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天而求空間,與“工業樓上”突圍。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土地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基本、最稀缺的要素之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用地進入存量時代,土地短缺、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制約著越來越多的城市產業發展。 近年來,國內一些一線城市如深圳、上海等陸續出台相關政策和實施細則,率先開放“產業樓上”模式,加大存量空間增量,從天而求空間,大大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
工業怎麼上樓? 哪些行業可以上樓? 山東“工業樓上”發展如何? 在“工業樓上”的發展中,我們要克服哪些障礙?
什麼是“工業樓上”。
簡言之,“工業樓上”是一種將傳統的單層平式廠房聚集到高層的垂直空間形態。 工業廠房的傳統印象是,它們都是1-3層的低矮房屋,分布均勻。 “工業樓上”廠房容積率高於傳統廠房,建築高度一般在24m以上,或層數在6層以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工業空間,降低了企業用地成本。
“工業樓上”模式最早引入香港,那裡的土地價格昂貴,並已得到充分證明,例如,24層高的新南巨集怡是20世紀70年代全球電子產品生產的重要樞紐。 在中國大陸,“工業樓上”始於珠三角地區,從2005年佛山順德天福來國際工業城首次嘗試,到2012年深圳全智科技創新園集群“樓上”園區,珠三角地區“工業樓上”已成為普遍現象。 從國內“工業樓上”發展階段來看,從南到北,珠三角處於第一梯隊,成熟“工業樓上”模式得到廣泛推廣,第二梯隊以長三角的蘇州為代表,起步稍晚,但在多個工業園區進行了創新。 山東“工業樓上”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主要在青島市嶗山區、城陽區、西海岸新區等地試點,臨沂、淄博、濟南等地的個別樓房也進行了前期探索。
從目前來看,“產業上樓”可以發揮三大效應:一是產業集聚效應,即同型別企業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實現資源集約化與產業集聚的良性迴圈; 二是人才虹吸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會聚集優秀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製造人才,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來這裡; 三是科技創新的產業公地效應,創新依附於製造業的每乙個環節,不同行業的製造人才或科研人才的聚集會產生不同的碰撞,這將逐步體現創新效應,從製造業的創新到更大層次的技術創新或知識創新, 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再發展。
樓上的工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委對“產業樓上”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政策引導,上海、杭州、蘇州等大城市也積極探索“產業樓上”模式,相繼出台多項地方政策, 但真正開始在實踐中落實的產業基礎,依然是少數。
就建築要求而言,並非所有建築都可以輕鬆應用於工業。 在建築的設計中,要保證樓層之間不能相互干擾,工業建築不同於商業辦公樓和住宅,在生產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噪音和振動,這將對需要安靜工作環境的企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建築設計中應特別注意平面布置、柱距大小、樓層標準、承載能力、垂直交通、減震和隔離。 此外,電梯的設計也需要滿足行業的需求,老工業區標準不高,機器無法運輸,很多企業只能選擇進入一樓,浪費了很大的土地空間。 雖然“工業樓上”模式不再受空間限制,但為了運輸貨物,需要使用經過專門設計的貨梯來加強承載能力,每層樓都需要配備卸貨平台和吊裝平台,以滿足人貨分離的辦公生產需求。
從行業需求來看,並不是所有行業都能隨意“上樓”。 在各種生產限制下,“工業樓上”大多適用於現階段的一些特定行業型別,目前主要以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智慧型製造、工業網際網絡、大資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採用輕型裝置,具有光汙染和輕振動的特點,其中大部分不需要重型機械, 並且對電力、樓層高度和負載沒有很高的要求。對於那些生產較大體積和重量產品的行業,經常使用大型機械裝置和重型起重裝置,通用工業建築一般不適用。 此外,如果企業生產產生的汙染、輻射或噪音較大,也不是“工業樓上”的最佳選擇,如電氣機械、交通運輸、金屬製品這些行業都不適合上樓。 因此,工業型符合“輕生產、低排放、小空間”的基本特點,最適合“上樓”。
“樓上對工業仍有隱秘的擔憂。
一是多數企業對“工業樓上”認知不足。 從全國來看,“工業樓上”在珠三角地區有廣泛的實踐,但在其他地區仍處於起步階段。 以上海為例,由於“工業樓上”還不常見,市場滲透率不高,很多企業對“工業樓上”了解不多,缺乏信心,擔心入駐後難以實現研發和生產,不願意承擔試錯的成本。 一些企業領導表示,他們寧願搬到相對薄弱的地區或低端的工業園區,也不願去高層次的研發和生產。
二是高層工業廠房中間層容易閒置。 雖然目前的高層工業廠房在載貨電梯、吊裝裝置、卸貨平台等垂直運輸裝置上配置得非常好,但很多生產型企業難以改變單層廠房的心理習慣,大多數使用者仍然不願意去高層建築。 受頂層租金優勢影響,頂層的屋頂容易放置重型裝置和配置休閒空間,很多高層工廠的頂層也比較容易,但中層相對尷尬,既沒有一樓的便利優勢,也沒有頂層和空間優勢, 容易出現難以去除的問題。
第三,建築成本與租金收入之間存在偏差。 從建築成本來看,一般來說,建築成本與樓層數成正比,單方高層廠房的建築成本高於多層廠房,但在租售的定價過程中,往往與住宅樓相反,因為高層工廠的目標客戶是企業, 他們的心理慣性導致他們對兩層以上產品的偏好較弱,高層廠房的租售低於低層廠房。
積極穩妥推進“工業樓上”。
首先,“工業樓上”需要乙個城市和乙個政策。 並非所有城市都有“工業樓上”的客觀需求,對於土地資源和產業處於發展階段的三四線城市來說,短期內不具備大規模推廣“工業樓上”的基礎和動力,也沒有必要隨波逐流,造成不必要的空間載體浪費。 對於建設用地稀缺與產業轉型發展需求日益突出的核心城市來說,“工業樓上”是大勢所趨。因此,在大量產業需求調查的基礎上,要堅持產業屬性,合理確定相關產業目錄和建設專案,避免急於求成、盲目建設,從根本上推動產業集約化發展。
其次,要提高“工業樓上”功能的吸引力。 要增強企業對“工業樓上”的信心,關鍵是要提公升“工業樓上”本身的吸引力,可以從產品設計、配套服務、園區流通規劃、不同樓層價格差異等方面入手。 例如,在特定建築的垂直設計中,利用立體空間優勢,將科研、生產、辦公作為一體的分層綜合多功能建築,同時可以擁有會議室和多功能廳等,全面提公升企業的生產形象。 在配套服務方面,建設完善的生活娛樂設施,提公升周邊生態環境,打造人文社群空間與高品質建築空間融為一體的城市空間組合。 在園區的移動線上,人、車、人、貨分離,配置大型卸貨平台,實現高效垂直運輸,配置大型卡車和貨梯,滿足企業運輸裝置、儀器、材料和產品的需求,通過“工業樓上”實現園區形象。 在底價差異方面,對產業鏈上下游適宜上樓的企業給予優惠待遇,充分發揮產業協同效應。
三是企業要積極參與創造新的增長點。 受房地產深度調整影響,工業地產開發企業和運營企業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相關企業可以搶抓“產業樓上”出口,聚焦重點專案,提公升核心能力,為企業探索新的增長點。 國有企業需要發揮引領作用,整合社會資源,率先試驗,提高洞察客戶需求的能力,優化產品設計等,定製打造滿足龍頭產業集群企業需求的載體。 未來,“工業樓上”的針對性將更加強,特別是在智慧型化、低碳化運營、綠色節能等運營特色上,工業地產經營者應重視這些能力的提公升。
最後,整合要素激勵,完善配套政策。 **在混合功能用地、優惠地價、產權靈活分割、建設激勵、投資激勵、租金補貼等方面引入更精細化的政策支援,鼓勵市場化企業參與“產業上樓”鏈條或全過程。 鼓勵商業銀行通過銀團貸款、專項貸款等方式支援專案建設,降低專案融資成本,在基礎設施領域探索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支援專案建設。
作者王任,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管理處副主任、副研究員
*: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