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盟軍計畫對軸心國發動戰略轟炸時,出現了乙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盟軍缺乏合適的遠端護航戰鬥機,轟炸機只能依靠自己度過最危險的任務階段。 但是,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轟炸機可以用自己的火力進行自衛或擊退來襲的敵方戰鬥機,問題是**配置的數量不足。
按照這種思路,出現了將現有轟炸機改裝成護航轟炸機的想法,這僅僅意味著取消了飛機的彈藥有效載荷能力,反而增加了機上的火炮數量,增加了火力密度,這樣就可以陪伴轟炸機群,驅逐入侵的敵方戰鬥機。 1942年9月,美國試圖改裝B-17執行護航任務,B-17是當時盟軍在歐洲進行戰略轟炸的主要型號,改裝後的轟炸機被稱為XB-40,然後小批量改裝的實驗服務模型被稱為YB-40。
作為一款大型轟炸機,B-17本身的配置比較全面,在機頭、機尾、尾翼等都安裝了多個127公釐機槍(機槍數量因型號而異),但德國戰鬥機找到了自己的弱點,當從轟炸機正前方幾度攻擊時,他們只受到少量機槍的威脅。 YB-40將機槍數量增加到14,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員,通常是14 16人,最多30人。
YB-40機槍的分布足以覆蓋飛機的所有方向,並且在前炮塔和尾炮塔2中分別安裝了12單元7公釐機槍; B-17 最初在背面有乙個炮塔,YB-40 在無線電室上方增加了乙個炮塔,兩者都安裝了兩個 127公釐機槍; 機身腰部兩側的射擊點沒有設定炮塔,而是設定了大尺寸的射擊視窗,機槍手必須穿著厚重的飛行服,左右視窗適當錯開,以免相互干擾,每個視窗併排安裝2個127公釐機槍; 腹部增加了乙個球形炮塔,還有2挺同型號的機槍。
理論上,機槍越多,火力越有利,YB-40取消了彈匣,增加了對編隊成員的裝甲防護,彈匣可以用來儲存備用彈藥,一般飛機可以攜帶10000發以上的彈藥,如果飛機減少燃料負荷,可以攜帶更多的飛機***YB-40不只有一種**配置, 嘗試了多種方案,比如在機頭下方的炮塔上安裝6挺機槍,或者安裝一門大炮等。
總共改裝了25架YB-40,它們沒有顯示出預期的效果,飛機本身笨重,爬公升率和飛行速度減弱,轟炸機在投下炸彈後可以提高飛行速度,但伴隨的YB-40跟不上; 而且機載火力不如預期可靠,笨拙的YB-40無法應對靈活的戰鬥機,也無法為隊友提供足夠的保護。
YB-40 只服役到 1943 年 10 月,但它並非沒有優點,其中一些經驗適用於其他轟炸機,儘管這種經驗在二戰後很快就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