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深深植根於人類歷史的眾所周知的疾病,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250-300 年,當時尿液異常甜美。 1889年,Mering和Minkowski通過實驗切除了犬胰腺,這導致了實驗犬的嚴重糖尿病,從而揭示了胰腺在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從那時起,醫學界在認識和認識糖尿病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出現了各種創新藥物和方法。
糖尿病不僅會影響身體的多個系統,還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DR) 是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尤其是在中國,它已成為 40 至 60 歲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引起的一種重要併發症,它主要影響眼睛的視網膜,在糖尿病患者中,由於長期高血糖的環境,視網膜上的微血管受到損害,使視網膜缺血狀況不斷惡化,就像長期缺水而逐漸枯萎的樹木,導致視網膜功能喪失, 從而影響視力。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以通過乙個簡單的類比來理解:如果將眼睛比作相機,視網膜相當於相機中的底片。 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就像底片的問題,使相機無法清晰成像,同樣,眼睛的視力也會降低。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終末器官損傷的一種表現。 其病程可以從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NPDR) 進展為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PDR)。 隨著疾病的進展,它可能伴有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ME)的發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全球 25 至 74 歲患者群體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天,糖尿病仍然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非傳染性疾病之一。 據估計,2018 年美國有超過 3400 萬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這種情況在中國更為普遍,中國不僅有多達6億近視患者,其中近一半是高度近視,而且近13億糖尿病患者。 其中約30%(約3900萬患者)也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中超過1200萬人有失明風險。
未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影響將進一步放大。 根據**,到2030年,將有大約191億人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中約5630萬人可能面臨危及視力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特別是在患有糖尿病 20 年的患者中,某些研究表明,幾乎所有 1 型糖尿病患者 (99%) 和大多數 2 型糖尿病患者 (60%) 都會出現不同嚴重程度的視網膜病變。 該資料突出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作為長期併發症的患病率和嚴重程度。 因此,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特別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預防和預防,已成為眼科醫生和公共衛生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挑戰。
影響因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不僅與血糖控制不佳有關,還受到多種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高血壓和高脂血症。
同時,除了糖尿病本身,血紅蛋白A1c(HbA1C)水平公升高和血壓也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這意味著,為了預防和減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患者需要全面控制血糖和血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然健康風險無法完全避免,就像樹木在缺水時枯萎一樣,但我們可以採取積極措施,作為自身健康的守護者。 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了解眼睛的最新健康狀況,就像傾聽眼睛的需求並幫助他們應對挑戰並恢復視力一樣。 這對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科學揭示了這種併發症是如何從不同型別的糖尿病發展而來的。 1型糖尿病(T1DM)通常是由自身免疫機制破壞胰腺細胞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T2DM)則更多地與生活方式和遺傳因素有關。 雖然兩者不同,但它們都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這是糖尿病的終末器官表現。
2 型糖尿病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並且已經確定了影響其發展的多種遺傳因素,例如 TCF7L2、Notch2、KCNQ1、JAZF1 和 Mody 等。 1型糖尿病的特徵是90%以上的新診斷患者存在針對特定胰腺細胞蛋白的抗體,導致細胞逐漸丟失和胰島素釋放減少,從而導致糖尿病的發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由長期高血糖狀態引起的視網膜微血管損傷。 這類似於河床因汙染而受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微血管可能會閉塞,導致視網膜處於缺血和缺氧狀態,進而導致病變。
風險:誰更容易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那麼,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這種併發症呢? 為什麼會這樣?
在 30 歲之前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在 10 年後患視網膜病變的幾率為 50%,30 年後這一比例上公升到 90%。 對於 2 型糖尿病患者,超過 50% 的患者會出現眼底病變,持續時間超過 5 至 10 年,尤其是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
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和失明率也逐年增加。 例如,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為 5 年內 30%,10 年內 50%,15 年內 60%,25 年內 80%。
除病程外,血糖、血壓和血脂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三個重要危險因素。 血糖波動大,控制不力,可加速糖尿病網的進展,增加發病率。 其他危險因素包括蛋白尿、懷孕、體重指數、種族差異、遺傳因素以及吸菸和飲酒等不良習慣。
了解這些風險因素並做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和干預是預防和減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關鍵。 對於高危人群患者,改變生活方式,積極控制糖尿病、血壓和血脂水平,定期進行眼科檢查,可以有效挽救視力,減少視網膜病變的影響。
病理學。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主要有兩種型別: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NPDR) 和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PDR)。 關鍵區別在於是否存在異常的新生血管形成:在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 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不然,也稱為單純性或背景性視網膜病變。 這種分類有助於指導方法和進展。
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理生理學過程中,缺血性視網膜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導致兩個主要問題:(a)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而引起視網膜腫脹或水腫; (b) 血管生成或新生血管形成。
影響視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毛細血管滲漏,導致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ME); 毛細血管閉塞; 視網膜缺血後的併發症,如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脫離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理特徵揭示了該疾病如何影響視網膜並導致視力障礙。
診斷。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診斷過程包括症狀、體格檢查和使用專業裝置的詳細評估。
在症狀方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症狀可能包括視力下降或波動、漂浮物體的存在、視野喪失等。 這些症狀可能是由於晶狀體或黃斑水腫、玻璃體出血或牽引性視網膜脫離所致。 了解患者的血糖和血壓控制也是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格檢查和體格檢查包括裂隙燈檢查和散瞳後的眼底檢查。 裂隙燈檢查主要用於觀察眼睛前部的異常情況,如虹膜新生血管形成; 散瞳眼底檢查評估黃斑和視網膜的其他部位。
使用專門的診斷工具是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關鍵。 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可檢測微動脈瘤、視網膜水腫、新生血管形成等微血管異常; 光學相干斷層掃瞄 (OCT) 可以顯示視網膜結構,包括水腫和視網膜厚度。
對於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眼科檢查,包括裂隙燈檢查、散瞳眼底檢查、螢光素血管造影和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定期檢測血紅蛋白 A1c 水平也是必要的,以幫助評估過去 3 個月的血糖控制程度。 對於大多數患者,HbA1c 的理想目標範圍是 55%-6.0%,或至少將其保持在 7% 以下。 對於老年患者,可以設定稍高的 HbA1c 目標值。
通過這些全面的診斷步驟,醫生可以準確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並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制定相應的計畫。
鑑別診斷。 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診斷中,鑑別診斷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醫生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其他具有類似表現的疾病區分開來。 這些包括:
對於黃斑水腫伴視網膜出血:
放射性視網膜病變:需要確認患者是否暴露於輻射**。 靜脈閉塞:表現為血管閉塞和毛細血管擴張。 **旁凹毛細血管擴張症:以毛細血管擴張為特徵。 對於視網膜新生血管:
靜脈閉塞:需要考慮靜脈閉塞可能導致的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 視網膜血管炎:可能伴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炎症表現。 結節病:某些患者可能發生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 眼缺血症候群:缺血反應引起的視網膜新生血管。 鐮狀細胞視網膜病變:主要是外周新生血管形成。 虹膜新生血管形成:
靜脈閉塞:可能導致虹膜形成新的血管。 眼缺血症候群:由於眼缺血引起的虹膜新生血管。 通過詳細的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醫生可以做出準確的鑑別診斷。
糖尿病的其他眼部併發症。
糖尿病不僅會影響身體的血糖水平,還會引發一系列眼部併發症。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結膜毛細血管擴張症,甚至微血管瘤。 這些症狀可能聽起來很專業,但簡單來說,它們就像眼睛中的微小血管被糖尿病“攻擊”。
此外,角膜可能不舒服,表現為感覺減退和上皮剝落,虹膜可能發展為虹膜炎,甚至可能發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這些情況可能聽起來很複雜,但它們都指向乙個共同的原因——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
糖尿病還可引起白內障、眼肌麻痺、屈光改變,甚至影響視神經,引起玻璃體出血。 在這些併發症中,最嚴重的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尤其是黃斑水腫,這是最常見的併發症。 黃斑水腫聽起來可能很專業,但其實是眼睛的**區域“水腫”,嚴重影響視力。
警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可能導致失明! 它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導致黃斑水腫、玻璃體出血,甚至視網膜脫離。 最嚴重的病例是牽引性視網膜脫離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可能會同時經歷極度疼痛和失明。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以是**嗎?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方案需要根據病變的不同階段和嚴重程度進行定製。 疾病的不同階段和嚴重程度意味著不同的預後。 例如,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入嚴重的非增殖期或早期增殖期時,通常考慮全視網膜光凝術**。 這個階段是新生血管剛剛開始出現,但沒有纖維增生變化的時候。 一旦病變進入增殖期,手術**就成為一種選擇。
當談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時,我們需要採取整體方法:
系統控制:全面控制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這是最好的基礎。
*和隨訪:針對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方法。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視網膜水腫可以用雷射**穩定以減輕水腫,或者可以通過注射抗VEGF藥物或皮質類固醇來減輕視網膜水腫。 藥物的選擇對於提高效果至關重要。 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雷射光凝**用於視網膜的外周部分,以減少新血管的形成。 在某些情況下,注射抗VEGF藥物可作為雷射的替代或輔助**。 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玻璃體切除術。 手術**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助於改善視力。 手術的主要目標包括去除玻璃體出血、釋放玻璃體視網膜牽引、縮小視網膜,以及必要時完成雷射**。 手術可以包括視網膜光凝術、去除纖維膜、用矽油或惰性氣體填充眼內等,以幫助視網膜置換。 對於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手術成功率通常較高,超過90%,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並可能改善視力。 然而,在疾病的晚期,手術**的成功率和視力恢復可能會降低。 手術目的:從眼睛中去除血液和疤痕組織,必要時進行雷射治療**。 手術併發症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感染風險和加速白內障發展的可能性。 在整個過程中,全身狀況的管理非常重要。 這包括有效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 術後隨訪的重點是恢復、併發症風險和預後。 在此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病情的變化,並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調整措施。
預防。 以上聽起來可能令人擔憂,但這是公眾需要知道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的失明是可以通過嚴格的血糖控制、早期發現和**來預防的。
為了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需要努力控制血糖和血壓。 研究表明,平均 HbA1c 降低 1% 可顯著降低與糖尿病相關的多種風險,包括終點風險、死亡率和心肌梗死,以及微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通常無法檢測到,因為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 但一旦病變發展到後期,視力障礙往往是不可逆的,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幸運的是,通過定期的眼底篩查和早期診斷干預,可以避免90%以上的失明。
然而,眼底病灶篩查仍面臨患者忽視、專業眼科醫生短缺、城鄉醫療資源不均衡等諸多挑戰。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特別是在眼科領域,已經有可以自動診斷的人工智慧軟體。 這些軟體使用醫學影象的深度學習來快速準確地進行診斷,這對於資源匱乏環境中的患者來說尤其是一件好事。
然而,即使有人工智慧的輔助,糖尿病併發症的早期篩查和干預仍然需要專業眼科醫生和醫療資源的支援。 眼科醫學領域正在經歷一場由AI技術帶來的革命,這不僅是醫療技術的進步,也是對患者健康的深遠關懷。
對於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是要知道何時進行眼底篩查。 對於 1 型糖尿病患者,建議在青春期後開始進行眼底檢查,並每年隨訪一次。 對於 2 型糖尿病患者,應在診斷時開始篩查,此後每年進行一次篩查。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在懷孕前或懷孕 3 個月時進行篩查。
最後,通過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減少或延緩視網膜病變的發生。 這不僅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還要照顧自己的家人。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