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2000年封建王朝歷史上的最後乙個王朝,也是中國社會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時期。
清朝的歷史既有恥辱,也有榮耀。 清朝的輝煌,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那麼,整個清朝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是什麼呢?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清朝十大歷史貢獻,一起來看看吧!
注:要特別強調清朝對歷史的貢獻,不是某個人、某個民族的貢獻,而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貢獻。
10.繪畫。 在很大程度上,清代繪畫是明末繪畫狀態的延續,尤其是清初呈現的繪畫面貌。 多畫派大力發展後,畫風趨向於個性化,這一時期是中國畫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和梳理時期。 特別是山水畫系呈現出多種畫風並存、名家雲集、流派和特色各異的局面。
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中國清代繪畫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時代風格。 卷軸畫延續了元明時期以來的潮流,文人畫開始流行,山水畫蓬勃發展,水墨寫意畫盛行。 文人繪畫呈現出兩種傾向:對古代的崇敬和創新。 他們在題材、思想品位、筆墨技巧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追求,形成了多種風格和流派。 宮廷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呈現出與上一代院風完全不同的新風格。 以年畫和版畫為突出成就的民間繪畫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以“四王”為首的畫家,通過明末的董其昌,追溯到宋元傳統,其作品普遍重視筆墨的趣味性,風格優雅含蓄,傳達出一種沉穩、寧靜、別緻的意境,被統治者視為“正統”。 在“四王”中,以王輝為代表的“玉山派”和以王元起為代表的“婁東派”,都是清代最強大的畫派。
王世民、王健、王元奇、王輝,素有史稱“四大天王”,在藝術界被譽為地道。四王致力於模仿古人或在模仿古人中謀求改變,崇拜元四大家族,努力收集古人的偉大成就。 他非常重視毛筆和墨水,但較少觀察自然,在語言的藝術實踐中發展了幹毛筆乾墨分層染色技術的藝術表現。
吳力和雲壽平,與四王一起被稱為“四清家族”或“四王吳雲”,就屬於這個大系統。 宋元吳立師,筆墨典雅,物色多彩,風格圓潤。 雲壽平在花卉創作中創造了一種骨畫手法,在做工上展現了精神和風格,畫面天真精緻,清晰華麗。
與四王同時,僧畫家朱琦、石濤、朱朱、弘仁主張延續過去和現在,並創新創作,被譽為史上“四僧”。 他們強調個性解放,要求“陶永虎”,提出“借過去開闢現在”,反對陳陳湘西,強調自我發現,用繪畫來表達失去國家的痛苦,表達內心的強烈感受。
9.農學。 清初,荒地很多,隨處可見,但在康熙王朝末年,大部分被開墾耕種。 結果,耕地面積從 1645 年的 400 多公頃增加到 1724 年的 680 多公頃。
水利建設。 康熙在位期間,曾大力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同時修繕永定河。 雍正在位期間,他還在江浙修建了海塘,使沿海地區的農田免受潮汐的破壞,這也是乙個偉大的工程。
增加每英畝的糧食產量。 比如湖南、江蘇、四川、湖北、東南沿海地區都是水稻高產區,畝產能達兩三石,最多能達五六石甚至六七石。 此時,玉公尺(即玉公尺)和紅薯(俗稱紅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對糧食增產產生了重大影響。
玉公尺起源於美洲,在明朝中期傳播到中國,並逐漸在北方和南方的許多地方種植,在清朝,它幾乎種植在全國所有省份。
紅薯也原產於美洲,明末傳入中國,先在福建等沿海地區種植,後慢慢傳播到北方,清朝時期普遍在全國各地種植。 玉粟的產量遠高於小麥,每畝紅薯產量可達幾千斤。
擴大經濟作物種植。 比如棉花的種植在全國推廣,其中浙江、江蘇、湖北、河北、河南、山東都是著名的棉花產區,這些地方的棉花大量出口,甚至在棉花播種晚的奉天地區(今遼寧),每年也有大量的棉花運往關內。
甘蔗的種植在福建、廣東、台灣、浙江、江西、江蘇、四川等地也很常見,比如廣東一些地方甘蔗種植面積達1000公頃,鬱鬱蔥蔥如蘆葦,台灣也有1萬公頃的甘蔗田。 明朝傳入中國的菸草此時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 種桑養蠶的事業也十分興旺,比如浙江、廣東、江蘇等地,種桑蠶成為農民的重要生產專案。 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同時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清代農書有100多部,尤其是康熙、雍正時期。 有《詹姆士王授時通考》《廣群方普》《補農書》等著作。 其中,大型綜合性農書《詹姆士王授時總考》是乾隆皇帝洪禮於乾隆二年(1737年)召集的一群文人編纂的。 該書的規模略小於《農業管理百科全書》。 因為是皇帝寫的公文,所以大部分省份都轉載了它,並廣為流傳。
8.醫學。 清代醫學發展呈現出相對複雜的局面,中醫理論和實踐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和積累,已經完善和成熟,無論是整體的理論闡述,還是各個臨床亞專科的實際診療方法,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 而且在當時的條件下療效突出,比世界其他國家的醫療情況略好。
特別是溫病學派的形成,在傳染性發熱領域對降低死亡率和預防感染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中,大力推行人痘疫苗接種預防天花的方法,是我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光輝的一頁。 第二個例子是解剖學的創新趨勢,這也說明中醫藥正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
清代中醫在溫病(包括感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病)領域的代表著作有葉貴的《溫論》、薛雪的《濕熱分化》、吳進的《溫病的分化》和王世雄的《溫經緯》。
乾隆時期,《藥門金鑑》九十卷收集了許多新秘訣和經驗方方,對《金魁要論》、《傷寒論》等書籍進行了多次檢查和修訂,這是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
清代名醫王慶仁在醫學上功勳卓著,著有《藥林校錯》一書。 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性,並質疑古籍中關於內臟的記載。 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學研究,他繪製了25種“親眼看到矯正內臟的圖畫”,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7. 清朝人口激增,是中國最大的王朝。
清朝的中國人口數字缺乏準確的統計資料。 據專家估計,中國漢代人口約5000萬,明代9000萬,有人說是1億。 清朝人口191376250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249183590、永正十二年(1734年)264179320、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304354110、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413457311,即道光時代人口超過4億,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人估計,當時它約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增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 它的積極作用是表明,在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有所發展,糧食作物產量增加,人口增長較快,綜合國力增強。 其負面影響是:獎勵土地開墾,破壞生態平衡,人口增長過快,造成社會壓力,經常引發社會**,造成重大社會危機。
但是,清朝人口眾多,有很多有利因素,(1)明朝末期引進了馬鈴薯、玉公尺和紅薯 (2)明朝初期人口激增 (3)明朝末年可以種植牛痘 (4)沒有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 (5)人口素質急劇下降, 而且人均GDP很低!
第六,英雄人物多。
在中國歷史人物中,清朝是56個民族中政治家、軍事戰略家、作家、藝術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貢獻最多的歷史時期。
清太祖女爾哈赤、清太宗太極、攝政王芮多爾貢、康熙玄業皇帝、雍正皇帝胤真、乾隆皇帝洪歷等政治家; 戴山、朝暉、桂等軍事戰略家; 鄭成功、薩蘇、林則徐等民族英雄; 思想家如王福之、黃宗熙、顧延武、戴震; 納蘭興德、曹雪芹、蒲松齡、吳京子等文學學者; 額爾德尼(Erdeni)和達海(Dahai)等語言學家; 天文學家如明安圖、梅文定、王希賢、李善蘭、王振義; 生物學家如吳啟軍(《植物名稱圖解檢查》)和王浩(《群方光譜》); 藥師如王慶仁(《藥林矯正錯誤》)、桑傑嘉措(《青琉璃》)、趙學民(《本草綱目》)、葉天石、薛勝白、吳菊彤、王夢英; 學者如萬思通、錢大新、趙毅、顧祖玉、張學成; 水利科學家如金福、陳煌等。 大家熟悉的曹雪芹、納蘭榮若,是清代傑出人物的典型。
5.建造皇家花園。
清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造的,眾所周知,北方游牧民族擅長騎馬和射擊,它在東北,到了關尼之後,天氣很熱,到了夏天,多爾貢說,炎熱難耐,又沒有地方打獵,這是乙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來決定。
清朝對皇家園林進行了大修,一開始是在南園,順治主要在南園,繼承了元代和明朝的南園,後來因為南園離城有點遠,康熙修建了長春園,也就是現在北大西門的西邊。 雍正時,他開始修繕圓明園,到了乾隆,修繕了青衣園,現在的頤和園也進行了大修。
北京的三高五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即頤和園,香山的景儀園,玉泉山的景明園,圓明的三園。
特別是圓明園是圓明園的48個景區,長春園的30個景區,以及萬春園(旗春園)的30個景區,共108個景區,集中了南北園林的精華和中西園林的長度, 並將它們整合到乙個花園中,以達到中國古典園林的頂峰。
西山地區從遼晉時期開始發展,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基本格局主要是清代建造的皇家園林。 北京郊外,承德的避暑勝地、八寺院、木蘭圍場和瀋陽的聖京宮。 還有清代五陵,即關外外三陵、永陵、涪陵、昭陵、河北清東陵、清西嶺、乾隆重建天壇,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瀋陽故宮、青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這些皇家園林,都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明珠,其中大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不僅是我們中華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人類文化遺產,也算是清朝的重大貢獻。
第四,中華文化的傳承。
清朝並沒有將自己的滿語、文字、宗教強加給所有民族(漢人被迫剃光頭發、換衣服),而是實行漢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文化政策,正如《禮經》所說:“內外結合之道”, 匯聚各民族文化精髓,傳承發展。
特別是對於漢族傳統文化,散落在百姓中的手稿、手稿、孤書、手稿,由層層官員收集,再抄,匯聚成“四藏全書”、“經”、“史”、“子”、“濟”四藏書,對中華民族文化經典的儲存和流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和災難,許多書籍已經丟失,要把這些書從乙個家庭儲存到另乙個家庭並不容易。 但這本書乾隆正式抄了七本書,一本在北京,一本在承德,一本在瀋陽,一本在杭州,一本在鎮江,等等,一共七本,書生,可以去那裡看書,查閱和抄寫,相當於建了七個國家圖書館。 這些書是後來影印的,現在世界上各大圖書館都能找到《四庫全書》的影印本,今天查了很多書,根本找不到,但是查《四庫全書》很方便,我們在圖書館裡有,所以可以找。
因此,《四庫全書》在儲存和傳承中國文化經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還有《古今藏書》、《大藏經》、《中國大藏經》、《蒙古大藏經》、《滿語大藏經》,均刻在清代。 清代有一本書,叫《無圈古檔案》,用滿文寫成,有人稱它為《滿洲古檔案》,在乾隆年間被貼上、整理、再抄,一直流傳至今。 這時,他還修訂了《欽定王朝八旗總志》和《滿洲元六考試》。 尤其是這個時候編纂了一些地圖,比如《康熙全景圖》《乾隆內府地圖》《乾隆都城地圖》《乾隆都城地圖》每個房間都畫了,每個宮殿、庭院、每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是倒置的,這是當時世界上用現代手法繪製的最完整的京城地圖, 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整的。
此外,他還編輯、修訂了《全唐詩集》《全唐文全文》《康熙辭典》《古今書集》《四庫全書》《清代誌記》《滿文大藏經》《法曆的起源》《無圈古檔案》(又名《滿古檔案》《滿族舊檔案》)、《帝國輿論全景圖》《乾隆都城地圖》《八旗通治》、 《滿洲籍查》《帝五體清文鑑》等,都是多民族文化的成果。其中,“四書庫”抄襲了七部分,即皇宮文淵亭、圓明園文苑亭、盛京文肅亭、承德文津亭即北四亭,共四部; 揚州文匯亭、杭州文蘭亭、鎮江文宗亭為南三亭,各存一座供書生閱讀。 《帝王五體》清文鑑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曾被打斷過,但中華文明並沒有被打斷,而是被繼承和發揚光大。清朝為中國傳統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3.多民族團結。
中國是乙個多民族國家,在乙個政權的管轄下統一多個民族並不容易。
清朝的民族關係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在東北,清朝解決了從遼江到黑龍江流域的各族群問題,以及上一代所謂的“汴西”領域,清朝成為“龍興之地”。
在北方,自中國秦漢時期以來,匈奴一直是北方的邊亂之地。 為此,秦始皇連通了六國長城,成為萬里長城。
明朝的蒙古問題從未得到徹底解決。 姬司和庚緒,蒙古軍隊兩次攻打荊氏,明英宗甚至成了蒙古荊棘的俘虜。 清朝崛起後,對蒙古的態度與中原漢帝和晉朝女真帝完全不同。 先後征服了蒙古莫南、蒙古莫西烏魯特、蒙古漠北喀爾喀。
清朝對蒙古的征服“使賓宮大驚小怪,跨越了漢唐時期”。 可以說,匈奴和蒙古人在中國2000年的古代社會史上的問題,直到清朝才得到解決。 後來,康熙皇帝說:“從前,秦修土石,修長城。 我憐憫喀爾喀人,使他們免受朔方的侵害,城市越長,城市越堅固。 “過去,長城保衛蒙古,蒙古成為清朝抵禦沙俄入侵的長城。
在東北地區,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確實是清朝完成了這一地區的統一。 北蒙古、南蒙古、北蒙古、西蒙古,民族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西南地區主要是乾隆時期,制定了《詹姆士王規》,這一點非常重要,在《詹姆士王規》中規定,在駐藏的**駐軍、冊封**和班禪,規定活佛轉世時,金奔巴瓶的制度等等。
這部《詹姆士王憲章》一直延續到現在,乾隆時期制定的《詹姆士王憲章》一直影響到後來,**在清朝完全由**、西南少數民族、雲南、貴州、四川等少數民族管轄,通過“換地還流”,加強了對這些民族地區的管理和統一, 這些民族,“改地還流”明代都有,但是在雍正時期,基本完全推行了“改地還流”的制度,有乙個起源的歷史過程,真正大規模地開展並堅持到雍正時期。東南的高山人,隨著台灣的統一,高山人也歸清朝管轄,我們看清朝的民族,從東北、北、西北、西南到東南,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多民族的統一。
2.為中國領土奠定基礎。
清朝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了蒙古部落,將新疆和**併入領土,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1760年,清朝在平定準噶爾方面達到頂峰,將額爾古納河、蓋爾比奇河和跨興安嶺與東北的俄羅斯帝國分開,這條邊界到達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正北和沙皇俄國與薩彥山脈、沙比納伊山脈、恰克圖和額爾貢河接壤;西北部與哈薩克汗國和其他西北諸侯國接壤,從薩彥山脈、再桑博、阿拉胡、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到帕公尺爾高原;西南部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的莫臥兒帝國接壤,從喜馬拉雅山到野人山脈正南大致類似於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邊界,包括南坎,江新坡和緬甸北部東與日本、琉球、日本海、東海、圖們江、鴨綠江沿岸的朝鮮王朝隔開清朝還擁有台灣、澎湖、海南和南海諸島(當時稱為千里石堂、萬里長沙、曾木黑沙)。 此時,其控制下的有效領土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比我國今天的面積要大得多,此時,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世界強國的格局終於確定。
雖然清朝末年有許多不平等條約,導致土地割讓,但在清朝滅亡時,它仍然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 清朝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面積,還是和當時的時代有關。
乾隆時期的疆界超越了秦帝、漢武、唐朝、宋祖的疆域,也超越了明朝的疆域。 清朝在其管轄的領土內,設立行政區劃,派遣**,駐紮軍隊,定期巡邏,按時徵收稅款,按時進貢,實行有效統治。 盛慶境內東臨鄂霍次克海,南極與曾木黑沙接壤,西南與喜馬拉雅山接壤,西與青山接壤,西北與巴爾喀什湖接壤,北與沙漠接壤,東北與興安嶺接壤,直至庫頁島,領土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 這比今天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多了三分之一。
在清朝“康謙時代”的世界版圖上,它被法國啟蒙學者伏爾泰譽為“世界上最美麗、最古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國家”。 清朝是“康謙盛世”,是當時世界上幅土最廣、國力最強、人口最多、物產最豐富、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大帝國。
1.站在世界的東方。
順治元年,即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然後中原統一。 在清朝的二百九十六年,我們中國王朝的歷史是從秦始皇算到始帝,也就是西元前221年,到宣通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2132年,有人算了492位皇帝。
清朝的歷史佔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而我們中國王朝近200年來的歷史上只有四個統一的朝代,即西漢、唐朝、明朝、清朝、宋朝。 南宋和北宋一直都是半山半河,沒有統一,元朝統一不到百年。 因此,中國歷史上唯一足以維持200年的偉大統一王朝是漢、唐、明、清三代,而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元、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只有清太祖女是滿族人。
在中國2000多年的歷代史上,清帝國應該說占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當時,順治入關時,英國沒有資產階級革命,法國沒有大革命,德國沒有統一,美利堅合眾國沒有建立,農奴制沒有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 我認為清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此時的清朝八旗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清朝初期的清帝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這不是順治的私事,也不是多爾袞的私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事,此時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