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似乎正在向全省“擴散”。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近日,東南大學與南通市**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在雙方校務推進會上,東南大學校長黃儒表示,“在長三角一體化重要戰略的背景下,南通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機遇,雙方將更好地實現雙向發展、共同繁榮。 在此期間,東南大學代表團還進行了實地考察。
事實上,除了南京,東南大學已經在無錫和蘇州開設了分校。 根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此次對南通的實地考察,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在南通設立新分公司的意向。 此外,江蘇另一所“985工程”高校——南京大學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在常州正式揭牌。 位於江蘇省省級市的高校向地級市的“擴散”最受關注。
在教育部明確不鼓勵或支援高校開展跨省辦學後,名校選擇在省內其他地方辦學,成為符合政策擴大辦學規模的一種方式。 名校要構建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轉變擴大辦學規模的發展思路,注重學校內涵的建設。 為促進高等教育均衡布局和特色發展,地方政府還應注重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推動原有高校改革,切實提公升各地高校質量。
2024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十四五”期間高校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嚴格控制外地高校執行。 不鼓勵和支援高校開展跨省、跨地、外地辦學,特別是嚴格控制中西部地區部委所屬高校和高校開展跨省、外地辦學,原則上不批准設立跨省、外地校區。 “確需在省內異地設立校區的,應當由省人協調,納入省高校設定方案,嚴格控制數量和條件,按照所屬單位履行審批手續。 對高校現有非本地校區,我們將本著穩定有序的原則,逐步清理規範。 新申報的學校不得設跨省校區和非本地校區。 ”
根據《意見》,省內仍允許高校辦學。 但是,國家對高校在異地辦學,包括省內其他地方辦學的原則是“嚴格管控”。 外地嚴格管辦學,主要目的是讓高校固步自封,注重提質,而不是擴大規模。 因為在異地辦學,難免會分散學校的精力,帶來很多具體的管理問題。 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在東部地區辦學,更是加劇了高等教育分布區域不平衡的問題。
目前,發達地區的一些地級市有發展高等教育的需要,在政策不允許從其他省市引進高校之後,引進省內名校是一條現實的路徑。 從當地政府的角度來看,省內高校的引進將迅速改變地方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的局面。 這些省內名校也有擴大規模和體量的追求。 但是,在發展地方高等教育的思路中,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首先,地方政府與名校的合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近年來,我國部分省份位於地級市,地方本科院校遷至省會城市,這是地方與高校合作的一課。 一開始,當地政府也非常重視這些當地的本科院校,希望當地的本科院校能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但從實際角度來看,這一作用並沒有很快顯露出來,因此當地政府對地方高校失去了熱情,也因為在當地辦學難以獲得資源,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已經消失。 發達地區地級市的財政實力會比中西部地區的地級市強很多,但地方政府如何對待名校引進資源,對名校在其他地方辦學的方向也很重要。 一所大學對地方發展的貢獻,要通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慢慢體現出來,不可能立竿見影。
二是把原有的地方高校辦好,比引進名校辦分校更重要。 引進名校到異地辦學的乙個實際問題是,學校(校區)的定位是什麼? 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應是開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名校的定位多為辦綜合性高校,培養學術人才。 名校分校(校區)引進的熱情可能會影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 事實上,發達地區的地級市大多已經有了當地的本科院校,但這些高校並沒有真正辦好,存在學校定位不明確、沒有建立現代大學體系、規模龐大、缺乏特色等問題。
因此,無論是高校自身的發展,還是從形成地方高等教育發展良好生態的角度出發,都需要對省內高校在省內異地辦學進行嚴謹的論證和長遠的發展規劃,而不再把省內其他地方名校的辦學作為省內高校辦學的亮點。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應再盲目擴大規模、新增學校,而需要推進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教育管理體系和辦學體系建設,扎扎實實辦好現有高校。
溫 江 Li.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