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堅信,中國共產黨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就初步形成了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構想,這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共同綱領和有關規定中可以看出。
決定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過程充滿了各種插曲。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選擇建立這個制度? 為什麼直到 1954 年才正式成立?
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觀點。 主流觀點認為,這是由中國國情和新民主主義政權的性質以及史達林的重要影響決定的。
然而,文獻表明,這已經以非常具體的術語進行了討論。 1948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詳細列舉了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理由,強調了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合理性。
此外,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中央委員會二中全會總結》中,這些觀點再次得到強調。
** 在這份總結中,有人說:“我們不採用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議會制度,而是採用無產階級共和國的蘇維埃制度。 眾議院是蘇維埃。
當然,與蘇聯的無產階級蘇維埃不同,我們是建立在工農聯合基礎上的人民蘇維埃,即蘇維埃'我們不使用這個詞,而是稱它為人民代表大會。
蘇維埃是由人民創造的,列寧發展了它。 在中國,由於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議會制度已經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 ”
從***的上述發言中可以看出,當時決定採用人大形式,實際上考慮了若干因素。 首先,堅持蘇聯模式的基本原則,特別是民主集中制,但需要乙個有中國特色的名字。
其次,國民黨和外國資產階級沒有理由反對,他實際上把人民代表大會等同於當時在德國和朝鮮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主要發揮憲法職能。
同樣,議會制在中國的名聲不好,所以需要避免使用這個名字。 因此,從政權運作的原則來看,此時要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際上還保留著蘇維埃模式下的民主集中制模式,具有討論行動統一性強的特點。
因此,這裡強調民主集中制主要是與議會制相對立,而強調人民代表大會的名稱與蘇維埃不同,同時又延續了孫中山想要召開國民議會的傳統。
關於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問題,他受命給史達林寫了一封信,建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1953年春夏舉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推遲到三年後召開。
史達林建議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而不是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這是因為政協雖然不是民選的,但在外界卻有著很高的聲譽和地位。
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可能會因為沒有準備而受到外界的攻擊,說它是乙個自封的建立在刺刀上的政權。 同時,共同綱領不是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代表大會通過的,而是由**提出並得到其他政黨同意的東西。
史達林三次提出,中國應盡快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1952年11月,中國共產黨決定盡快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並向全國政協提出定期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建議。
為籌備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2年12月,中國共產黨下發了《關於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通知》,開始起草選舉法和憲法草案。
1953年1月,人民委員會召開第二十次會議,積極評價和批准了中國共產黨的提案,決定於1953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新五年規劃伊始,我們決定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政府委員會總理詳細解釋了這一決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得到了所有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一致同意。
**總統還強調了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促進民主、加強經濟建設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方面。
我們堅信,只要把幹部培養好,做好工作安排好,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做好選舉工作。 1953年,我們還將起草憲法,批准國家五年建設計畫綱要,選舉新的**人民**。
最後,人民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
1.根據該決議,1953年選舉產生了鄉、縣、省(市)級人民代表大會,並在此基礎上召開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憲法,批准了國家五年建設計畫綱要,選舉產生了新的**人民**。
為了起草憲法,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擔任主席。 2.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於1954年召開,因為人民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後,考慮到選舉工作的進展情況,決定推遲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主要解釋如下:一是過渡期總路線仍在醞釀和討論的過程中; 二是集中處理過渡期重大問題; 第三,該國部分地區的自然災害; 第四,高饒事件發生在黨內。
3.關於為什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應該推遲,主要有四種解釋。 其中之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仍處於構思和討論過程中,理論上要最終確立指導思想還需要乙個過程。
正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中所說:“我們的憲法是社會主義型別的憲法,但社會主義還沒有完全實現,它是一部過渡性憲法。 ”
因此,1954年憲法雖然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由於1954年憲法本身就是一部過渡性憲法,因此人民代表大會制中也有許多過渡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