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理論”、“神經美學”、“現代與前現代”......這些“難詞”與馮子愷(1898-1975)的《小貓親戚》、《鷸蛤相親》等“淺淺易圖畫”同時出現在學術期刊上,這種“嚴肅活潑”的風格成為學術界獨樹一幟的景象——作為國內第一本漫畫學術期刊,近日推出的以“馮子愷的藝術研究”為題目的的《漫畫研究》第一卷, 匯聚了10餘位中外科研**,在學術視野下分析了“天上的神星,天下的藝術與孩子”是“近代中國最具藝術氣息的藝術家”。
作為《漫畫研究》主編,無黨派人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第二外國語”)日本漫畫與文化創意教授陶燁近日接受《中國報》專訪,分享了該刊創辦背後的故事,以及為何高校科研人員聯手為《ACG》(網友對漫畫的稱呼)注入“學術力量”,為《ACG》提供新的滋養當前社會。
圖為陶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一本漫畫學術期刊的誕生。
科學是分析的,藝術是理解的“,”科學是創造規則,藝術是探索價值“......1922年,馮子楷在《藝術教育原理》一文中論述了藝術與科學的區別。 當時,這位藝術大師不會想到,乙個世紀後,他會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分析”物件,中外學者會從他的作品和思想中“挖掘價值”,為當代藝術和教育提供滋養。
在中國,說到漫畫,馮子愷是乙個難得名。 2月20日,陶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學術界尚未就中國漫畫的起源和定義得出結論,但自1925年以來,上海《文學週刊》**馮子愷的畫作,以及該雜誌主編鄭振鐸將專欄命名為“子愷漫畫”, “漫畫”的藝術形式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馮子愷因此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的先驅”,這是毋庸置疑的。
2023年是馮子愷誕辰125周年,當時正在籌備的《漫畫研究》以馮子愷為創刊號的主角,邀請了來自多所高校和漫畫行業的相關研究人員。 經過一年的徵集和雙盲評審,最終收錄了15篇文章、共計200多頁的國內第一本漫畫學術期刊《漫畫研究》第一卷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並以裝幀精美的“書”的形式與讀者見面。
馮子楷不僅是漫畫家,還是書法家、教育家、翻譯家......我們梳理了幾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一些最新的研究。 陶燁開啟《漫畫研究》的目錄頁,“比如第一篇文章《依戀理論視角下的馮子愷漫畫中的親密關係》,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需要慢慢研究; 首都師範大學趙紅教授的《淺析馮子愷書法藝術風格及其早熟與一貫的特點》很專業,坦率地說,我讀起來很吃力。 但即使難以理解,人們也可以通過這些文章意識到漫畫在社會中承擔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
圖為《漫畫研究》第一卷。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一屆“漫畫協會”的責任。
《漫畫研究》第一卷的內頁有乙個設計匠心:右下角的頁碼上畫著乙個翻頁***快速翻動厚厚的書頁,乙個留著小鬍子的“紳士”小人翹起,拄著拐杖,戴著禮帽不停地變換動作, 這很有趣。
這個漫畫反派是“漫畫研究”的組織者北京漫畫協會的標誌。 該協會成立於2021年,是北京市首家以漫畫研究、教育、國際交流傳播為使命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陶燁為首任會長。
已經運作了兩年多的北京漫畫社,已經成為國內外眾多高校和社會組織的交流平台,新成立的“漫畫研究”通過具體的傳播渠道,讓這些交流更加具體。
第一卷出版後,馮子愷研究會會長馮宇聯絡我們,希望能完成全文**。 澳門漫畫從業者協會會長黃小春希望加強交流。 著名漫畫家張樂平的後代也請人給他買了一本。 陶燁表示,《漫畫研究》出版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有企業主動上門,表示願意提供資金支援。 但為了保證權威和正義,他拒絕“資本”,寧願“賠錢賺錢”。
我現在有一種“自負”——我們代表了當代中國漫畫研究的水平。 我們有責任保持漫畫研究的最高質量水平。 陶燁說,“十年後,當我們回顧中國現代漫畫的發展時,《漫畫研究》一定會在其中留下痕跡。 ”
圖為《漫畫研究》第一卷收錄的《馮子愷日本研究綜述》,詳述了馮子愷在日本學術界的研究現狀。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980 年代的“動漫展”是什麼樣的?
陶燁與漫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內蒙古讀初中時,向《呼和浩特晚報》投稿了兩部漫畫作品,並成功出版。 此後,他的漫畫不時出現在報紙上,也得到了時任《北京晚報》藝術攝影部主任、著名漫畫家王福陽的賞識。
1986年考入亞洲非洲語系日語系作為第二外語專業。當時國內漫畫界正經歷著一股熱潮,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工作人員的漫畫團每週都會舉辦一次“漫畫展”——當場拉起了一圈鋼絲,鋼絲上還有很多小片段,漫畫愛好者把自己的作品夾在上面, 大家都轉過身來享受它,互相發表意見。每週二,陶燁都會騎著破自行車從學校到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文化宮參加活動。 也經常有知名的漫畫家在報社工作,比如《北京晚報》的王福陽、《工人**》的何偉等,把自己喜歡的畫拿下來帶走。 “大家都盼望著自己的畫被拿走,一兩個星期後在報紙上刊登,稿件就有5元或10元。 ”
30多年過去了,漫畫依然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但陶燁青睞的單部漫畫,似乎已經“退紅”了。 這種用幾筆簡單的筆觸表現社會現狀、表達個人觀點、傳達社會價值的藝術形式,會不會被時代淘汰? 陶燁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他看來,漫畫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增添歡樂,也可以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尤其是在目前社交網路的發展中,在科普傳播、文化傳承、宣傳教育等方面,單部漫畫還是很有前途的。 在文化交流領域,漫畫憑藉其超越語言障礙的天然優勢,成為向外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絕佳載體。
日語“如何培養人才”
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意識到漫畫的社會功能,比如傳播資訊、傳承文化,其中乙個核心點就是要對漫畫有乙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為此,陶燁將漫畫帶入了大學課堂,讓年輕人能夠理解漫畫,創作漫畫,通過掌握這種“一圖勝千言”的視覺藝術,達到拓展思維的目的。
1996年,陶燁赴日留學,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漫畫博士。 2019年,他回到母校,主持創辦了全國首個“日本漫畫文化創意”專業。 在高校積極探索“新文科”學科轉型方向的熱潮下,培育的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近兩年來,“日本漫畫文化創意”專業非常火爆。 第一批畢業生的就業反饋,也讓他對專業的前景非常看好。
在課堂上,陶教授學生繪畫技巧和創意設計。 此外,學生還需要參加中國書畫等級考試(CCPT)和其他藝術專業評估。 但其目標不是把“外語學生”培養成“藝術生”,而是通過多維度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批判性思維、歸納能力、表達能力等能力。 陶燁認為,“做乙個有創造力的人會讓你在很多領域更舒服。 (完)。
作者:程曉璐。
*:中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