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用籠統的“中國人”這個詞,畢竟中國這麼大,既有優秀的父母,也有不滿意的家庭。 這種說法可能看起來很極端,但在許多情況下,作者也對為什麼許多父母追求類似的教育方法感到困惑。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習慣被一些父母廣泛採用,就是把孩子當成窮人。 即使是那些本來就不難相處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時候,也不斷強調自己的苦難。
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彷彿全世界都在責怪你那一刻感到愧疚; 難道在這些父母眼裡,下一代只有鞠躬三鞠九躬才懂事?不幸的是,這種型別的教育很少能培養出健全的人。
在窮人家裡培養出真正的“孝子”是很困難的。 乙個十幾歲的少年患有抑鬱症,無法上學,因為他經常被父母灌輸“這對我們來說有多困難”。 躺在病床上,他背對著父母,雖然母親不停地說話,但他始終沒有回應,甚至沒有動彈。
父母只好求助於醫生抱怨:實在不明白,我們兩個人有多辛苦,家裡也拮据,掙的錢都花在他身上; 他不需要上班,他怎麼會抑鬱呢?
聽到這樣的吐槽,相信很多有同理心的網友都已經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學生會落到這樣的境地。 在醫生面前,他會反覆強調“所有的錢都花在兒子身上”; 難怪這個男孩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中長大。
如今,每個人都在經歷艱辛,誰沒有呢? 偶爾讓學生意識到賺錢不容易,懂得珍惜學費和零花錢是有道理的。 然而,經常談論你的辛勤工作真的是愛嗎? 顯然,這不是真愛,也不是“教育”。
道理很簡單,父母通常想通過展示自己的“努力”來敦促他們的後代感恩; 通過這一層內疚,他們被塑造成孝順懂事的人,懂得報答父母。
不幸的是,無數案例證明,過分依賴乙個叫窮的家庭,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孝子”。 也許在早期,這種控制心態可能是短暫的。 這是因為學生的視野狹窄,判斷力有限。
學生自己可能不開心,但他們被教導,他們只能壓抑自己不服從父母。 然而,總會有抑鬱症發作的時候,要麼導致身體問題,要麼導致心理困難。 能學會反抗的人,是自救的體現。
經常抱怨經濟拮据往往會降低下一代的獨立性。 心胸狹隘的獨立意味著當你情緒低落時從不與父母分享,當你遇到麻煩時,也從不考慮尋求家人的幫助。 也許這就是一些家長的“小算盤”。
這樣或許可以節省很多精力,但如果後代生活不好,逃避責任,那句“人家沒告訴我”真的對父母有好處嗎?
展望未來,這種養育方式,其實與這些父母想要的背道而馳。 雖然學生在這種環境下不敢打擾父母或尋求幫助,但進入職場後,他們很難成功。
由於從小聽著“窮哭”長大,你要麼變得吝嗇,缺乏社交和朋友; 或者陷入“報復性消費”,賺一筆錢花兩筆錢,養成使用信用卡的習慣,缺乏基本的規劃。
更重要的是,性格中會有自卑感。 因為他們覺得連父母都對自己很小心,所以不敢輕易向外界求助。 因此,即使面對巨大的困難,他們也不願意向外界尋求幫助。
這種思維習慣在成年後很難改變。 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要有基本的自信,以及敢於與人合作的性格。 在“哭窮”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有這些難以培養的品質。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家長原本是希望學生在逆境中“自生自滅”。 然而,結果恰恰相反,他們被培養成脆弱的個體,自尊心低下,難以在社會中站穩腳跟。 孩子混得不好,最終可能會拖累父母的晚年。
引導學生珍惜父母的努力,並不僅僅取決於他們是否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 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最大的挑戰通常不是貧窮本身,而是經常惹麻煩和內耗的父母。 對於那些沒有享受過物質條件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精神崩潰。
有乙個奇怪的現象,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學,明明表現得足夠懂事,孝順。 然而,老師可能會感到心疼,陌生人可能會感到憐憫,似乎只有親生父母看不到這些“好孩子”所經歷的痛苦,對父母表現出寬容。
有些家長似乎只有在學生面前反覆強調自己的經濟困難,生怕孩子聽不懂,才能安心。 從這些學生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父母即使聽話了,壓抑了自己的需求,也無法感到滿足?
要讓子孫後代珍惜自己的貢獻,不僅僅是哭不窮,窮哭了多少次。 相處、陪伴、理解、合作,是正常家庭應有的環境。
【話題】你身邊有這種哭泣的窮父母嗎? 你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