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龍車”的M25坦克運輸車是二戰中美國陸軍最大的標準車輛,它由兩部分組成,牽引頭部分是M26坦克牽引車,拖車部分是M15半掛平板車,額定載重量為40噸。 M26 M26A1坦克牽引車由Knukey卡車公司設計,由Pacific Car & Foundry製造,在1943年1月至1945年6月期間共生產了1,372輛。
M25坦克運輸車。
M26油罐拖拉機。
M26油罐牽引車的設計非常有特色,它不僅是簡單的半掛車,與拖車分離後還可以作為油罐作業車使用。 車輛本身採用6x6驅動形式,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 車身中部裝有兩台拉力為60,000磅的重型串聯絞車,機車前部裝有一台拉力為35,000磅的輔助絞盤。 一般而言,美軍每個裝甲師將配備9套M25坦克運輸車,分配給該師維修營每個連的**排,每個排配備3套,每套配備7名乘員。
M26坦克牽引車正在進行坦克**操作。
根據設計要求,在設計時“能夠在交戰期間執行”,M26坦克牽引車配備了裝甲駕駛室和環形M2HB重型機槍支架。 後來發現裝甲駕駛室會增加前軸的負擔,其作用有限,因此在1944年開發了輕型M26A1坦克牽引車,並將駕駛室改為簡單的敞篷駕駛室,並保留了重機槍支架。 M26A1油罐牽引車重量更輕,減少了前軸的負載,提高了可靠性,並在之前的M26混合生產線上進行生產。
M26A1坦克牽引車有時被稱為“太平洋”,與帶有裝甲駕駛室的型號不同。
二戰期間,幾乎所有的M25坦克運輸車都在美軍服役,除了美軍之外,只有英軍在盟軍陣營中擁有少量裝備。 戰後,一些M25坦克運輸車出口到其他國家,一些後來被改裝成民用大件運輸車和交通破壞車。 從1955年開始,美軍的M25逐漸被新型M123坦克運輸車所取代。 然而,在一些造船廠、貨廠和美國宇航局航天中心,M25 已經活躍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這是一把儲存在法國的M26,註冊號為548102。 它本身就是乙個 22 噸的笨重部件,拆下平板後,M26 可以拖曳超過 50 噸。 Nuki的設計足夠成熟和複雜,以至於Pacific Vehicles & Foundry接手並以最小的改動投入生產。 所謂“龍車”並不是指這種型別的車輛,而是美國陸軍坦克運輸車的總稱,M1070有時也被稱為這種車輛。
前保險槓有3個牽引底座,車前固定有折疊式剛性牽引杆,展開時才能使用,橫桿固定在駕駛室後面板上。
左邊的燈組,帶透明燈罩的就是前照燈,左邊較小的是防空燈,上面的就是帶燈的警笛,燈組前部焊接有防護格柵。 相比之下,正確的燈組要簡單得多,只有大燈和格柵。
汽車前部的兩個“大鼻孔”是水箱的散熱器通風口,裝有裝甲蓋板,通常由杆支撐,需要時可以在車內操作和關閉。 後者**是右側的散熱口,水箱前面的物體是氣喇叭。
M26的發動機布置在駕駛室中,裝甲駕駛室滑稽的“大龍頭”似乎很寬敞,但內部被引擎蓋佔據,留給乘員的空間非常有限。 乘客座椅前方安裝了地圖表,駕駛室內仍有12個一些裝置和工具,如7公釐機槍彈藥箱。 與沒有玻璃的側窗不同,前窗配備了擋風玻璃。
通風口上方的前裝甲板上印有“winterized-44”字樣,表明該車已於1944年更換為防凍液,可以在冬季環境中正常使用。 散熱口邊緣設計為防止滲水,內圈有防水層,上面的兩個裝置是擋風玻璃裝甲罩支架。
駕駛室左下角的工具欄,用於存放鏟子、斧頭和拆卸的鎬。 請注意,美軍車輛的工具扣是帆布帶,與德國軍隊的金屬鉸鏈工具扣有很大不同。 從這個**可以看出,駕駛室裝甲板的切割工藝非常粗糙,邊緣有明顯的切割紋路。
兩把大錘也固定在駕駛室的左側。 M26 的駕駛室側窗沒有玻璃,車窗可以用鎧裝蓋關閉,不使用時,鎧裝蓋用滑動止動銷鎖定在焊接到駕駛室外表面的固定底座上。
駕駛室右下角的工具欄攜帶與左側組相同型別的工具,但方向相反。
側窗裝甲蓋和擋塊的細節在右側。
窗鎧蓋有乙個簡單的觀察開口,固定器焊接在上面。 Nuki最初的設計比較複雜,裡面有乙個滑動擋板,可以完全關閉觀察口,但在量產過程中被淘汰了。
駕駛室的右門在車門下方有乙個兩級登機踏板,前擋泥板後面的三角形裝置是門擋(像這樣的小細節在田宮的 1 35 本書模型中經常被省略)。
虎鉗安裝在駕駛室左門下方的底座上,虎鉗的上部在解鎖時可以旋轉,整個虎鉗可以與底座一起從車上取下。
在駕駛室的後部,把手焊接在車門的側面,兩套火炬容器可以安裝在後面板的空架子上。
備胎後面起重能力為1000公斤的手搖起重機不是為維護作業而設計的,而是為換輪而設計的——因為M26的輪子太大太重,單靠人力搬運太難了,所以設計了這樣一台可以沿吊臂前後滑動的小型起重機,幫助機組人員更換後輪, 並且還專門配備了用於提公升輪胎的夾具。不使用時,這種手搖起重機可以拆卸並存放在平板卡車上的固定位置。 然而,當M26自行車執行時,手搖起重機根本沒有位置,它必須處理可能的輪胎爆胎。 所以為了省事,工作人員一般都安裝好,插在基座上,以備不時之需。
備胎輪轂、備胎固定底座和絞盤底座一體化。
排氣管外側裝有護板,左側為手搖起重機底座,右側為後曳引架側向斜拉桿。
重型串聯絞車布置在駕駛室後面,上下絞車裝有離合器和制動器,它們相互獨立,方向相反。 絞盤由機械驅動,由發動機通過整合在分動箱中的取力器提供動力。
絞盤控制台在工作台後面有乙個護板,以防止車輪上的汙垢濺入控制機構,或防止絞盤電纜突然斷裂並擊中操作員。 兩個絞盤的操縱桿以不同的顏色區分,黃色代表上絞盤,紅色代表下絞盤。 例如,上述絞盤的操縱桿從左到右控制離合器、制動器和齒輪。
絞盤控制台前面是三個壓力缸,即氧氣瓶和乙炔瓶,用於簡單的金屬切割和焊接操作。 牽引杆的橫桿固定在氣缸前面的背板上,絞盤的滾筒支架上的槓桿用於控制取力器的開啟和關閉。 駕駛室後部還有兩個可以開啟的小窗戶,兩個可以獨立傾斜和旋轉的探照燈用於在夜間作業時提供照明和燈光訊號。
左後輪前方的工具箱內有備用後輪驅動鏈,以及千斤頂、輪胎壓縮空氣管道等維護工具。
M26的前軸由驅動杆提供動力,懸架為鋼板彈簧。
用於前懸架的減震器,以及用於分動箱的各種操作裝置的連桿。
半掛車鞍座,連線半掛車後,鞍座會因受力而被壓到水平位置。 M26的鞍座尺寸大,只能適應特殊的M15平板車,不能直接牽引商用半掛車。 這款M26的後牽引架已經就位,牽引架可以固定在5個不同的角度,以匹配絞盤,絞盤在執行過程中由車輛提公升。 不使用時,牽引架可以拆卸,部件存放在車輛的不同位置。
後輪應該是雙排的,但汽車外部的後輪被移除了。
M26的後橋總成可謂獨一無二——兩個後橋本身沒有動力,它們之間設定乙個動力軸,分動箱通過傳動杆將動力傳遞到動力軸,然後動力軸兩端的雙層棘輪帶動傳動鏈條帶動每組後輪內側的大齒輪旋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鏈傳動主要出現在汽車中,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基本上沒有了。 在M26等重型車輛上使用鏈傳動是有意義的,因為它簡化了後橋結構並縮短了開發時間。 二是能保證扭矩輸出; 第三,可以減少維護的工作量,降低故障概率。
M26后橋上的減震器是兩側各大的縱向彈簧,四組後輪有獨立的氣動鼓式制動器。 前對後輪的傳動鏈設計有弧形擋板,防止碎屑捲入傳動鏈中。 傳動鏈條的工作需要持續潤滑,所以在後橋上方兩側設定乙個油缸,潤滑油通過兩個滴管不斷滴落在鏈條上,這意味著無論這條“龍”走得再好,都會留下一串油跡,駕駛員也需要時刻注意給油缸加油。
熱點引擎程式