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對蝦養殖、蝦與蔬菜共生農業專案方案
一、專案起源
生態養蝦模式的工作原理:“生態養蝦”的核心是遵循能量守恆規律,這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基本規律之一。 從物理化學到地質生物學,只要有能量轉化,就必須服從能量守恆定律。 人類對煤炭、石油等燃料以及水電、風能、核能等各種能源的利用,都是通過能源轉換來實現的。
生態對蝦養殖系統成功地將養殖水體中蝦的排洩物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餌料轉化為含有微生物的蔬菜的營養物質。 實現價值迴圈利用,收穫優質蝦和青菜。
蝦青共生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態種植養殖技術,由小川先生首創,經過三年的實踐和驗證,已積累了近60項專利、商標和智財權,具有很高的可複製性和可行性。
蝦類與蔬菜共生是利用魚菜共生互補,將養殖與種植有機結合,將養殖水體中餌料、糞便等養分產生的氮、磷等養分轉化為植物能量,生產過程中不僅沒有“三廢”排放,而且是以“綠色”無汙染為主題, 走在環保前沿,實現育種、種植與環保協調,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
“蝦類和蔬菜共生系統”是一種種植養殖迴圈利用的新模式,其核心是運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迴圈經濟理論和產業鏈延伸的理念,實施生態迴圈養殖、環境控制; “魚蝦蔬菜立體生態迴圈養殖”模式,讓養殖戶從傳統的“粗放養殖”轉變為“高效生態迴圈養殖”,減少對蝦養殖對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的依賴,養殖基地可在大中城市周邊靈活布局,具有短途運輸的時效性和成本優勢。
小川蝦蔬共生系統在廣東、海南、江蘇、四川、浙江、貴州、廣西、黑龍江等省區建立了農業養殖生產基地; 呈現出以基地帶動周邊發展的趨勢,即區域級示範基地,通過技術、配套、裝備、管理等方式,以多線發展的形式實現迴圈農業發展,農民在周邊致富。
二、專案構成及基本情況
1.蝦與蔬菜共生的基本組成。
一套標準的“蝦蔬共生”體系,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公尺,“蝦蔬共生”是一種無土栽培模式,不限制土壤和周邊環境,可利用全市觀光生產發展一二三產業一體化,可通過活體運輸的物流鏈集中到郊區進行生產。
500立方公尺水體養殖池:占地面積約200平方公尺,為對蝦養殖主區,池體坡底便於糞便收集和衝浪混合氧,並有專用攪拌池和曝氣系統。
600-800平方公尺電控潮汐過濾種植槽:利用種植槽底部和上部植物根系的過濾材料,配合電控潮汐控制系統,實現淨化水體分解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並被蔬菜和植物吸收利用。
當一立方公尺蝦的密度達到18-20斤時,蝦池和過濾種植池的組合可以達到穩定的水質。
一套海水淡化標準粗製:2-3公釐蝦苗可脫鹽粗,海水鹽度從千分之十八降低到千分之三以下,可適應淡水養殖和蔬菜種植,這個階段大約需要20-30天,正常蝦苗可以長到3-4厘公尺以上,此時可分成池或轉移到大池塘養殖; 在大型池塘養殖後期,標準粗可同時稀釋,最多可節省乙個月的養殖時間,提高系統的利用效率。
一套儲水和製水系統:外源水可進行生物物理處理,確保水源安全且無外源汙染,也可將細菌相和藻類相培養到系統中,作為海水淡化和養殖的日常補水。
3、生態養蝦專案投資預算
1.建築面積:該系統是總面積2畝,一套1200平方公尺的標準系統,面積是最佳配置,不能縮小和擴大,如果要建造大面積的多個系統,如100畝可以建造50套系統。
2、養殖溫室:包括供暖、製冷、防蟲、通風等系統,費用約16-20萬元。 現有農標玻璃溫室可採用,但要視情況進行減量加固,以滿足系統要求。
3、土建工程:養殖主池500立方公尺,養殖槽和標準粗塘建設投資約20-25萬元。
4、系統未準備:發酵罐、脫碳機、魚糞分離器、潮汐發生器、流量幫浦、防吸罩、曝氣幫浦、發生器、管道等電器等,約20-25萬。
5、過濾材料:生化球、發酵分解濾袋、珊瑚石、陶粒等。
生態養蝦標準體系總投資80-90萬元(不同地區、不同建設標準的總投資會有所不同和變化)。
專案建設週期:6個月-1年。
五、專案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年產量數茬:標準制有大池塘、海水淡化標準粗塘和水塘組成,幼苗在標準粗塘養殖乙個月左右,最多4-5厘公尺入塘2個月即可**,一般養殖週期為3-4個月。 在正常管理條件下,系統每年可生產4-5根茬口,時間點為標準厚度和大池。
2、年產量:養殖池水域面積500立方公尺,系統設計生產能力每立方公尺15-20斤,每茬產量7000-10000斤,年產量3斤5-50,000斤。
3、年產值:在我國沿海對蝦產區,年均蝦價在25元左右,年產值在85-100萬元。 在中國大陸北部和雲貴川,年均蝦價約40元,年產值140多萬元。
4、生產成本:正常季節一斤蝦的成本,蝦苗08-1元,12斤飼料養一斤蝦5-6元,水電人工2-3元,每斤蝦成本10元。
5、年收入:沿海地區45-80萬元,大陸地區90萬元以上。
6、投資週期:沿海地區 15-2年。 內地 1-15年。
6. 社會和生態效益
1、有利於調整農產品結構,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鄉村振興。
生態迴圈農業是依靠傳統農業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體系轉變為依靠生態農業資源迴圈來發展的經濟體系,通過近年來的發展和演變,一直被視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 最好的模式,也是保護環境和減少汙染的根本手段,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發展農業迴圈經濟、建立迴圈社會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該項目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方向。 專案的實施不僅能起到示範和促進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的良好作用,通過技術培訓和育種推廣,直接帶動當地農民發展致富,而且專案承包方可得到專案發展壯大的扶持,為專案帶來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統一,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成本低、風險低、效率高等特點。
通過實施蝦類和蔬菜共生體系,有效改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提高了農民的有組織化、規範化和規模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專案實施後,通過“公司+基地+農民”模式,以公司為主導,結合當地情況和企業實際情況,採取“有序農業”的方式,全村大力帶動蝦特色水產品“種植養殖”產業發展,建立健全群眾利益聯絡機制, 與當地人民簽訂保證購買協議,帶領群眾發展對蝦養殖結合,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2、有利於改善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條件。
通過農業科技的普及,形成規範種植、配套養殖、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農產品產業化生產基地,促進當地農民早日脫貧致富,同時推動農業產業化程序。 轉變小農自給自足的生產意識,使人民群眾融入市場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使農民收入穩步增加。
3、以輻射為驅動,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精準扶貧,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問題仍然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當前農民收入放緩的形勢下,水產養殖業作為規模化農業的組成部分,是創造遠高於規模化農業的單位效益的著名、特產、優、新型水產品養殖。 該專案通過蔬菜共生養殖產業的系列開發建設,推進集約化、規模化、高效化、生態化養殖示範,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專案進一步拓展農業生產領域,立足農村,面向農民,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建立新型農戶示範戶,帶動示範輻射區農戶收入在原目標基礎上增長20%至30%; 它可以吸收農村地區的剩餘勞動力,提供間接就業機會,從而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4.生態效益。
專案建成後,可以解決當地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問題,促進資源的迴圈再利用,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汙染,促進示範區健康可持續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本專案採用迴圈農業模式,不僅不產生環境汙染源,而且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給土壤施肥,提高土地使用價值,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形成種植、飼養、蔬菜、肥料的生態模式。
本報告為節選部分,如需為專案設立、出地、備案、申請資金、銀行貸款、專項債券等目的定製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請諮詢【樂浪規劃研究院】。
專案建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