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績,不斷加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 新的發展理念和創造美好生活,不僅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也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 創造美好生活,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充分釋放創造美好生活的持久動力,給人民帶來更直接、更實在在的收穫感、幸福感、安全感。
創新發展,培育美好生活的“新動能”。 把握創新就是把握發展,求創新就是謀求未來。 **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發展史,創新始終是乙個國家、乙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創新是一種生產力,可以改變生活觀念,優化生活狀態,點亮美好生活。 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導向,要把創新放在發展的邏輯起點和現代化的核心位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科技創新的立足點,以造福人民、造福人民、 把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和火探測、深海深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資訊、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解決科技創新領域讓生活更美好、文化化領域的難題同時,積極順應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趨勢,全面推動科技成果向民生領域滲透,大力推進數字**、數字社會、數字鄉村、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廣“一跑一跑”等新型“網際網絡+”服務管理模式, “一網為人”、“一網統管”、“一網協同”,讓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群、智慧旅遊、智慧警務、智慧應急等應用場景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靠治理來推動更美好的生活。
統籌發展,構建美好生活“新格局”。 發展是乙個整體、乙個系統,需要各方面、各環節、各要素的協調和聯絡。 **總書記指出,“協調既是發展的手段,也是發展目標,同時也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 和諧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聯絡思想和對立面統一的哲學智慧。 協調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徵和衡量高質量生活的重要標準,關鍵在於兼顧全域性,注重平衡,保持力量平衡,將分散的部分系統化,整合分散的地方功能,補齊薄弱領域、薄弱領域、薄弱環節, 從而形成均衡的發展結構,增強發展後勁,夯實美好生活的發展基礎。堅持協調發展導向,要把握地方與整體發展、發展速度快慢、發展時空、重點與非重點發展點的辯證邏輯,作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縮小東西部、城鄉發展差距。 通過全面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讓全體人民充分、全面、公平地享受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同時,以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戰略牽引,創造美好生活,推動農村基礎設施轉型公升級,因地制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地區和區域融合發展。 推動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區域一體化協同理念,將構建特色鮮明、底蘊深厚、差異化發展的美好生活新格局。
綠色發展為美好生活創造“新面貌”。 * 總書記指出:“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對民生福祉最具包容性的,堅持生態效益、生態效益、生態為民,著力解決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麗生態環境需求。”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背景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堅持綠色發展的引導,就要堅持以人民生態效益為導向,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準確把握生態與產業、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將生態文明建設與促進發展公升級相結合,探索更多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銀山”的途徑,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環境資本轉化為發展資本,將生態“高價值”轉化為經濟“高增長”,從而更好地釋放自然生態中蘊含的經濟價值,實現生態美和產業卓越人民富裕的辯證統一與良性互動,努力尋找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堅持生態效益百姓,不斷增強國民保護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教育引導人們培養生態倫理和行為習慣,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節能機構、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群、 綠色出行和垃圾分類等行動,實現綠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的綠色,讓綠色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出果實。擦亮美好生活的明媚背景;堅持生態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如護目,視生態環境如生命,持續加大環境汙染治理力度,深入實施空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畫,深入攻防藍天, 清水淨土防戰,切實加強源頭防治,做好汙染綜合治理工作,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天青、地水清澈、深深扎根於人民心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成長點。
開放發展,拓展美好生活“新空間”。 改革開放是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著想的歷史結論。 **總書記指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推動改革發展,是中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績的重要法寶。 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的鮮明標誌,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動力。 開放性詮釋突破性、接納性和包容性,而開放式發展則考慮概念、系統和模式。 堅持開放發展的引導,核心是內外部的緊密聯絡,關鍵是資源的有效整合,根本是拓展發展空間,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 以歷史的長鏡頭看當下,用發展的廣角鏡頭觀察世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有效公益產品,是實現人類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有效實踐路徑。 堅持開放發展導向,必須始終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消費心理和需求結構的質變,更好地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堅持引進與走出去並重,引進投資、引進科技、智慧型、引進科技、引進投資 發展更高層次、更具競爭力的集約型、技術型、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通過更大規模、更廣闊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消費選擇。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大對醫療、
共同發展激發美好生活的“新活力”。 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在未來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人的繁榮為目標”,“所有人都將享受每個人創造的利益”。 共同發展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具體明確的實踐方向。 **總書記指出,“共享理念的本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現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 共享發展促進人人享受,鼓勵人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實現共同繁榮。 堅持以共同發展為導向,要堅持發展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以保護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終點,突出短板, 解決問題,底線,做好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養老、育兒、住房等群眾普遍關心、反應強烈的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提高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性, 不斷夯實民生高品質生活基礎。在追求美好生活,人人都是划槳者,人人都是鬥士,我們需要發揚“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和“幸福源於奮鬥,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理念,充分發揮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啟用人們分享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凝聚創造美好生活的強大動能,發揮努力讓生活更美好的時代強勢聲音。
作者:李明,信陽師範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