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億央企慘遭撤職! 三年半虧1350億,從負責處置不良資產到最後變成不良資產,這樣的神奇劇情,恐怕連這樣的電視劇集都不敢拍。
近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摘下原有的金色招牌,掛上“中信金融資產”,營業執照、官網、公司簡介基本更新。
這意味著乙個總資產高達萬億元的央企徹底走到了盡頭,世界上再也沒有了中國華榮,這讓整個金融圈都唏噓不已。
1997年,一場可怕的金融危機席捲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南韓、中國等地,當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等主要國有銀行都存在大量不良資產。
為了化解風險,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國家先後成立了華融、東方、信達、長城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其中,華融實力最強,專門負責處理工商銀行的不良資產,是財政部管理的27家金融央企之一。
那麼,什麼是不良資產的處置呢? 這其實跟撿廢品差不多,家裡有沒用的東西就賣點錢,拿到手就是一樣的,除了把**分類給大買家,也可以把一些二手裝置賣給有需要的人。
華融也是一樣。
眾所周知,放貸是銀行的核心業務,再怎麼謹慎,總會有一些壞賬,如果像賣廢品一樣賣壞賬,是不划算的,交給華融後,後者可以根據不良資產的不同屬性進行相應的處理。
比如,在一些房產封頂後,開發商沒有錢完成外牆保溫、機電安裝、園林綠化等專案後面的未完工,華融可以投入部分資金完成剩下的建設,然後就可以賣個好價錢了。
對於抵押生產線,他們也在尋找對口企業,通過這些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減少損失。
按理說,在對已完工的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集中處置後,華融的貨物沒有必要繼續存在,而是不願意當場解散,而是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版圖,讓國家無法取消。
特別是賴曉敏2009年1月就任總裁後,華融在9年時間裡大幅擴張,期間不僅上市,還發展了銀行、租賃、信託、消費金融等業務,除了處置不良資產的主營業務外,還發展成為大型金融控股集團。
但是,所有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過分追求速度會造成問題。
因為盲目擴張,嚴重偏離主營業務,華融終於嘗到了一手釀造的苦酒,2020年虧損1029億元,而整個公司的市值只有300億元,相當於一天虧損20億元8個小目標,2022年和去年上半年分別虧損276億和49億,即三年半共虧損1350億。
2021年1月,賴曉敏因**罪、**罪、重婚罪被判處死刑,並於當月底被處決。
2021年,中信集團和幾家央企、國企不得不向華融增資420億元,幫助華融延續生命,中信成為華融第一大股東。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華榮顯然沒有獨立的意義。
去年11月,公司宣布,根據整體戰略規劃和定位,計畫將公司名稱變更為“中信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現在一切都是此次公告的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