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突然**?
1月26日下午,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突然跳水,接近跌停限。
由於藥明康德體系的大幅下滑,也讓港股創新藥ETF一度跌至極限,跌幅達765%。
很快,市場發現,**的原因直接指向了美國政客在1月25日提交的“生物安全法案”提案,建議國會阻止外國生物技術公司接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
簡單地說,一位國會議員威脅要提出一項制裁藥明康德的法案,因為關於美國基因安全的老生常談。
因此,它可能只是乙個虛驚一場。 一項提案在國會真正通過立法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概率極低。 有學者發現,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涉華提案有251項,但只有2項成為法律,通過率不到1%。
當然,在當前複雜的外部環境中,類似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將永遠高高懸在外。 前所未有的全球環境必然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 或許,這也會在無形中改變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
01 **開始和結束
1月26日下午14點04分,藥明生物由紅轉綠,並在接下來的20分鐘內跳水,跌幅超過20%。
大約在同一時間,藥明康德啟動**,並在10分鐘內迅速下跌。
*還有華大基因,以及其他CXO和創新製藥公司。
很快,市場發現,**的原因是美國立法者提交了《生物安全法案》的提案。
在這份所謂的“生物安全法案”中,他們聲稱已經對華大基因和藥明康德進行了調查,發現它們對美國構成了威脅。
例如,華大基因在全球範圍內運營,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運營基因採集點或“火眼”實驗室,還列舉了過去兩年美國國防部和商務部等其他部門對華大基因實施的制裁。
例如,藥明康德獲得“軍民融合精選混合投資”投資; 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志生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兼職教授。
這位議員建議國會採取行動,阻止美國納稅人的錢流向華大基因等公司; 阻止美國納稅人從外國對手那裡購買生物技術裝置和服務,並禁止他們借出或贈送資金。
總之,一句話,美國製藥公司是不允許與這些公司打交道的。
他還建議,如果該法案獲得通過,美國多個部門應該有120天的時間來制定乙份受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實體清單。
所謂“關注生物技術企業”名單,不僅包括華大基因和藥明康德旗下的所有企業,還包括所有涉及生物技術裝置或服務的製造、分銷或採購的企業,以及與**相關的企業。
影響巨大,也對整個國內醫藥行業的二級市場產生了影響。
02 影響幾何形狀
至於該提案是否像二級市場反應一樣悲觀,可能還有待商榷。
每個人都應該熟悉美國實體清單。 過去幾年,美國頻頻將國內一些企業和研究機構列入“黑名單”,並帶有“**”。
每當美國更新其實體清單或立法者提出這樣做的建議時,市場將不可避免地匆忙。 但這些提案中很少有人真正落地。
如下圖所示,學者張登軍發現,在117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涉及中國的提案有251項,但只有2項成為法律,通過率不到1%; 在第 116 屆國會中,該比率為 5%。
正如藥明生物CEO陳志晟回應的那樣,“這只是乙個議員的反華提案,不太可能成為法律,需要幾年時間。 我個人沒有在任何軍事機構服役。 我們將盡快發布公告以澄清。 ”
事實上,上述學者在過去三屆美國國會中也都對涉華提案的議題進行了統計。 如下圖所示,除了影響力、經貿金融之外,增長最快的議題是醫藥衛生領域。
據上述學者統計,新冠疫情前期及初期,美國國會只有12項涉華醫療衛生提案,主要集中在芬太尼。
然而,此後愈演愈烈,上公升到過度依賴美國醫藥產業鏈和第一產業鏈對中國的地步,要求禁止購買中國製造的藥品,並鼓勵美國醫藥業回歸。
但是,總體上沒有具體措施。 雖然在情感上,上述不同的提案擾亂了國內生物技術行業的情緒,但並沒有真正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當然,一般來說,類似的事件在未來可能會很常見。 畢竟,美國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生物技術行業。
2022年,拜登還簽署了一項名為“啟動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倡議”的行政命令,旨在確保美國在生物技術革命中處於領先地位。
同年9月14日,白宮還召開生物技術與生物製造峰會,宣布將動用20多億美元支援本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減少對外鏈的依賴。
顯然,隨著國內生物技術產業的崛起,行業外的碰撞將逐漸增多。 但它對行業的影響有多大,可能有必要熱情好客。
03 動態權衡
除了實質性政策外,我們還需要關注“情緒”本身對市場發展的影響。 畢竟,只要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高高懸著,就必然會影響到一些市場參與者的決策。
例如,在去年阿斯利康剝離中國業務的傳聞傳出後,海外**援引分析師的話稱,“每家在中國擁有強大影響力的跨國公司”似乎都考慮過類似的舉動,並暗示葛蘭素史克也可能剝離其上市業務。
在市場看來,這些藥企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就是為了避免因國際形勢而被迫進行重大重組。 市場認為,此舉不僅會讓企業擁有新的融資渠道,更能成為國內更合理的企業,降低風險敞口,一石多鳥。
當然,阿斯利康隨後闢謠了分拆的傳聞。 然而,跨國公司在中國業務的重大調整一直在發生。
或許,這也會影響生物科技的併購生態。 此前,麥肯錫在乙份報告中指出,跨國藥企不會因為地域因素而貿然收購中國生物科技。
受影響的不僅是海外公司,還有國內企業。 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某一產品產業鏈的競爭力,是中國過去的軟肋。 即使是現在,在生物醫藥方面,我國一些高階儀器裝置、試劑、耗材等也依賴進口。
隨著外部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製藥公司有理由加倍努力,再考慮乙個因素。 例如,在產品層面,是否有必要在綜合衡量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戰略部署。
整體來看,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國內生物技術產業正在崛起的事實都不會改變。
對於國內一些企業來說,這種減少對美國技術和產品依賴的新局面,並不是企業重新審視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進行更多的技術積累和戰略布局以應對風險的新契機。
例如,國內醫療器械廠商除了在其他國家尋找替代供應商外,近年來一直在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幫助培育國內上游零部件廠商; 創新型藥企也在加大對源頭創新和核心技術研究的投入。
風浪越大,越要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