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關於甘肅省某市為了搞軌道交通,不顧年幾斤幾兩的收入,強行花費數十億元,修建了一條不起眼的地下鐵路。
自2018年以來,天水市計畫投資融資90億元,通過PPP模式建設“有軌電車”專案一、二期。 2020年5月1日,專案一期工程竣工正式投產,一期工程投產以來,年載客量僅80萬人次,收入160萬元,年運營成本約4000萬元。
然後專案的第二階段就不存在了,直接未完成。
天水市轄2區5縣,總面積1430,000平方公里。 截至2022年底,天水市常住人口295人44萬人,2023年天水市GDP為860億元。
軌道交通上肯定不止乙個像天水這樣的二三線城市,我們在金華有金華、台州、溫州,在江浙一帶有台州、溫州。
在浙北杭州一帶,連線湖州、紹興、嘉興的地鐵線輕軌也在不斷完善。
全國只有不到五個大都市是盈利的,其中大多數需要大量補貼。
為什麼中國的這些城市必須坐地鐵? 這不得不說,各大城市之間的內捲問題。
許多城市都犯了乙個錯誤,把地鐵當成一張通往現代城市的門票,是吸引產業和人口最重要的名片。
二是緩解城市道路交通壓力,隨著私家車的普及,城市道路交通壓力正在上公升。
這座城市的初衷也是用更先進、更舒適的軌道交通取代過去的公交車和綠色列車。
同時,可以使城市內的區縣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進一步集中人口和資源。
軌道交通的建設應該是一種被動的行為。
即當人口過於集中,交通壓力過高時,就利用地鐵對公交進行公升級改造。
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很多城市並沒有那麼大的交通壓力,甚至成為人口淨流出的城市。
他們中的一些人迷信軌道交通,認為通過建造輕軌,可以吸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前來加入。
因此,許多輕軌和地鐵站都建在人口稀少的地區。
他們內心的算盤是,未來,可以安置數以萬計的年輕人,這些空位。
於是,千萬萬個城市的各種計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紙面上。
最後落地後,地鐵和輕軌建得太遠,外地的年輕人也不多,當地人懶得嘗試,地鐵的任務變成了每天運送座位。
我國的優質資源,如高等教育、優質產業、發達的交通網路等,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海城市。
這些城市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是當前海洋經濟的潮流引領者。
此外,政策是傾斜的,一些重要的配套設施被放置在這些城市。
未來的趨勢一定是年輕人奔向這些大城市的過程,以及二三線城市的不斷衰落。
在這個過程中,二三線城市將繼續苦苦掙扎,希望通過輕軌爭取先發優勢,延緩衰退程序。
但面對人口減少、年輕人被沿海大城市擠壓、農村持續空心化,這場鬥爭注定是螳螂臂膀。
而天水城無視實際情況,盲目上軌的行為,就是一場自殺式的鬥爭,甚至會加速這座城市的衰落。
要想讓城市活得好,就要吸納人口,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扎根,當地就會越來越好。
因此,歸根結底,它必須是吸引投資和增加就業的問題。
不要迷信地鐵,地鐵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玩得起地鐵,務實發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