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西遊記》的人,對其中能揚雲起雨的龍王,肯定不陌生。 一方面,孫悟空借用了書中最重要的**,在東海龍宮裡,那裡有很多寶物——如意金箍棒; 另一方面,在學經的路上,上到海龍王,下到井龍王,大大小小的龍王經常通過降雨等手段幫助四位師徒渡過難關。 此外,唐僧的坐騎白龍馬,是由犯了錯的東海龍王三皇子變身而來的。
畫家鐘金之的《水國神》(區域性)描繪了龍王在雨中行走的場景,由石愛東提供。
需要注意的是,龍王不同於我們所說的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它不是至高無上的龍,而是多種文化融合而生的擬人化的地方神。 就像《西遊記》中經常出現的地神和山神一樣,都是管理一方的小神,而四水的各大龍王在神界的地位並不算太高。 龍王必須聽玉皇大帝的吩咐,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死亡。
有乙個將動物的龍擬人化並將其變成具有人類情感的龍王的過程。 就像天上的牽牛花一樣,當他被定義為祭祀的牲畜牛時,不可能與織女發生戀愛關係,只有在漢代,當牽牛花被擬人化,變成牛郎時,他和織女的故事才得以開始。 同理,上古傳說中的龍再怎麼神奇,沒有擬人化,也不可能是故事的主角,甚至在葉公浩龍的著名故事中,龍依舊是配角。
龍的擬人化起源於佛教中龍王概念的引入。 姬羨林說:“漢譯佛經中的'龍'字,其實是梵文'那迦'字的譯本。 Nāga的意思是“蛇”。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之後,“龍”的含義發生了變化。 在佛教經典以及唐代傳說中,“龍王”是梵文 nāgarāja、nāgarāj 或 nāgarājan 的翻譯。 ”
公元285年,西晉翻譯家朱法虎翻譯了《佛與海龍王經》,將那迦譯成龍王,揭開了佛教龍王與中國神龍融合的歷史。
在佛教的概念中,龍是佛教的重要神,龍王是龍的王。 龍王的法力很強,但地位很低,只有取得了積極成果的龍王才能脫身。 也就是說,佛龍的地位遠低於人的地位,這與中國龍的地位不同。
不過,佛教龍王也與中國龍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有蛇一樣的身體,它們都強大,善於變化,並且都具有水和雨的功能。
龍王加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與特定的方向有關,例如“左邊是青龍,右邊是白虎”和“東方七龍”,這些都是在漢代之前產生的。 然而,五方龍王和四海龍王的概念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出現的。
早在東晉佛教譯本《大灌頂經》中,就記載了東、南、西、北、中五龍王。 這些龍王的名字,比如阿舒赫、納圖華提等,看似都是佛教的名字,但只要看這些龍王的頭銜——東方青龍神王、南方紅龍神王、西方白龍神王、北方黑龍神王、**黃龍神王, 你就會知道,這是地道的“中國特產”,至少是混血龍混雜了中國五行觀念。也就是說,當譯者或抄寫者將佛經翻譯成中文時,他已經參考了中國的文化概念,並將佛經的內容漢化了。
漢魏時期以後,大量大乘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並伴有僧人口頭傳教,佛教龍王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此基礎上,道教進一步發展了四海龍王的概念。 魏晉和南北朝的局面結束了,隋唐王朝的權力集中不斷加強,道家的仙系也進行了適應性調整。 這個定位很快得到了唐朝的認可,據杜遊的《通論》記載,唐玄宗在天寶十年(751年)封為四海龍王,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麗王,西海為廣潤王, 北海為廣澤之王。
也就是說,唐朝通過分神制度強化了**統治者的自我定位,將山川湖海神權統治納入**王朝的統一管理體系,明確了龍王只是唐朝的下屬,負責管理四海領土。 後世歷代一直沿襲這一制度,不斷強化“四海龍王進桌,八方歸聖王”的盛況。
官方權威認證,直接導致了龍王殿的全面繁榮和氾濫,龍王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龍不再是舊廟中的地龍,而是乙個化作冠冕和冠冕的人形龍王,以主神的名義高高矗立在祭壇上。 佛教、道教和國家制度都肯定了龍王的地位,這有力地宣揚了龍王,即中國龍神的化身,也導致了原水神神力和江湖海河系的衰落。 大大小小的龍王逐漸接管了所有大海域、河流、小湖泊、水位的深溪,中國龍的職能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水雨的管理成為龍王最重要的祭司。
龍女深情款款。 早期的中國龍神很少觸及性別問題,也從未有過龍女的形象,但在佛教中卻有很多龍女感恩、嫁人的故事。
龍女的中國形象早在唐代傳說《梁公四記》中出現,故事說梁武帝得知東海龍王的七女掌管球體,知道龍女喜歡吃烤燕子, 於是他派使者去尋找寶藏:“(使者)在上面用(燃燒的燕子)供奉龍女,龍女吃了大善。 而玉字上青絲上,印有陳帝的旨意。 山洞裡有一條千年龍,可以變身,可以出入人間,對時代的諺語有很好的翻譯。 龍女知道皇帝的儀式,帶著一顆大珍珠。
3.小珠子。 第七,雜珠一石,為報皇。 “在故事中,不僅有掌管珠寶的龍女,還有一條可以充當人與龍之間翻譯的千歲龍。
唐代以來,出現了大量關於龍王和龍女的故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李朝偉(約766-820)的《劉毅傳》,其中龍王和龍女都表現出鮮明的性格特徵。 故事講述了羅帝書生劉毅回到家鄉,路過景陽,遇到了乙個墮落的龍女,嫁給了靖川龍王的次子。 劉毅傳了書,趕往千里之外的洞庭。 洞庭龍君的弟弟錢唐龍君脾氣暴躁,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刻顯出龍身,飛向靖川,殺死了靖川龍子,救出了龍女。 經過一番波折,龍女和劉毅終於結婚了。
《劉毅傳》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著,是較早的時空穿越,其中每個龍王都有不同的性格,對戰前龍形的描述,戰前錢堂龍王的人形和性格變化尤為生動, 而洞庭龍王冷靜仁慈,心機多算的特點也十分鮮明。龍女對劉毅說過一句名言“別當別的,那就無意了”,意思是不要以為我們不是人就沒有人情懷,這對後世龍王和龍女故事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佛龍王不僅有擬人化的思想和情感,還有眷屬,龍宮,等級森嚴,宮中藏著各種稀有寶物。
深情義義的龍王形象,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龍文化的熱情,激發了龍故事的創作。 唐宋時期以來,龍王家族的譜系在民間的口頭敘述中不斷完善,龍母的故事、龍女的故事、龍父子的故事、龍哥哥的故事不斷湧現,構成了乙個極其龐大的龍王傳說體系。
龍宮多寶。 早期的中國龍主要被用作天地之間的交通工具,人們從不關心他們的住所和財富。 龍宮的概念來源於佛教,佛經中的龍宮大多在深海之中,隋譯的佛經《**大藏經》說:“是海,水深八萬四千,十年之下是龍宮的居所, 以及阿修羅迦樓羅的宮殿住所。 “龍宮,以及龍宮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海洋寶藏的觀念,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龍王的故事。
《劉毅傳》中描寫的龍宮形象是中國理想的樂園,“亭子相望,門千萬,奇草珍樹,應有盡有”,其靈虛殿是“世間寶物都在這裡,柱子是白璧做的, 磚砌青玉,床鋪鋪,窗簾水精,雕花玻璃在綠楣,琥珀裝飾在彩虹樓,奇秀深邃,說不出話來”。龍宮的宴會場面,也和人界宮殿的殿堂會議類似。
正是因為龍王擁有無數的寶物,龍王才報恩賜寶,這才成為龍王故事中常見的主題。 龍王贈送的寶物,往往是世間稀罕物,接受者拿到寶物後,不僅衣食無憂,還能發財。 《劉毅傳》說龍王賜寶,劉毅回人間:“因為廣陵寶,寶物的收入不是百分之一,財富已經過剩了。 ”
龍宮傳說中最著名的是《西遊記》中提到的孫悟空金箍棒的由來。 明清時期,隨著龍王傳說的流傳,龍王在神界的地位也在下降。 孫悟空缺了一件配得上武器,聽說東海龍王“享樂堯宮北闕”,就去求寶了。 龍王找不到悟空滿意的武器,於是悟空耍流氓道:“古人說:'海龍王無寶! 然後你會尋找它,如果有什麼你想要的,你會給你乙個報價。 他居然把龍宮的天河定帝深圳鐵當成一廂情願的金箍棍,不僅一分錢都沒交,還“一路打出去”,根本就不把四海龍王當回事。
雖然佛教龍王不等同於中國龍,但龍字的象徵性身份為兩者的語義融合奠定了語言基礎。 不同語言、語義的碰撞與融合,激發了語言的奇妙成長,激發了原有文化的蓬勃再生,這就是文化交流的意義所在。 (完)。
作者:石愛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研究所研究員)。
*:Brigh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