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
近日,高層表示,將取消外資參股銀行保險機構比例限制,包括外資參股、收購和增資金融機構比例限制。 換言之,外資現在可以100%持有銀行和保險機構的股權,實現完全控制。
受此訊息影響,一些外資持股較多的上市銀行近日表現不俗,比如周五上漲的齊魯銀行,其最大股東是外資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持股比例為1628%;悄然創下新高的北京銀行,擁有荷蘭ING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303%;短期內漲幅近10%的青島銀行,擁有聯合聖保羅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75%;從谷底上漲超過20%的成都銀行,擁有馬來西亞豐隆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976%;習銀行是領先的城市商業銀行,擁有豐業銀行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811%;南京銀行的最大股東為法國巴黎銀行,持股比例為1524%。
事實上,很多大銀行曾經都有外資銀行的控股,而且都是知名銀行,比如花旗集團曾經持有上海浦東發展銀行20%左右的股份,華夏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曾經是德意志銀行。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外資銀行已經退出了上述銀行的大股東行列。 因此,我們需要分析外資銀行在新政策出台後是否會捲土重來,以及哪家銀行會受到青睞。 從外資銀行以往和現在的持股經驗可以看出,無非就是這些條件:最好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銀行,而且必須有全國營業執照,最重要的是實際控制人不是很強, 並且股權相對分散。
目前,外資銀行仍持股的A股上市銀行基本符合上述條件。 但有乙個問題,堅持持股的外資銀行還不是大銀行。 比如荷蘭最強的ING銀行,是全球排名前10左右的資產管理集團,比較不錯,2023年法國巴黎銀行在世界500強中只有123位。 其他公司,如聯合聖保羅銀行,在2023年《財富》全球500強中僅排名第383位。 因此,現在能吸引什麼樣的外資銀行回來,比有沒有外資銀行回來更重要。 而且,外資銀行基本上都不是最好的,如果前期沒了,現在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回來。
關於“取消銀行、保險機構外資股比限制”的新政策,另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外資可以100%控制金融機構,以履行其加入世貿組織承諾,這一條款是雙向的。 換言之,國內金融機構也可以反向收購境外銀行,加速人民幣資產全球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更是意義重大,畢竟我們的銀行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很高,更有可能是利用外資銀行股東的優勢“走出去”是錦上添花。因此,選擇“強聯盟”的銀行中長期價值較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擁有廣闊的海外資源,實力雄厚的國內銀行擁有豐富的家庭背景,更容易“走出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目前上市銀行的外資持股情況而言,北京銀行和南京銀行這兩家城市商業銀行似乎有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