菌絲體蛋白合成率、碳源轉化率和蛋白含量的同時提高,使工程菌株發酵所需的葡萄糖消耗量在相同蛋白產量下降低了61%。
李德茂表示,我國傳統農牧業的蛋白質供應處於供給不足的局面,造成巨大缺口,亟需一種新的供給模式來保證蛋白質的大規模供應。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提供安全、營養和可持續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化蛋白質**。
2012年以來,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不斷創新,二氧化碳合成澱粉、現代發酵工業菌株迭代創新、醫藥化學品綠色製造等關鍵技術創新不斷湧現。 在DNA合成、酶和蛋白質的合理設計、新型基因編輯器和高通量篩選等基礎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梳理這些創新成果,可以發現它們都有乙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這是我們研究人員努力工作的好時機。 “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90後科研宋偉說。
Outlook 2024 No.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