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書畫世界》雜誌2020年1月刊。
著名。
快樂。 迎接。 拉。 用。
歡迎學者和藝術家引用本文,本文後參考文獻條目的格式(參見國家標準GB T 7714-2015《資料文獻-著錄專案規則》)如下:
1]陳國輝.“繪畫不是死物”——論高啟峰的繪畫思想與藝術風格[J].書畫世界, 2020, (1):23-28
“繪畫不是死物
淺談高啟峰的繪畫思想和藝術風格。
文字:陳國輝。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
“嶺南三俠”(又稱“兩高一陳”,即高建夫、高啟峰、陳樹仁)時代,正處於清末民初政治社會空前劇烈變革時期。 他們在辛亥革命期間的言行,是中國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體現。 辛亥革命後,“嶺南三英雄”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早年跟隨孫中山革命的“嶺南三英雄”從政治舞台轉向藝術舞台。 廣東收復後,繼之全國收復後,高健的父親勇敢地退卻,“從來不當官”; 高啟峰是“小冉外物,不問政事,畫得利”,自建“自家”,教徒弟自給自足,後來又在珠江沙頭島建了一座名為“天豐樓”的建築,同樣具有超凡脫俗的模樣。 對於高啟峰對藝術的執著,還有乙個特殊的原因,他在上海主持《真相畫報》時,娶了蘇州女子楊翠星,兩人相處得相當和睦,但第二年不知怎麼的,那個女人留下了一張紙條,帶著年幼的女兒再也沒有回來。 高啟峰遭受了情感上的創傷,決定不再有結婚成家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畫中。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嶺南畫派達到了頂峰。 這一時期,高氏兄弟的畫作注重寫實主義,色彩鮮豔,題材通俗,不僅容易被中國人接受,也得到了外國人的廣泛接受和肯定。 本文旨在分析20世紀20世紀20後嶺南畫派“藝術應反映時代”、“中西結合”的代表人物高啟峰,以及他對不同題材的藝術風格探索,以呈現高啟峰藝術的魅力。
一、高奇峰的繪畫思想
1.藝術應該反映時代
20世紀20世紀20年代左右,高啟峰在嶺南大學的一次講座中指出“繪畫不是死物”,並明確闡述了藝術要反映時代精神、履行教育人民的應盡職責的思想:繪畫要表達時代精神的特點和經驗。 高啟峰經常告誡同學們,學畫不是為了自娛自樂,而是為了擁有世人苦、飢、寒、吃穿等豐富的情感,樹立自我成就、自我利益的觀念。 除了掌握解剖學、色彩學、光學學、自然主義和中國古代繪畫“六大”的源頭外,還要學清楚社會學和心理學,了解社會現象的一切需求,以“真善美”的標準作畫,美化社會,舒緩生活,修煉氣質。 “圖咪、邢、傅的畫作,就是感受渾濁的社會,撫慰枯燥的生活,修煉淑女的靈魂,讓它產生一種高貴祥和的觀念。 頹廢懦弱者有志向,藐視信仰者歸光明,暴力者回歸博愛,高尚者越純潔。 我們繪畫的目的,是要確保時代的機器有了新的方向,讓後人看到今天留下的作品,能夠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美德和文化史。 ” 1]
高啟峰的提出是人生的藝術主題,也與他愛國主義、關心人民的進步思想和高尚人格密切相關。 這種以藝術服務生活、以天下事務為藝術家自身責任的思想,是“嶺南三爺”的一貫信念。 他們所倡導的藝術教育的作用,不是使人民保持舊道德、舊時代,而是喚醒人民群眾的熱情,引導人民突破舊時代、舊意識的牢籠。
高啟峰,孔雀,143cm,80cm,日期不詳。
高啟峰在1932年寫過《群力振興圖》:“喪國之日邋遢,痛哭誰來幫忙; 只有自強不息,葛根依然能守根; 聯手建造一座城市,提公升我眾神之國的靈魂。 [2]對於1931年中國“9·18”事件和1932年“一·28”事件後中華民族面臨的內外矛盾,畫家憂心忡忡,有時希望喚起人民的愛國之心奮鬥。因此,高奇峰認為繪畫是“可以隨著生活而改變的東西”,主張描繪時代精神和美德,“提取中西繪畫的長處,相互微妙結合,參與自然美、萬物的本質和自我的精神,並將它們轉化為我現在的作品”。 這種用意在他的《海鷹》、《秋河白馬》(1924)和《獅子》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孫中山認為這些作品是“乙個能代表革命精神、具有新時代之美的人”,畫風高雅。 表現作品如《白鷺》(1922),意為“白鷺高貴潔淨,綠水清澈”,也是“格格感情渾濁社會”的一劑良藥。 辛亥革命前夕,高奇峰敢於睡在滿是炸彈的密室裡,在編輯《真相畫報》時,總是隨身攜帶手槍防敵。 當他投身於革命事業,懷揣著救國救民的政治抱負時,在早期的作品中反映出他畫的獅子、老虎、鷹等,象徵著中國的覺醒。 比如《老虎》這幅畫的自題:“魯莽魯莽,世界獨自咆哮; 巒嶙峋巒林,英雄的寫照。 “國民革命剛成功的時候,高啟峰就以藝術家的眼光看穿了官場。 作為乙個以創新國畫為使命、個性鮮明的畫家,他選擇不進入爭鬥、爭奪權利的官場。 後來,他對當前社會狀況的失望,使他和高建福都使用了“亂世潦草”的印章,也讓他對禪宗產生了興趣,除了為了自給自足而繪畫,畫了“菩提達摩”、“沐雨和尚”等禪宗宗教人物,“救世”的念頭,轉化為精神上的“慈悲天下”和“出生”。 在他後期,有許多追求道德完美的作品,比如他畫的《嬌傑》畫,自稱:“月掛在樹枝上,梅花如雪。 它明亮而清晰,千里閃耀。 當他畫出自己的題目《霜馬色》時,他說:“白馬閒著,不受**接觸。 安布走到秋林面前,毫無怨恨地甩了甩身子。 這反映了他看穿喧囂的舒適心態和感受。
高奇峰,馬,138cm,95cm,年齡不詳。
2.“不拘一格的中西合璧”繪畫理念
早年,高氏兄弟直接或間接師從強調寫實趣味的朱派,開闢了嶺南繪畫的清新靚麗的風格,後來得以在日本開闊視野,並受到西方和日本繪畫風格的個人影響,後來提出了“古今合一, 兼收並蓄的中西合一“中國畫。以高氏兄弟為代表的近代中國畫家,強調接受東西方繪畫方法的科學因素,以整合和發展中國畫的傳統。 他們不鄙視中國古代傳統的精髓,但也借鑑別國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板,他們的目標是“折中西合一,開創繪畫新時代”。 此外,除了向傳統和西方學習外,高奇峰還非常重視向自然學習,堅持寫生。 有《奇峰素描》《如見故寫》等題詞不多,他的印章上還刻有“奇峰素描”等題詞。 1931年,葉公邀請高奇峰一起到桂林考察,兩人進行了大量的寫生和攝影活動,高奇峰的寫生充滿了自然的興趣。 之後,兩人聯合出版了《柱集》,其中高啟峰的《柱林獨秀峰》和《花橋煙雨》兩幅畫,尤其受到世人的好評。 他畫的山水畫不多,但他的畫作《山與水》獲得了比利時百年獨立國際博覽會的優秀獎。 對於“古今合一、中西兼收並蓄”的藝術命題,高啟峰曾在《學畫自述》中詳細論述過,他的藝術改革是經過仔細探索和思考的
以前單純研究中國古代畫,很用心臨摹唐宋時期的作品,但後來覺得有很多美點,但是我偏向於哲學,也容易患上神秘的病。 而且,學習就像逆流而上,我覺得如果不匯集別人的長處,就無法豐富它的進步。 漢明帝在位時,西域畫風是進口的,藝術受到國外潮流的調和,所以畫很發達,很興盛,這也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我研究西方繪畫的素描方法,幾何、時間、距離和比較,並利用自己的經驗保留中國古代繪畫的最高藝術成分,如筆法、韻法、墨水、著色、比較、抒情、哲學和詩歌。 [3]
縱觀高啟峰一生的作品,山水、花鳥、動物、人物雖然都很精緻,但花鳥、動物卻是最為突出的,在寫生上尤為突出。 他所畫的動物、花鳥,其表情和形態真實、自然、充滿生機。 而它的背景染得更恰當,各有各的墜落。 這與他倡導的“學真善美”有關。 他認為,繪畫是一門審美科學,要用“繪畫之美感人,其力量最大”,“繪畫足以恢復美感,足以教育”。 與高建夫、陳樹仁相比,高啟峰的作品具有更強的日式繪畫和西方寫實主義元素,較少受儒略花鳥畫的束縛。 雖然在題材和內容上不如高建福那樣廣泛多樣,但相比之下,他似乎有著更精緻的技藝,更優雅的語氣,更和諧的風格,更優雅的魅力。 雖然他英年早逝,享年44歲,但他的藝術成就卻不亞於高建福和陳樹仁。 這與陳樹仁追求的簡約優雅和空靈、詩意之美不同。 高啟峰的藝術有高建福和陳樹仁的一些長處,但他也有自己濃郁帥氣的畫風,對西方繪畫有更細緻的消化吸收。 他的著色不僅具有油畫的豐富層次、深度和變化,而且具有西方水彩畫的明亮效果,善於運用豐富微妙的色彩漸變來創造影象和空間。 他特別注重背景的渲染來表現主體,通過物件與背景的統一,自然而然地展現出魅力和意境。 他能創造性地將菊派的水粉手法與西方水彩畫中色彩和水的運用相結合,將“二居”花鳥畫技法注入水白粉(鉛粉或蛤蜊粉)中,發展成色水和調色劑的注入,使畫面更加和諧賞心悅目。 而且,他還將這種技法的發展從朱利安和朱巢畫的花、鳥、草、蟲推廣到猛禽(如鷹)和動物(如獅子、老虎、猿等),以重筆和骨法改變了中國畫的原理,獲得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
高啟峰,《白鷺蓮花》,41cm,184cm,1912年
前輩們談起高啟峰的藝術世界時,都說“筆靈巧,色彩鮮豔,十二生肖妙,韻韻好玩”[4]。 高其峰與陳樹仁不同,對色彩的偏愛,他注重環境渲染與繪畫場景的統一,尤其擅長運用淺棕色調,營造出簡單、華麗、沉穩、豐富、微妙的藝術效果。 他喜歡以此作為渲染的背景,使畫面豐富和諧,畫中的動物充滿了生活的韻律,他擅長用墨綠色或深棕色的色調渲染它們,也能讓人感到溫暖。 高啟峰的畫作更加鮮豔,善於烘烤和染色熟悉的玄氣,用墨粉描繪造型和品質,多帶日式和西式畫的寫實因素,細膩的工藝擅長劍父。 高啟峰在《兩高一陳》中尤其以陽剛與帥氣兼備的風格而聞名。
在高啟峰的作品中,經常有月夜、雪景、各種背景的渲染。 雖然這是從宋代到清代畫家不斷改進的傳統技法,但在整幅作品的色彩處理上,他獨樹一幟,注重環境渲染與畫景的融合與統一,以及運用層層疊疊的烘染手法來展現特定時空環境的變化, 並以淺棕色為基調,營造出沉穩而新近、簡約而豐富的藝術效果。
高啟峰的筆墨手法,既有馬和夏一路砍殺的技法,還有源自雲南天和《二居》的那種優美、婉轉、活潑、蓬勃的韻味。 看他的筆法,既有皮、老卡達那樣辛辣的霸權,也有春柳秋蟬那樣細膩的描寫,不正式,而是因題材內容和胸情而變化。 它畫的山坡上,有傳奇; 它的羽毛、花朵和果實的畫,清澈而美麗:它們都深深地包含在天機中,精神在盡頭,沒有僵硬和停滯的缺點。 在強勢大膽、大膽奔放中,有一種流暢自由的韻律,這大概就是奇峰之於奇峰的獨特之處。
2.從主題的角度窺視
高的藝術特色
1.人物畫創作
高啟峰的畫作人物很少,但卻極為精細,非常難得。 《菩提達摩》這部作品是一部傑作,其表達的內容與自稱的《七獨》十分貼切:“坐忘形忘牆,十年心空山”。 性本源是乾淨的,一切都是乾淨的,所有眾生都在手指中。 [2]它描繪了祖師菩提達摩在少林九年的故事。山空靜,崖石、枯藤、秋葉之間,菩提達摩坐在崖上,眼睛圓圓的,渾身緊緊包裹著,健忘,說忘了,空了,乾淨了。淡赭色的峭壁,略顯稀疏盤繞的藤蔓和樹葉,以及身披白袍的菩提達摩和他身後的白色月光圈,共同構成了乙個十分優雅聖潔的境界。 畫面下半部分的岩石是用厚厚的墨斧鑿出的,與安靜、健忘、專注的人物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人物內心另一邊徘徊的靜謐氛圍。 它能夠以一種強烈而令人滿意的方式傳達忘記空虛和忘記純潔的喜悅。 高啟峰後期的作品有時透露出參佛的意向,如他在人物畫《木魚和尚》中的自題:“失眠常有,人無休止。 當法律的心臟被扣住時,它擾亂了塵土和空虛。 ”
2.山水畫創作
高啟峰創作的山水畫雖然不多,但卻有一種氣勢磅礴、別緻的氣勢。 《山高水起》是他的代表作,在比利時建國一百周年博覽會上獲獎。 作品用辛辣的筆觸,簡潔的墨跡拓印和水衝擊渲染合二為一,分別展現了陡峭的山石和盤繞的老樹的形態和質感,氣勢磅礴。 葉公先生的題目是旗峰先生的《山河》,他說:“山巒淒涼,水波濤洶湧,人民正直美麗。 美麗的山川水光,如來來回回,沒有安寧。 老子舒緩,用大刷子磨,與人截然不同。 美麗的山川。 [5]當時葉公覺得當時國山破河,重讀了旗峰山水的畫面,發出了千情百感。高啟峰的《雲山》《煙廟晚鐘》看似是隨便的山水素描,但其格律和韻律也極為優美。 他在桂林遊歷的山水素描,如《獨秀嫣蘭》《花橋上的煙雨》等,都是用自由自在的筆觸製作的,水粉畫的輕鬆和明亮融入傳統筆法中,充滿趣味、平和、優雅的藝術效果。
高奇峰鴛鴦 285cm×82cm 1916
3.花鳥畫的藝術
高啟峰最擅長畫花、鳥、動物,他早期的畫作往往以鷹、虎、獅等巨鳥巨獸為題材,通過象徵性的形象來表達革命者的英雄野心和英雄氣概。 他不同時期的花鳥畫,或優雅靈動,或雄偉帥氣,或簡約自由,反映出他不同時期的心情和藝術追求,在嶺南乃至中國畫界各具特色。
(1)羽毛動物的主題
高啟峰的畫作喜歡用鷹、獅、虎等為題材,而這些雄偉的物件,其實都與他對時代情懷的表達和時代的感傷情感有關,能夠傳達出一種強烈而略帶感傷的英雄氣概。 在這方面,代表作品有《嚎叫的老虎》《松鷹》《憤怒的獅子》等。 《嚎叫的老虎》描繪了老虎站在高坡上回望長長的吼聲的威猛氣勢,為粵西災民救助而作。 為了刻畫“憤怒”這個詞,《憤怒的獅子》選擇了特寫鏡頭,重點描繪了被譽為“百獸之王”的獅子下山時的威嚴姿態,尤其是獅子生氣時的頭和爪子,憤怒的眼神、銳利筆直的鬍鬚、鋒利的巨爪和蓬鬆的鬃毛都集中在畫面最突出的部分, 給予準確精細的表達,用細膩、均勻的絲筆來表現披裳的鬃毛,質感極為真實自然。這種利落有力、真實而又具有藝術魅力的筆觸風格,在傳統的羽毛動物畫中是罕見的,也是嶺南畫派羽毛動物畫的一大特色。 看著這幅畫,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中國人民在內外紛爭、憤怒和吶喊的情緒和思想。 而且,通過憤怒的獅子叩頭的強勁氣勢,岩石下半部分形成的強烈衝突,對覺醒後的人們的英雄精神的讚美非常清晰和熱情。 孫中山生前曾稱讚《憤怒的獅子》等兩部作品代表了革命精神。 這幅畫於1926年被選入中山紀念堂收藏。 1927年,高奇峰應門的要求重新繪製了這幅畫,葉公軒題寫了八雲:“大震千,怒鳴出三界。 我只擔心身上的蟲子,隨意打擾你。 《松鷹》並沒有著重表現老鷹的兇猛和銳利,而是表現了老鷹站在松樹上,彷彿在尋找什麼,在思考。 松樹的繪畫方法是用力有力的毛筆書寫主幹和樹枝,然後用水粉打法處理紋理,非常逼真地表現樹皮和老莖的不均勻和凸起的鱗片。 這種手法也是嶺南學派的共同特點之一。 作者在圖上題詞:“英雄年老時依舊堅強,俯視浩瀚,深思熟慮。 “以鷹和老松的象徵意義來表達革命精神,英雄是老而強的。 評論家說,嶺南畫派擅長以野獸為題材,大體上都是這樣。
猿猴是高啟峰羽毛動物畫中乙個獨特的主題。 他經常喜歡把猿猴放在某個時空環境中,猿猴似乎與枯藤、雪景、夜月、長江武俠有著天然的聯絡。 典型的,比如他的《寂寞的猿哭泣的雪》《武俠飛雪》《晨猿看月》都是用無骨畫來布置猿猴的臉、身體和毛髮,雪景反映出猿猴攀爬或嚎叫的情境,在寂寞淒美的雪國,讓人彷彿聽到了雪聲,看到了看月亮的真實感受。 此外,在《霜馬色》《唐梨雙雞》《嬌傑》《白馬》等作品中,高奇峰先生的高貴自由情懷盡顯於眾。 在《霜馬色》中,他意在染乙個晶瑩剔透的潔白世界,力求用塵土飛揚、清澈見底的藝術世界傳遞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情懷。 他給自己題詞:“白馬閒著,不受**接觸。 安布走到秋林面前,毫無怨恨地甩了甩身子。 2]清澈純淨的平原只存在於胸膛裡,現實的喧囂常常讓人厭倦露營。然而,琪峰先生卻秉承著一種淡然、嬌生慣養、不為所動的心態,是那麼豁達、自由奔放! 《白馬》通過色彩煞費苦心地管理著一片寧靜的白秋森林,所有的操作都隱藏在感人的真情嘆息中。 在《唐梨和兩隻雞》中,自上而下的水晶光被水筆染在紙上,體現出極致的自然和極致的美,這是高奇峰藝術完美的一大特點。 在《皎節》中,題詞是“月亮掛在樹枝上,梅花如雪”。 這不僅是一種古老而又不斷新的欣賞,更是作者的理想境界。 在這類作品中,除了情感的高貴和工匠的管理,繪畫的語言和技巧也是對作者的嚴謹和真誠的考驗。
(2)花鳥蟲
如果將高奇峰的花鳥畫與高建福、陳樹仁對比,可以看出高建峰的笨拙笨拙,陳樹仁的優雅從容,高奇峰的藝術風格既強勢又帥氣。 早年,他模仿日本繪畫風格,探索中西繪畫相結合的中國畫改革實踐。 《白鷺蓮》和《鴛鴦》是高啟峰早期模仿日本風格和探索“革新中國畫”的例子。 在這兩幅作品的畫面中,藝術家在煮熟的宣紙上渲染墨粉和墨水,形成明亮、柔和、細膩、朦朧的效果,充分表現了光色的變化和空氣的霧氣。 在大表面的顯色性上,精準描繪白鷺、蓮花、鴛鴦等花鳥的形狀,甚至細膩逼真,呈現出清新飽滿的生活感。 可以看出,作者不僅加強了顯色效果,使畫面充滿優雅細膩的魅力,具有詩意的意境,還加強了中國畫固有的線條表現,既有東方的美感,又有西方嚴謹的寫實造型。 風格相近的作品,也可以入選“三高遺作集”中高奇峰花鳥畫的第一輯,如《和聲》《秋音》《黃麗》《崔玉錢》《明》《嬌傑》《紫薇鳥》《群力回春》《越秀高標》《竹》《悠》《落花游魚》《風香蕉》《風香蕉》, “松越”(上述畫作的年代、質地、大小、收藏不詳)等。實質上是竹內素府的日式風格,結合了大和繪、漢畫、西方寫實畫的光氣表現,與橫山大觀、久田春佐等日本畫家的“朦朧風格”繪畫手法的結合,削弱了線條的表現力,加強了融合的效果。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高奇峰就完全拋棄了細膩的寫實主義和精湛的日本染色技法,用地道的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寫意筆法來描繪花鳥。 《蘭花》《香蕉螳螂圖》《花》展現了高奇峰花鳥畫回歸中國傳統文人繪畫的圖式。 畫面構圖簡潔,造型概括,蘭花、芭蕉、白蟬等大形態用寬闊的筆觸塗抹,筆法的有趣表現超越了形狀的精準再現。 飽滿、舒適的筆觸呈現出獨特的韻律感和韻律感。 隨著中國傳統文人繪畫圖案的回歸,高啟峰後期的作品大多是粗獷豪氣的寫意作品。 比如《白蓮花》的自題寫著“白蓮香初下雨,紅蜻蜓弱不住風”,用淺色和墨水染上婀娜多姿的花瓣,用圓潤有力的中心寫出獨立的長莖,然後用浸水法的幾筆覆蓋荷葉, 以及在圖片上素描和徒手的興趣。圖畫的素描也指出了雨後香味的趣味。 他的《舞鶴》和《竹子》簡潔而豐盛。 這種寫意畫生機勃勃,剛好柔和,男性美,具有獨特的美感。
3.對後世的讚美
1931年,舉行比利時獨立百年慶典,舉辦國際博覽會,高啟峰作品獲得世博會國際美術展優秀獎。 1933年,高啟峰被任命為德國柏林中國美術展特使,邀請他於10月13日抵達上海參加籌備會議,然後出國。 高啟峰從廣州乘船北上,在船上,乘客得知他是藝術大師,於是要求展示他的所作所為,誰知道他生病了**,不幸暈倒在地,然後於11月2日下午3點05分在大華醫院去世,享年44歲。 在他的遺言中,天豐樓永佐旗峰畫院,所有作品都捐贈給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1933年12月7日,高啟峰在中國殯儀館被追悼。 12月9日,由遊輪“Pias**”運往廣東。 12月19日,國民**發令:“番禺高啟峰,早年參加革命,膽大妄為,志存高遠,不敬容容,一生專攻畫畫,新舊交融,不走異路。 由行政院轉交。 [6]行政院將2000銀元的喪葬費轉交給財政部,派吳鐵城前去參拜。1934年2月10日,遺體由高家人安葬在廣州河南新鳳皇崗**教堂公墓。 1935年12月17日,孫可、蔡元培、孫濟、於友仁、孔湘喜、吳鐵成等,在高啟峰逝世兩周年之際,生前為黨和國家立下了不少功勞,是一代宗師。 1936年2月3日,高啟峰靈柩啟程前往南京; 1936年12月27日,葬於南京七霞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林森親自為他墓碑題詞:“畫聖高其峰先生墓”。 在《獻給高啟峰先生的民族祭》中,“革命之初,不怨恨,不求,不圍剉,不留怨”[7]是對高啟峰革命生涯的肯定和讚美。
高啟峰去世後,國內政府和在野民眾紛紛哀悼。 國家**主席林森說:“放眼世界,晴朗多風。 [1]而蔡元培先生的輓歌總結了高啟峰的一生:“革命精神從來是明朗的,政治潮流和藝術都是成功的。 怎麼能輕輕一推,筆底煙雲充沛。 如果去過天豐樓,就沒有機會再相聚了。 黎明過後,孤星誕生,還有千年。 1]1934年6月,齊峰的遺作被編入文集,由國家**出版,他的許多朋友都有題詞和詩歌來支撐他們的悲痛,其中陳樹仁的《邦奇峰先生》雲:“三十三角同辛苦,丹清寧計畫許晃。 著名畫家徐悲鴻題詞“發揚真藝,引領畫界”[8]對他敬佩。
引用。 1]高啟峰.美學與教化[G] 《漢語大辭典》編輯庫. 高啟峰先生的《光榮哀悼》第一卷。 廣州: 旗峰圖書館, 1934
2]高奇峰.《齊峰繪畫與題詞散文選》[G] 嶺南畫派研究:第一卷。 廣州: 嶺南美術出版社, 1987:1
[3]郎少軍, 水天忠.《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選集》第一卷。
g].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6:126
4] 李公明.高啟峰的藝術理論[G] 嶺南畫派研究:第一卷。 廣州: 嶺南美術出版社, 1987:1
[5]趙志昂.高啟峰先生傳記[g] 黃曉庚, 吳進. 廣東現代藝術圈實錄。 廣州: 嶺南美術出版社, 1990:10
[6]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M].廣州: 廣州出版社, 1996:12
7]鄭春廷.嶺南現代畫家傳記[M].廣州: 光亞學會, 1987
[8]徐悲紅,等. 高啟峰先生的發言[M] 徐悲鴻. 中西筆墨徐悲鴻的散文。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8
關於藝術家 |高奇峰
高啟峰(1889-1933),晚清畫家,出生於廣州。 “嶺南學派”創辦人之一。 年輕時,他與父親和兄弟一起學習繪畫,後來在日本學習,在那裡他學習了京都學派著名藝術家的技巧。 他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和“打水”、“打粉”等花卉畫法,運用到鳥獸和山水上,獲得逼真、鮮活的效果,形成一種雄偉而美麗的獨特風格。 書法筆古而辣,根基深厚,自成一體,頗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