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都湧現出農業社會化服務。 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管理方式,應運而生的農業生產託管“田間保姆”,成為農民耕種土地的好幫手。 今天,“三位鄉村品官下鄉”的農夫巧才走進黃陂區姚家集街道,遇到了一位把閒置田地變成糧田的“農村”田間保姆——李洪潤。
李洪潤:“我們以前這裡是丘陵,幾毛錢的梯田,大機械不能用在田裡,原來是小田地,荒蕪了幾十年,經過一體化的機械化作業才發揮了它的好處。 ”
走進黃陂區藥集街道杜塘村,一片片普通耕地正在耕種,為來年播種水稻做準備。 把耕地由小改大,不僅方便農民耕種,還能讓土地保水保肥,這是李洪潤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事情。
黃陂區藥集街道杜塘村的水稻種植戶:“今年冬天,十幾根秸稈成有機肥,家裡有四畝地讓李師傅打理,72歲了,然後種不種了,田地不能荒蕪,勞動群眾想吃就吃,吃公尺。 ”
村民李師傅家有四五畝地,幾十年來,他一直用傳統模式種水稻。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常年在外面幹活,田野慢慢變得荒蕪; 2024年,村里青年李紅潤投資50多萬元,購置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業機械,成立合作社,從事農機社會化服務。 “誰來耕種,如何耕種土地”的問題已經解決。
李洪潤:“這還是和我個人的感受有關係的,田裡老一輩人年紀越來越大,田地越來越貧瘠,所以我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
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情。 李洪潤挨家挨戶測量土地面積,把小田成大田。 通過農資集中採購、規範耕作作業、統一訂單收購等方式,他創辦的竹峰農機專業合作社轉讓的土地,從最初的2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多畝。 服務物件涉及周邊20多個自然村落,年運營服務面積4000餘畝。
李洪潤:“他家有五畝地,分成了五小塊,我流轉之後,再進行整合、規模化經營。 ”
黃陂區藥集街道杜塘村稻公尺種植戶說:“年輕人基本都外出,不種田地基本荒蕪。 ”
2024年,李洪潤還投資20多萬元新增大公尺生產加工線,2024年建成日烘乾能力60噸的糧食烘乾中心。 每年種植的大公尺可以加工成成品大公尺,直接送往市場。
李洪潤:“大公尺經過除濕、去雜、去殼、再篩分,這就是加工大公尺,我們的大公尺從種植到生產加工,最後到銷售,都經歷了全鏈條模式。 ”
武漢市黃陂區竹峰農機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在朋友圈裡,抖音,簡**,從種植到田間管理,再到收割加工成原公尺,這個系列**可以被很多朋友看到。 ”
農民的聰明才智。
閒置的田地變成糧田,糧食增收。
正是像李洪潤這樣的“田間保姆”,為田間服務,改變荒地
粗放型經營問題也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率,有助於加強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